中国古代史(一)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原始群: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它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亲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
2.族外婚: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是不同家族间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妻的婚姻制度,成年男子到其他家族寻找配偶,双方没有共同的的经济生活,所生子女按女系的血统计算。
3.对偶婚: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婚姻制度,一对男女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配偶关系,所生子女仍归女方,双方没有形成独立的家庭经济,它是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环节。
4.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址,首先于1922年发现于河南绳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区。著名文化遗址有西安半坡遗址等。
5.龙山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南部及安徽北部,依各自特点,分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处于原始社会解体阶段。
6.禅让制:由部落联盟会议决定的民主传位方式。
7.钧台之享:启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在阳翟举行盛大的盟会,至此,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完全确立。
8.太康失国:启死后,五子之乱,武观叛乱。有穷氏后羿攻入夏都,太康、仲康逃亡,夏政权落入后羿之手。
9.少康中兴/少康复国:仲康之子相被寒浞(杀死后羿夺取夏政权)之子杀死,相妻虽有身孕,仍逃回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在封地纶拥有一成之田(方圆十里)和一旅之众(500人),并积极招募夏的部众,重新夺取王权。
10.卜辞:是商朝占卜时成句的贞卜文字,其内容以商王的活动为中心,其主要的殷商自武丁到纣王105年间的事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方面,是殷商王室活动的真实记录,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11.孟津之誓:武王九年,在孟津举行盟会,各方诸侯和部落首领归附,使武王灭周有充分的把握。
12.周公东征:成王接位,叔父周公旦辅政,引起三监猜忌,武庚趁机反周,周公率军东征,苦战三年,杀武庚和管叔,平定叛乱,灭商事业最后完成。
13.国人暴动:西周厉王时,爆发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暴动。参加者为“邦人、正人、师氏人”,周厉王逃到彘。国人推荐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共和行政),时年为公元前841年。
影响:标志着平民参加了奴隶斗争的行列;西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王室史官重视重大事件的记载。
14.质人:西周时期管理市场的官员
15.弭兵之会:公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约晋楚于宋会盟,双方约定不再交兵。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约晋、楚、齐、秦等14国于宋再次会盟,约定“晋楚之从交相见”,即晋楚属国对晋楚双方朝贡。
16.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季孙氏颁布“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承认私田的合法化。
17.上计制:即年终考核制,每年朝廷的重要官吏和地方首长都必须把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送到国君那里去,国君把卷一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这样国君可操右卷责成臣下。到年终,臣下到国军那核报时,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的情况决定对官吏的任免。
18.合纵连横:
合纵:由公孙衍、苏秦提出,是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采取的策略,几个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攻打强大的国家。(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由张仪提出,是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采取的策略,几个弱小的国家团结在一个强大的国家周围来对付其它弱小的国家。(事一强以攻众弱)
19.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性质急剧发生变化,代表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思想流派的出现。
②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文化专制尚未形成,思想和学术自由
④士阶层的形成和地位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自由交流。
20.法、术、势;指的是战国前期商鞅的成文法、申不害的权术、慎到的权势,后由韩非子将三者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
21.干支记日法:夏有十天干,到了商又有十二个地支,天干地支交叉循环,以六十为一个周期。
22.《甘石星经》:楚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天文》八卷。测定了黄道附近约120恒星的方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西方早200多年。
23.使黔首自实田:公元前216年,命令土地使用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以顷为单位征收田租,意味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确认。
24.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主张分封制,李斯建议焚烧民间《诗》、《书》等典籍。公元212年,方士侯生、卢生对秦始皇不满,秦始皇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犯禁者460坑杀。
影响:它是“师古”与“师今”两种政治思想斗争的表现,对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作用,但手段残暴,使当政者与知识分子对立,同时,毁灭许多文化典籍。
25.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利民的政策,造就了一定的繁荣景象,历史学家称之为文景之治。
26.七国之乱:西汉建立之初,地方诸侯实力逐渐强大,开始对中央不满因而发动的叛乱。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王国武装反抗中央之端。公元前154年,吴(刘濞)、楚等七国发动叛乱。
27.推恩令: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诸子建立侯国,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28.代田法:这是西汉的耕种方法,一亩三甽三垄、岁代处,这是一种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的耕种方法,有利于抗风抗旱保湿。
29.区种法:是汉成帝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他将一亩地分为棋盘状,分为许多区,是一种以窝种、沟种为主,进行精耕细作,适用于山岭阪坡及土地狭窄地区,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方法。
30.部曲: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将领的私人武装都叫部曲,部曲平时看家护院,遇到战争时跟随豪强地主出征。
31.度田:公元39年,光武帝为了增加收入,下令清查土地,核查户口。由于豪强地主的反对,以失败告终,反映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强大。
32.党锢之祸:一些正直的官僚反对外戚宦官专政,以维护统治;同时,外戚宦官专政堵塞了他们的政治出路,一些官僚和太学生不能按正常途径入仕。
公元166年,汉桓帝下令逮捕李鹰及太学生等200余人。次年,改判禁锢终身(不得仕宦)。
公元169年,汉灵帝处死李鹰、杜密等100余人。
公元176年,汉灵帝下诏:凡党人父子、兄弟、门生、故吏及五服之内亲属都免官禁锢。
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它使东汉统治更加腐朽。
33.今、古文经学:汉初,老儒生口述儒家经典,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是为今文经。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壁,发现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论语》等书,是为古文经。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34.谶纬:谶(图谶)是推测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等方面的隐语和语言。纬(纬书)是以阴阳五行神学迷信观点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谶作为预言出现于春秋时期。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
东汉强化专制皇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分集中,大臣无权干预朝政,为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政埋下了祸根;竭力维护豪强地主的利益,使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起来。
35.《论衡》:是秦汉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所著之书,其主要观点是自然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人死后,形体腐烂,精神也会随之消失;认识论上,通过理性思维把感性认识深化提高,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36.《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医圣)编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热性病著作。
37.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据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率领十余万大军进攻曹操。曹军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仓,在官渡大败袁军。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8.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合抗曹,在乌林大败曹军。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决定“天下三分”的战役。
39.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为夺取荆州,向孙权大举进攻,双方决战于夷陵。吴将陆逊大败蜀军。战后,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40.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220年,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在中央选择有名望的官员担任原籍的中正官,按照门第(家世官位)、德、才定出士人的品和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官人法后来成为世族控制政权的工具。
41.世袭领兵制:政府赐予将帅的或将帅自己招募的士兵,国家承认其为该将的世袭私人部曲。
42.复客制:允许世家大族占有的佃户、屯田户成为自己的私家客户,不承担国家赋役。
43.八王之乱:290年,惠帝皇后贾氏杀害辅政的外戚杨骏,掌握政权。随后,八王纷纷起兵并混战。这场绵延16年的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厮杀,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44.土断:撤销侨州、郡、县,把侨户编入所在郡县,承担国家赋役。始于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延续至南朝刘宋政权。它使国家控制的户口和赋税收入增加。
45.淝水之战:383年,前秦苻坚率87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企图统一全国。双方在淝水决战,前秦大败。淝水之战确定南北长期对峙局面,战后,北方又出现大分裂状态。
46.签帅:为控制州镇的军事长官,派寒人出身的皇帝亲信担任的官员,又叫典签,名义上主管军政机构的文书案卷,实际上替皇帝监视诸王和刺史的行为,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47.元嘉之治: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赈济灾荒。社会较安定,经济较繁荣,因其年号为元嘉,故得名。
48.侯景之乱:548年,梁武帝决定以侯景换萧渊明,侯景在寿阳叛乱。攻陷建康,饿死梁武帝,大杀萧衍子孙。552年,侯景被部下杀害。侯景之乱是南朝历史的转折点。
影响:战后,南朝统治区域缩小。长江下游以北的土地,被东魏、北齐所占;长江中游以北的土地,为西魏占领。江东地区经济遭破坏。门阀政治走向衰微。门阀士族“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早已败象丛生的门阀政治走向衰微。
49.宗主督护制:北魏初年,汉族大地主拥有大量宗族、部曲等。北魏统治者被迫承认他们的地位,并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赋役的征收。后被三长制取代。
50.西魏府兵制:是中原征兵制,鲜卑部落兵制的结合。设8个柱国大将军(分别下辖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府兵免除租调及力役,但出征时自带兵器。府兵训练严格,战斗力强,为周灭齐及隋统一全国打下了军事基础。
51.岁差:太阳运行一周为天周。东晋虞喜观察到太阳从今年冬至运行至明年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冬至点上,而是每隔50年(现代测定71.6年)向西移动1度。“天周”与“岁周”的差成为岁差。
二、问答题
1.我国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我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既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剩余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不同需要,最初的商品交换出现了。在这个过程中,手握交换权的氏族首领渐渐有了私心,他们利用职权将一部分交换商品据为己有,于是最初的私有制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更进一步和私有制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不再享受一般意义上的平等,这导致了阶级的产生。久而久之,人们的贵贱思想更为强烈,这也成为了原始社会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为什么说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
从根本上来说,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区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
经济上:夏朝采用较为先进的石器、骨角器、蚌器、木器以及少部分青铜器等多元化工具来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其次也十分注重兴修水利,这相较于原始社会的单一采集与种植技术更有利于粮食的种植和收获。
政治上:夏朝采用王权世袭和贵族世袭,区别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夏朝的统治阶级则更为发达,奴隶色彩更为浓厚;其次,夏朝军队“以铜为兵”,并设立夏台作为监狱,这些都体现了夏朝作为“国家”所具备的森严等级制度。
最后,就是什一税的出现,征收赋税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这一点作为讲述“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了。
3.商朝国家机构有何特点?
(1)家族统治与政治统治相结合,商王既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又是其家族最高族长。
(2)官吏较多,形成较复杂的体系。尹、多尹(司徒、司空、司寇、司马)、史官(大史、乍册)、宗教官(祝、宗、卜、贞人)、武官。
(3)刑法残酷。《汤刑》
(4)军队组织较完备。正规军以师、旅为基本编制。
(5)宗教官在商代国家机构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占卜,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家政策。
4.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及积极影响有哪些?
内容:分封对象为同姓亲戚、异姓贵族、臣服于周的异族首领。分封的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实行层层分封,除天子分封外,诸侯、卿大夫也进行分封。周初先后分封71国,姬姓之国占53国。诸侯国虽有相对独立性,但要向天子纳贡、朝觐及出兵助王征战等义务
积极影响:由于层层分封,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严格的隶属关系,对周王朝的统治有积极作用;对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分析春秋大国争霸形成的历史条件、实质及影响。
大国争霸形成的历史条件:
①周王室衰微
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在变强,一些国家在变弱,强者要做霸主。
大国争霸形成的实质:
实力强大的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统治的范围,更多的掠夺土地人口和财富而竞相吞并弱小诸侯的非正义战争。
大国争霸的影响:
①负面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正面影响:
a.促进了地区性的经济发展。
b.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6.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商鞅变法原因:战国初年,秦国在经济、文化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落后于山东六国;山东六国视秦为戎狄。
内谷:“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建立什五连坐制
意义:加速了秦国政治、经济的封建化,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物质和政治基础。
7.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地区性的统一,为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各阶级和阶层盼望统一。
秦具备统一的条件:政治上,改革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财力和物力丰厚;军事上,士气高涨;外交上,远交近攻、连横等策略获得成功;赢政为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人民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统一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得到加强。
8.简析刘胜项败的原因。
刘邦:
[1]善于用人。
[2]有稳定的后方一关中。
[3]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项羽:
[1]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
[2]入咸阳后大肆杀掠,失去民心。
[3]多疑善变,不善于用计谋。
9.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性质急剧发生变化,代表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思想流派的出现。
②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文化专制尚未形成,思想和学术自由
④士阶层的形成和地位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自由交流。
10.秦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政府机构
②扩大军队
③统一法律
④确认土地私有权
⑤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
⑦焚书坑儒
11.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措施及效果。
(1)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①汉初经济萧条②吸取秦亡的教训
(2)措施:[1]裁减军队,遣散部分官兵回乡。[2]招抚流民,“复故爵田宅”。“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汉书高帝纪》)[3]抑制商人。[4]减轻赋役。什五税一,算赋、更赋。
(3)效果: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12.为什么汉武帝改汉初的“黄老之尊”为“独尊儒术”?其实行情况如何?
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天人三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强调“大一统”;提出“天人感应说”。
汉武帝设太学、五经博士。
13.汉武帝如何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
1.继续打击王国势力
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
《左官律》、《附益法》。公元前112年,以“酌金”夺爵、削地者
106人。
2.抑制地方豪强
公元前106年,设十三州部刺史。以《六条问事》行使职权。
3.限制相权
内朝(皇帝、尚书、中书、侍中)决策。外朝(以丞相为首)执行。
4,改革选官制度
军功、郎官(任子、赀选)。公元前134年,察举制。征召制。选用博士弟子为官。
5.独尊儒术
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
据。 o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天人三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强调“大一统”;提出“天人感应说”。
汉武帝设太学、五经博士。
6.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统铸造货币。公元前113年,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五铢钱。
[2]盐铁官营。公元前19年,盐官(35处)、铁官(49处)。
[3]均输平准。公元前115年,均输。公元前110年,平准。
[4]算缗告缗。公元前119年。“得民财物以亿计,....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汉书食货志》)
14.分析西汉封国制与中央集权制的矛盾及解决的方法。
1.封国制与中央集权制的矛盾形成的原因:
①封国的地盘很大
②封国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征收赋税,铸造货币,建立军队等)
2.封国制与中央集权制矛盾的表现:
封国用武力对抗中央
3.封国制与中央集权制矛盾的解决方法:
①汉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诸侯国内部进行再分封,以此来削弱封国的力量)
②汉景帝:削藩政策,平定七国之乱
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以助祭黄金成色不足、数量不够为由减少封国的官员共106人。
15.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何会失败?
1.主要内容
[1]王田私属(公元9年)
实行王田,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历史的倒退。
实行私属,不但没有使奴婢恢复人身自由,反而使劳动人民沦为奴婢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2]五均六笼
公元10年,设五均官。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五均赊贷由政府掌
管。
所用官吏、富商大贾与地主勾结,狼狈为奸,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
[3]改革币制
公元7年一公元14年,四次。
“每一易钱,民用破业。”(《汉书·食货志》)违反了经济规律,使货币流通陷入停滞,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混乱。
[4]改革政治机构
四辅、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文士。大尹、大尉。引起了混乱。
[5]改变一些少数民族的封号,降奴服于、下句丽。引起匈奴、高句丽的起兵反抗。
2.失败原因
王莽改制是挽救地主阶级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它或多或少触动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制度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故失败是必然的。
16.东汉大地主田庄有何特点?
[1]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一个田庄就是一个宗族(聚族而居)。
[2]经济单位。种植各类谷物和经济作物,有织布等手工业,自然经济占主要成分,生产者为依附农民(徒附、宾客)。
[3]军事单位。青壮年依附农民被武装起来,成为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称为“部曲”。
17.东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措施:
[1]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政。宗室封地狭小,“各四县”。“不后党以权”。明帝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
[2]改革官制。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无实权。尚书台总理国政,下辖六曹(三公曹、吏曹、民曹、二千石曹、客曹、中都官曹)。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为“三独坐”州、郡、县三级。
[3]改革监察制度。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掌官吏犯法,接受公卿奏事。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州刺史掌地方劾奏之权。
[4]削弱地方军权。公元30年,罢郡国都尉。公元31年,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
[5]宣扬谶纬经学。谶(图谶)是推测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等方面的隐语和预言。纬(纬书)是以阴阳五行神学迷信观点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谶作为预言出现于春秋时期。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
东汉强化专制皇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分集中,大臣无权干预朝政,为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政埋下了祸根;竭力维护豪强地主的利益,使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起来。
18.分析东汉豪强大地主势力膨胀的原因及表现。
(一)原因
东汉是在南阳、颖川、河北等地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东汉初,豪强
地主已经有一定势力。
(二)表现
1.占有大量土地(田庄)
田庄特点:
[1]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一个田庄就是一个宗族(聚族而居)。[2]经济单位。种植各类谷物和经济作物,有织布等手工业,自然经济占主要成分,生产者为依附农民(徒附、宾客)。
[3]军事单位。青壮年依附农民被武装起来,成为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称为“部曲”。
19.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一)外戚宦官专政
封建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政归台阁,削弱了三公权力,对大臣怀有戒心,重用宦官;自和帝以后都是幼年即位,三公无权辅政,皇太后临朝,外戚上台。皇帝成年后,依靠宦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宦官乘机掌权。
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宦官郑众封为鄛乡侯。殇帝、安帝时,邓太后临朝。顺帝时,宦官孙程掌权。冲、质、桓帝时,外戚梁冀掌权。灵帝时,宦官张让、赵忠掌权。
结果:社会动荡,危机四伏。
(二)党锢之祸
清议:盛行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
一些正直的官僚反对外戚宦官专政,以维护统治;同时,外戚宦官专政
堵塞了他们的政治出路,一些官僚和太学生不能按正常途径入仕。
公元166年,桓帝下令逮捕李鹰及太学生等200余人。次年,改判禁锢终身(不得仕宦)。
公元169年,灵帝处死李鹰、杜密等100余人。公元176年,灵帝下诏:凡党人父子、兄弟、门生、故吏及五服之内亲属都免官禁锢。
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它使东汉统治更加腐朽。
(三)桓帝、灵帝的腐朽统治
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
(四)黄巾大超义
20.简析苻坚治秦。
前秦(公元350年一394年)苻坚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
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奖励农桑;废除胡汉分治,缓和民族对立;兴办学校,崇尚儒学。376年,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
21.北魏太和改制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如何?
原因: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改革前,有记载的各族人民起义90余次。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很深。拓跋贵族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有矛盾;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有矛盾。
(3)经济较萧条(残存落后的生产关系、人口逃亡)
(4)落后的习俗和制度阻碍了北魏的发展。
内容:
均田制:男子15岁以上露田40亩,妇女20亩。男子桑田20亩(世袭)。耕牛30亩(限4头),有授有还。
三长制(486年):五家为一邻(长),五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
(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税。租调制:夫妇纳帛一匹,粟二石。
(490年后):迁都洛阳;禁胡服和鲜卑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官制,修律法;尊孔
崇儒。
意义:
(1)这是一场以鲜卑贵族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放弃本民族的习俗,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均田制等措施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贵族兼并土地的势头。农民有了一定数量的可耕地,加上租调相对固定和减轻,促进了经济发展。
(3)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胡汉互化。
22.东晋共进行了哪几次北伐?为何会失败?
祖逖北伐:313年。
褚裒北伐:349年。
殷浩北伐:352年。
桓温北伐:354、356、369年。
失败原因:(1)东晋统治集团苟安江南,对北伐支持不够。(2)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牵制了北伐。(3)后勤保障欠缺,粮草供应困难。(4)前秦、前燕等少数民族政权顽强抵抗。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经历了怎样的产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氏族制度发展历程:
1、门阀氏族制度概念:
门阀氏族是以特殊的等级制度(即门第)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集团,它以宗族为纽带,拥有自己的门生、故吏、宾客、佃客、部曲等。
2、发展历程:
①东汉时萌芽,东汉豪强地主经济上掌握大量土地,政治上累世公卿。
②三国时期壮大,魏有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租牛客户制(公卿),吴有复客制、世袭领兵制保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③西晋时形成,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完全变成门阀控制政权的工具;有保护门阀利益的占田制、荫客荫亲属制度;门阀与寒门的界限严格区分。
④东晋时鼎盛
⑤南北朝时南朝时衰落
⑥宋朝(北宋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24.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既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南方少数民族(山越、蛮族)与汉族融合,为南方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3)南方相对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4)东晋和刘宋统治者实行的政策(设立侨州郡、实行土断、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对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5.为何魏晋时期会形成儒道揉合的玄学思潮?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原因:
(1)魏晋是动乱而迷茫的时代,人们得失无常,地位极不稳定,对人生对未来丧失信心,思想日益消沉,在玄虚淡泊中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由于儒学的神学化和趋于烦琐,尤其名教理论无力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于是,人们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最终形成特殊的意识形态﹣玄学 o
玄学是研究儒、道经典探究宇宙本原的哲学流派。谈论的主题是本与末、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等哲学命题,玄学阐述的方式是“清谈”。三玄:《易》、《老子》、《庄子》。
阶段:
①玄学开端于曹魏,魏末代表人物何晏、王弼,以老庄学说解释《易》《论语》,这是玄学第一阶段。他们的根本思想是“贵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②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后,一些人对司马氏不满但又敢公开反对,他们以老庄为师,反对名教,崇尚自然,是玄学的第二阶段。代表人物嵇康、阮籍。主要思想: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认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
③西晋建立后,玄学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一些人使儒道合一,主张名教即自然,这是玄学的第三阶段。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主要思想: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政治是天道的表现,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
反玄学:泉《物理论》提出“无生于有”的观点。裴頠《崇有论》认为万物自生自灭。鲍敬言《无君论》提出其理想是无国家、无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