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录像】崩3主线34章part2——打完聊了点关于32~34章的想法

准时前来,考据+部分解读指定工具人,向您报道!
崩三剧情现状:“阿舰你又在打电动哦,休息一下吧,去读个书好不好?”
(注:本次的内容会非常多,一方面是因为我把二、三阶段的东西合并了,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原文的摘录和结合剧情的理解较多。
因为只停留在字面上,对于这次而言就不太够了,所以还是希望点开的各位能够耐心看到最后。
最后,解读方面还是个人私货,一家之言,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能有更多讨论。)
——————————————————
第34章-月之始源与终焉(2)
1.「就这样,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有限的梦在无限的灵魂的汲取下逐渐干涸,再无法滋养任何愿望。」
「于是,做梦的人迈过干瘪的躯壳,隐约感受到了宇宙的声息和形状。」
——博尔赫斯,《虚构集》,环形废墟
注: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魔法师出于意志的决定,从可怕的沼泽死里逃生来到一个中央有石虎或石马的荒废的断壁残垣的环形废墟——一座被火焚毁的火神庙宇。魔法师知道这座曾是火神庙宇的废墟是他不可战胜的意志所向往的地方,因为他要在这里实现他的“魔幻”——梦创造一个尘世间不曾有过的人。几经努力,在一千零一个夜晚之后,魔法师用魔法在梦中模拟了一个完整的少年作为儿子,这个儿子具有人的肉体的全部细节。在魔法师梦到“火”之后,这个少年又具有了灵智。魔法师将少年带进了现实,除了“火”本身和创造少年的魔法师知道少年是幻影之外,所有人都认为那个少年是有血有肉的人。魔法师很担心这个少年在火里知道他自己的异乎寻常特点: 不会被火烧伤——这是揭示少年是幻影的证据,即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幻影,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另一个人梦的投影。魔法师担心少年如果知道这个真相该会是多么困惑和沮丧。正在魔法师为少年思索和担心时,这座火神庙宇的废墟再次遭到火焚,魔法师想到就在这火里结束他的晚年吧,于是向火走去,却赫然发现他自己也没有被火吞噬,原来他也只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原文节选如下——
根据诺斯替教派的宇宙起源学说,造物主塑造了一个红色的、站不起来的亚当;魔法师花了那么多夜晚塑造出来的梦中的亚当,同那个泥土捏的亚当一样笨拙、粗糙、原始。一天下午,那人一怒之下几乎毁了整个工程,但随即又后悔了(其实毁了更好)。他求通了地上和河里的神灵,便匍匐在那个也许是虎也许是马的塑像脚下,祈求毫无把握的帮助。那天黄昏,他梦见了塑像,梦见它有了生气,在颤动:不是虎和马的、难以形容的杂种,而兼有那两种动物的性质,同时又是一头公牛、一朵玫瑰、一场暴风雨。那个多重性的神只告诉他,它在尘世的名字是“火”,曾在那座环形的庙宇(以及别的相似的庙宇)里接受人们的供奉和膜拜,它使他梦见的幻影奇妙地有了生气,以致所有的生物,除了“火”本身和那做梦的人之外,都认为它是有血有肉的人。它命令他一旦教了那人种种仪式之后,就把他派往河下游有金字塔遗迹的倾圮的庙宇,让人顶礼膜拜。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魔法师执行了命令。他花了一段时间(结果有两年之久)向那少年披露宇宙的奥秘和拜火的仪式。他打心底里不愿和少年分手。他借口教学方面的需要,每天延长用于做梦的时间。同时他重新塑造了那个或许还有缺陷的少年。有时他不安地感到那一切已经发生……总的说来,他的日子过得很幸福;他一闭上眼睛就想:现在我要和我的儿子在一起了。偶尔也想;我创造的儿子在等我,我如不去,他就活不成。
他使那少年逐渐熟悉现实。有一次,他命令少年把一面旗子插到远处山顶上。第二天,旗于果然在山顶飘扬起来。他做了其他类似的试验,一次比一次更为大胆。他有点伤心地感到,他的儿子快要诞生了——也许等不及了。那晚,他第一次吻了少年,派他穿过荆棘丛生的森林和沼泽到河下游另一座荒废的庙宇去。此前,(为了永远不让他知道他是个幻影,而让他以为自己是同别人一模一样的人),他让少年彻底忘掉这些年的学习。
他的胜利和宁静充满了腻烦。每天晨昏,他跪在那座石像前面,也许在想像中看到他那不现实的儿子,在河下游别的环形废墟里举行同样的仪式;夜里他不做梦了,即使做梦,也像普通人那样。他隐约感到宇宙的声息和形状:那个不在眼前的儿子从他逐渐衰退的灵魂汲取营养。他生活的目的已经实现:一直处于某种狂喜之中。
【爱衣想要的,就是成为魔法师。而事实上,她也确实是魔法师了,从一个被编剧创造的形象来说。】
2.「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周易》·乾卦·《易传》·《彖传》·《上彖》
注:蓬勃盛大的乾阳元气,是万物创始化生的动力,其统领亦融贯于自然的运行。
① 乾元——“天”的元始之德,即充沛宇宙间、开创万物的阳⽓。以季节为喻,犹如春天景象。《尚⽒学》曰:“乾元者,乾之元⽓也,于时配春。”
② 统天——统,统领;天,即⾔“⼤⾃然”。
【灰蛇的意思大概是说:对于已然沉入梦境的人来说,梦中世界就是“天”,圣痕计划的力量就是“乾元”,这和人类对现实世界结构的认知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后面说“如果没有外力介入,那会是一个完全理想、不存在任何破绽的彼岸世界。”】
P.S.《易传》本于孔子,成于孔子后学,相当于解释《易经》的论文集,《经》与《传》共成《周易》。此句来自《易传》的《上彖》对于「乾卦:元,亨,贞,利」“元”的解释。
3.「人类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这个太多了,细致考察溯源也没什么必要。在各国各民族的史书中,各类故事传说中,人文社科相关的理论和书籍中,小说中,影视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境和言论,是近乎「俗语」的一种概括性表达。
4. 心理学相关
芽衣在梦境中的剧情涉及心理学当中的「认知理论」以及相关的心理学效应。比较明显的几个有:定型化效应、沉锚效应、晕轮效应、暗示效应、定势效应。
感兴趣的话各位可以自行了解。
5. 梭罗,《瓦尔登湖》
「不管是睡觉、或是其他什么心不在焉,每个人从中清醒之后,都需经常重新确认罗盘上的方向……」
——村子
【这句可以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就算结合剧情也是。当然,也是在说芽衣的成长(或者说成长的成果更恰当)了,无论是走出迷梦,还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所在与方向。】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只猎犬、一匹枣红马、还有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寻它们的踪迹……」
——经济篇
【至于这句,首先说明,这段是梭罗在说“自己曾希望如何度过往昔岁月中的生命”时,他所“略述的心头的几件事”,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至于我个人的看法,算是自己的读后感与各种解读的综合产物吧。
猎犬、枣红马和斑鸠,无论具体代表什么,都可以统一指“人们认为自己真正重要的、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的东西,人才会始终在追寻。但这样的东西又往往是难以真正意识到的,绝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在长久地失去(或者说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之后,才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之下重新拾起。因此,才有后面“曾经遇见的,曾听过犬吠、蹄踏,看到斑鸠隐于云中的一二人”,也才会说“他们也在急于追寻它们回来,像是自己弄丢了一样”。这一二人就是那少数能和梭罗一样,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重要的,但也已经遗失的东西,且正在追寻的人。
放在剧情里,可以认为是对「探寻始源」的一种铺垫,这也是芽衣当时迫切的愿望。但我愿意将这段话的“位置”再稍微往后推一点,过度解读一点:我仍然认为这是对芽衣“成长的成果”的一种总结。芽衣无数次的问心之旅,最终都成功走出来了,也就是说,这是她站在一个暂时的终点向后回望的感叹——她也曾有过如此迷茫,但一路走来,她找到了,哪怕只是些许踪迹。】
P.S. 还是好想让灰蛇读出来啊……反正在「间章-圣痕计划」里,灰蛇已经读过《春天》和《室内取暖》两篇了,让这么好的声音多说点话啊kora!
6.「于万物主宰有大信心者,可以吃一切存在之事物。」
——《吠陀经》
【可以理解为“无需顾虑什么,一切事物皆可为我所用。”而在剧情里,可以认为在面对问题与挑战的态度这个角度上构成了对维尔薇“只要我愿意,那我就可以”的一种继承。】
P.S. 在《瓦尔登湖》的「更高的规律」一篇,梭罗也曾谈起他本人对《吠陀经》这句话的理解(虽然这不是他的主要问题,只是和他探讨的主题相关,但以稍微有些整蛊的角度说,梭罗的语境倒是更符合特斯拉博士的吐槽,即原本是「厨房标语」),原文如下——
一切醉人的事物之中,谁不愿意因为呼吸了新鲜空气而陶醉呢?我反对长时间的拼命做苦工的理由是它强迫我也拼命地吃和喝。可是说实话,在这些方面,近来我似乎也不那么挑剔了。我很少把宗教带上食桌,我也不寻求祝福,这却不是因为我更加聪明了,我不能不从实供认,而是因为,不管多么遗憾,我也一年年地更加粗俗了,更加冷漠了。也许这一些问题只有年轻人关心,就像他们关心诗歌一样。“哪儿”也看不见我的实践,我的意见却写在这里了。然而,我并不觉得我是吠陀经典上说的那种特权阶级,它说过:“于万物主宰有大信心者,可以吃一切存在之事物。”这是说他可以不用问吃的是什么,是谁给他预备的;然而,就是在他们那种情形下,也有这一点不能不提起,正如一个印度的注释家说过的,吠陀经典是把这一个特权限制在“患难时间”里的。 谁个没有吃得津津有味过,而胃囊却一无所获?我曾经欣然想到,由于一般的所谓知味,我有了一种精神上的感悟,通过味觉受到启发。坐在小山上吃的浆果营养了我的天性。“心不在焉,”曾子说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能知道食物的真味的人决不可能成为饕餮;不这样的人才是饕餮。一个清教徒可能狂吞他的面包皮屑,正如一个议员大嚼甲鱼。食物入口并不足以玷辱一个人,但他吃这种食物的胃口却足以玷辱他。问题不在量,不在质,而在口腹的贪嗜上;如果吃东西不是为了养活我们的生命,也不是为了激励我们的精神生活,而是为了在肚皮里缠住我们的蛔虫。一个猎人爱吃乌龟、麝鼠或其他野蛮的食物,一个漂亮太太爱吃小牛蹄做的冻肉,或海外的沙丁鱼,他们是一样的。他到他的湖边去,她拿她的肉冻罐。使人惊奇的是他们、你、我,怎么能过如此卑劣的禽兽生活,只是吃吃喝喝。
7.「人类才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注:这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
【虽然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康德。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构成了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延伸。剧情里自然也是更偏向康德了,但也不能丢掉“继承和延伸”这个部分】
*特殊*:
1.「超限数」
超限数(transfinite numbers)是大于所有有限数、仍不必定绝对无限的基数或序数。分别叫做超穷基数(transfinite cardinal number)和超穷序数(transfinite ordinal number)。
超限数的研究是根据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自从1883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建立集合论以来,集合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研究对象中,更多的是无穷集合,用什么样的数刻划无穷集合元素个数的无穷程度成了研究无穷集合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九世纪末期,康托尔首先进行了超限数的研究,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使超限数的思想和方法成了今日数学的基础。
术语“超限”(transfinite)是康托尔提出的,他希望避免词语「无限(infinite)」和那些只不过「不是有限(finite)」的那些对象有关的某些暗含。当时其他的作者少有这些疑惑;现在被接受的用法是称超限基数或序数为无限的。但是术语“超限”仍在使用。
【这个就是单纯的知识科普了】
2. 黑渊白花的吟唱
「我是前往地狱的黑,我是来自天堂的白;
诞生自创世之前,存在于湮灭之后;
我要将乾坤倒转,令秩序重归人间。(新)」
——第二额定功率·圣枪逆流
「我是吞噬一切的黑,我是孕育一切的白;
诞生自创世之前,存在于湮灭之后。」
——第一额定功率·圣枪绽放
「我是来自深渊的黑,我是降自云霄的白;
诞生自创世之前,存在于湮灭之后;
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第零额定功率·圣枪百岁兰
【小吐槽:比较宗教的东西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神圣”的背景加成,确实会显得有些中二。所以本来也不想说这个的……】
很明显,黑渊白花的所有吟唱就是对第零额定功率的吟唱词进行了“同义替换”,而第零额定功率的吟唱明显是源自《圣经·新约·启示录》中的一节,并模仿《圣经》的行文进行了改编扩写——
启示录【21:6】
他又对我说:都成了。
我是阿尔法,亦是欧米伽;
我是初始,亦是终结;
我要将生命泉之水白白地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注:阿尔法α和欧米伽ω分别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就寓意上来说,一般将二者视作一个成对出现的整体,代表了——
开始和结束(both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从头到尾(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某物的本质(the essentials of something);
第一个和最后一个(the first and the last);
最重要的部分、基本要素(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he basic essentials)。
【这些就是单纯地对应「黑渊白花」的特性了】
P.S. 应该也有《神曲》的影子。也是看到这段才想起来,《神曲》还有个地方没说()
在「往世乐土」第三章的剧情里,阿波尼亚为芽衣打开至深之处的终尽之门时(就是揭示爱莉是“第十三律者”的时候)有这么一句(在乐土的加载界面里也有概率刷出来):
「在我之前,没有任何造物存于世间。倘若有什么永恒不灭,那么它正在我的身躯中沉降。」
引自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三歌。
*顺带一提:「由我,踏入哀愁之城;由我,堕入永劫之苦;」正是《第三歌》的前两句,同本句一样,是地狱之门上的「可畏的铭文」——
由我,踏入哀愁之城;
由我,堕入永劫之苦;
由我,走入堕落众生。
正义感动至高之主,
降下神圣之力、至高之智、本原之爱,
三位一体得成我身。
在我之前,没有任何造物存于世间;
倘若有何永恒不灭,则它正在我的身躯中沉降。
凡入此门之人,当舍弃一切希望。
【从《神曲》的角度去看阿波尼亚——她的能力让她成为“活着的地狱之门”,而她自己同时也是走入地狱之门的人。】
3. “存在主义一系”虚数怪物:
虚树使骸·播妄苗/此间笼&虚树神骸·存在主义
(1) 先说「此间笼」和「存在主义」吧。
因为这两个的原型我很确定,就是「旧日支配者」乌素姆。「此间笼」就是飘在「存在主义」最终阶段四周的小怪,能作为单独小怪出现。
(顺带一提,《迪迦》里「齐结拉」的原型就是他,说起这个各位应该非常熟悉。[所以看直播里有朋友说齐结拉,我还是挺惊喜的])
当我们都在被「存在主义」这个名字吸引了注意力而苦思的时候,不妨看看怪物最直观的形象——
「不知为何,这东西就像一株巨大的植物,有无数苍白而肿胀的根,从一枝球状树干中分岔出来。这枝树干半掩着,顶端有一个朱红色的杯子,就像一朵畸形的花;从杯中长出了一个珍珠色小精灵的身影,形体精致美丽而匀称。」
「此间笼」就是珍珠色小精灵的形象,「存在主义」本体(尤其是最终阶段)就是乌素姆的形象。(这里放不了图,各位可以自己去找一找,很容易找到,也很容易看出来的)
乌素姆也被称为“拉沃莫斯的沉睡者”“火星之神”。其能产生一种致幻芬芳,将受害者变成他的奴隶。(还是联想齐结拉即可)陷入幻觉的人会把他认知为上述模样的巨型植物,但其真正的面目无人知晓。他拥有漫长的寿命,过着一千年沉睡、一千年活动的无止境循环。
(2) 现在就可以说说「播妄苗」了。
这玩意儿最先单独出现,那个时候看外形也不是很清楚,只能以「神经毒素」这个机制为主进行推断,导致我一直以为是蝎子、章鱼或者能释放神经毒素的植物之类的东西(但还真是因为这个才会往齐结拉那个方向想,属于是形成闭环了)……
但「存在主义」验明正身以后,基于上述内容的基础,这个东西就很好理解了。根据名字、外形和喷洒「神经毒素」的技能,直接按「字面意思」理解就好——乌素姆植物形态的幼苗/分身,负责散布那种致幻的芬芳(也就相当于《迪迦》里开遍地球,形似百合,让人陷入美梦的小株齐结拉)。
(3) 关于设定内涵的一些猜想
「播妄苗」的问题姑且算是解决了,但是「此间笼」和「存在主义」的设计与其内涵仍是不太明朗的,虽然有一点想法,但还没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逻辑自圆其说,不过可以拿出来抛砖引玉(非常个人且过度解读[毕竟写于直播之前,所以这段就不改了,感觉老师的理解方向确实更合理,但咱确实没往这个方向想]):
1.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其主体和对象永远在人本身。但我们现在讨论的对象是用以映射(代替)人的“人的造物”,且我们想要通达「存在主义」的内涵,就难以避免地要让实质为“非人之物”的「存在主义」成为“以人为中心八”的“存在主义”的主体——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立、一种矛盾、一种荒诞、一种问题,也就让「存在主义」成为了「敌人」。
2. 实际上——在能够接受「存在主义」是“存在主义”主体(或者说「存在主义」和“人”在“同一维度”)的基础上——在我们对“为什么「存在主义」是敌人,又为什么要这样设定”产生疑惑的时候,在客观事实上,就已经构成了对“存在主义”最主要的哲学主张的表达,即“存在先于本质”。(用文七老师曾经在阿波尼亚的节目里用过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相当直接的、简单粗暴的,甚至是有些整蛊和戏谑的表达。)
“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
这就是我们对「存在主义」的认知过程。而在「乌素姆」的角度上,实际上人们对「乌素姆」的真实面目一无所知,那种巨型植物的形象只是人们在那种致幻的芬芳的影响下产生的想象。是不是也能对上?
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而上述的所有讨论,实际上都可以转到这个问题。
4. 帅就完了,二次元的事你少管,不用搞那么清楚。开(zhēn)个(shí)玩(xiǎng)笑(fǎ)。
也许在设定内涵上(或者说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存在主义」本身就不是「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这种级别的敌人,而是「物自指」、「无可知」和「重言式」这种级别的,对待它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客观地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主义”也不是完美的,其作为一种哲学观念、一种思想,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弊端。而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能够更加严肃地对待“存在主义”,也就足够了。
——————————————————
第34章-月之始源与终焉(3)
1.「大卫」战胜「歌利亚」
——《圣经·撒母耳记·上·17》
注:歌利亚是传说中的巨人,非利士人的首席战士,带兵进攻以色列军队,他拥有无穷的力量,所有人看到他都要退避三舍不敢应战。
歌利亚连续四十天,每天两次向以色列人讨战,进行一对一的决斗,来决定战役的胜负。扫罗和全体以色列人都极其害怕。年轻的大卫为跟随扫罗出征的三个哥哥送饭,听见歌利亚的骂阵,和扫罗允诺的重金赏赐,无所畏惧,要击败歌利亚。大卫拒绝了扫罗提供的战衣,手中拿杖和甩石的机弦,和从溪中挑选的五块光滑的石子,在战斗中利用自己的娇小和灵活,用他精准的投石技巧打中穿着厚重铠甲但没有前额遮挡的歌利亚的脑袋,并割下他的首级。大卫日后统一以色列,成为著名的大卫王。
【大卫能战胜歌利亚,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双方优劣势对比而言,大卫身材娇小,不穿铠甲;歌利亚巨人的身体虽然力量奇大,但受击面积也大,因此身着重凯覆盖全身。相较而言,大卫更加灵活,速度更快。且大卫已然知晓歌利亚的战斗风格,但歌利亚却对只是普通牧童的大卫(尤其是大卫百发百中的投石技巧)一无所知,因此大卫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歌利亚的优势反倒成了自身的限制。
就决斗这一行为而言,大卫只是个小男孩,且不穿铠甲,武器也只带了投石弹弓,因此拥有良好装备和碾压性的力量的歌利亚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转而有了愤怒和轻敌的情绪——这让他忽略了自己唯一暴露的弱点:没有防护的前额。
而1904和胡狼对金蛇所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胡狼的谐星属性和在圣痕方面的天赋、1904的反叛,以及金蛇对自己「管理员权限」的自负,让「灰蛇网络」成为了“歌利亚的前额”;而胡狼和1904将自己的能力运用到极致,成为了那颗微小但足以将巨人斩首的关键投石。】
P.S. Fall Out Boy的歌曲《Centuries》的MV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
2.「今天,我不是脱去一件外衣,而是用自己的手撕下一层皮……」
——纪伯伦,《先知》,船的来临
【在我看来,灰蛇最后的CG很有意境。金蛇即使在1904背后也是侧对1904,他放下了伞——他与「灰蛇」终究是背道而驰,只能留在破败中毁灭;但他确实也是「灰蛇」,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志,直至自己的毁灭。而1904举着伞,依旧如常打扮,但这一次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了——他确实要启程了,要去向远方,投向他的归宿。你能感到他无比清晰且坚定的意志,以及独属于灰蛇的那份不羁的洒脱。】
无需多言,原文就是对灰蛇的理解与敬意——
(有跳跃节选)
……
时值第十二载,"颐露"月的第七日,他登上没有城墙阻隔的山岗,眺望大海;
他看到他的航船正从雾霭中驶来。
他的心胸豁然开朗,他的喜悦越过海面,流溢远方。
他轻闭双眸,在灵魂的静默中祈祷。
当他步下山岗时,却有一阵悲哀袭来。
他心中默想:我怎能毫无愁绪、平静地告别?
不,我无法离开这座城市而不负任何精神创伤。
在这城垣中,我度过了多少漫长的痛苦日子,又经历了多少漫长的孤寂夜晚;
谁能够毫无眷恋地离开他的痛苦和孤寂?
我曾将那么多心灵碎片撒落于这大街小巷,
我曾有那么多希望之子赤裸地穿行于这丘陵山岗,
我不能没有负荷、没有痛苦地弃之而去。
「今天,我不是要脱去一件外衣,而是要用自己的手撕下一层皮。」
「我置之身后的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颗心脏,它由饥渴凝结成甘甜。」
「无论如何,我无法再滞留了。」
「召唤万物的大海在召唤我,我必须启程了。」
……
多么希望将这里的一切带到身边,但我怎么能够?
声音无法带走赋予它翅翼的唇舌,它只能独自寻找天空。
苍鹰不携巢禾,才能独自飞越太阳。
他行至山脚,再次面向大海,看到他的航船已驶近港湾,船头是来自故乡的水手。
于是他的灵魂向他们发出呼唤,说道:
我古老母亲的子孙,你们这弄潮的健儿,
多少次你们沉浮于我的梦境。
如今你们驶入我的清醒,也就是我更深的梦境。
我已整装待发,我的希望与扬起的帆一同等待着风起。
……
他问自己:
莫非分别的一刻也是相聚的时分?
难道我的夜晚实际是我的黎明?
我能为那些放下耕田犁体、停下酿酒转轮的人们奉献什么?
是以心灵为树,采摘累累果实与他们分享?
还是将渴望化作涌泉,倾满他们的杯盏?
是作一架强者之手可以弹拨的竖琴,
还是一管他们呼吸可以穿过我身躯的长笛?
我是个寻求寂寞的人,我在寂寞中究竟觅得了什么宝藏,使我得以自信地施与?
如果今天是收获的日子,那么我是在哪个被遗忘的季节和哪片土地上播撒的种子?
如果此刻的确是我举起明灯的时候,那灯中燃烧的并不是我点燃的焰火。
我举起的灯空虚而晦暗,夜的守护者将为它添上油,点起火。
他用语言倾诉了这些,但还有许多未说出的话藏在心间。
因为他自己也无法表达自己更深的秘密。
他回到城中,人们纷纷迎上来。他们异口同声地呼唤着他。
城中的老者趋前说道:请不要就这样离开我们。
你一直是我们黄昏中的正午,你的青春引导我们的梦幻进入梦幻。
你并不是我们中间的陌生者,也不是过客,你是我们的儿子……
男女祭司对他说道:请不要现在就让海浪将我们分开,让你在我们中间度过的岁月成为回忆。
你似精魂在我们之中行走,你的身影是映在我们脸上的光辉……
一位名叫艾尔梅特拉的女子迎出圣殿。她是一位女预言家。
他用无比温柔的目光看着她,因为正是她在他到达这座城市的第一天就追随他,笃信他。
她向他致贺,说道:
上帝的先知,为了寻求终极,你很久以来一直计算着你的航船的行程,
如今船已来临,你必须离去了。
你是如此深切地向往着你记忆的土地和你更大希冀之所;
我们的爱不会羁绊你,我们的需要也不能滞留你。
不过,请你在离去之前对我们谈谈,为我们言说真理。
我们将把它传给我们的子孙,他们再传给他们的后代,使它永不湮灭。
你在孤独中审视过我们的白昼,在清醒中倾听过我们梦中的哭泣与欢笑。
因此现在请向我们披露我们自己,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生与死之间的一切。
他回答道:
立于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们啊,除了此刻正激荡于你们灵魂中的事物之外,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P.S. 1904和爱衣的选择与想法其实是呼应的。
😭1904😭我的1904😭1904你带我走吧😭
3. 佶屈聱牙: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
——成语出自《昌黎集·进学解》,唐·韩愈
注:佶屈:曲折,不顺畅;聱牙:拗嘴,不顺口。
P.S. 刚学会个新词就急着用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因为这只能说明一件事:人没带脑子,不管是从前还是当下。没别的意思,就是随口一说。()
4.「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亚伯拉罕·林肯(存疑)
【虽然没什么好说的,但是用「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来理解,倒也有趣。】
注:追本溯源——
① 亚伯拉罕·林肯
主流认为,这句话是出自林肯一生无数经典演说中的一场,而这样的说法除了人口相传之外,最有力的支撑是德国传记作家艾密尔·鲁特维克所写的《林肯》。在《林肯》第三部第15章《大辩论·下》中,出现了人们想找的句子:「在另外一次演讲中,他又说道:“如果你们只是想着他人的幸福权利的话,那你们自己的幸福权利也会难以保住。如果选举的结果显示,下一任以及今后所有的‘斯科特案’都被人们所认可的话,那我们离被囚禁的日子也不远了。你或许可以暂时欺骗某些人,也可能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绝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但在宣称“收录了整理者所能收集到的林肯演讲的全部作品”的《无敌:林肯一生的演说》中(比人物传记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却并未找到原句乃至近似的句子,于是存疑。
②《基督教真理条约/Traité de la Vérité de la Religion Chrétienne》
1684年,法国新教教士雅克·阿巴迪写了一本神学著作,书名叫《基督教真理条约》。在这本书的第二章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或者在某时某地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他不能在全部时空欺骗所有的人。”(法文:ont pû tromper quelques hommes, ou les tromper tous dans certains lieux & en certains tems, mais non pas tous les hommes, dans tous les lieux & dans tous les siécles)
加森·奥图尔认为,雅克·阿巴迪书中的话,是“林肯名言”的雏形。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第四卷之哲学形而上学词条引用了阿巴迪的话。
5.「当你们快乐时,看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让你快乐的事,在过去也令你忧伤……」
——纪伯伦,《欢乐与忧伤》
注:这几乎是纪伯伦最有名的一段话了。
【也是在说芽衣与爱莉的故事吧】
6.「我梦见一颗星,一座光明之岛,我将在它轻快的闲暇深处降生。
在那里,我将完成他的事业,就像秋日下的稻田。」
——泰戈尔,《飞鸟集》
注:早在34章第一阶段的爱酱官方主线剧情更新通知动态里,此句就已出现。直到现在第三阶段结束才终于正式上场,说明是本章的「点题之句」。
【就是芽衣一路走来得见始源的阶段总结。】
7.「我这支歌将抚摸你的前额,犹如那祝福的亲吻……」
——泰戈尔,《新月集》
注:《新月集》的主题是「孩子」与「母亲」。
【爱莉就是一位圣洁的「母亲」啊。】
——————————————————
接下来是私货时间:
1. 能把东西讲得通俗、简单、明白,和一句“说白了,就是……”完全是两个概念、两种水平,“说白了”会逐步摧毁你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不要试图总是用你已知的一套理论解释一切。【这个跟老师不谋而合了。不过我个人的出发点是因为在之前看到说崩三就是EVA,看到一些桥段就是永恒轮回,真的很……怎么说呢,有点失望吧。】
3. 芽衣那句呐喊中包含的东西:
一丝丝害怕:害怕倾注所有的孤注一掷得不到回应,或者说,害怕那个能回应她的人真的不在了。
领悟的喜悦:是芽衣对自己一路走来的所有进行了总结,明晰了自我的那种得到救赎一般的喜悦。
压力的释放:短短时间内,独自面对强敌,连着问了三次心,更别提一路走来所有的相逢与离别。尽管芽衣已经成长完成,但这种压力从未真正释放过,她真的很累,需要释放。
决心:无需多说,大家有目共睹了
就到这里吧,1w+的内容也很累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