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馆征文:大难不死


本文为虹之天球图书馆”星海深空之中”小型科幻克苏鲁征文比赛优秀作品
作者:宴之敖者
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无端转载
正文:
一、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生命又活了一天的日子。
此番发言并非无病呻吟。1年半以前,原定勘探土星周围空间环境的“开拓者”7号带来一串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勘探数据:一颗小行星,科学家测算这颗陨星直径约3公里,正以30公里每秒的速度向地球方向运动,预计538天接近地月轨道,他们将其命名为“杰洛斯”。
专家表示,若是“杰洛斯”撞到地球,所释放的能量足以摧毁整个亚欧大陆,并对地球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消息一经发出,在作为科学家或平民的我们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反响,按这颗小行星的运行轨迹来推算极有可能会撞击到旁边的土卫六,即便没有撞击也有极大概率会在小行星带上减速分解。总之,这颗小行星离我们太远了,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距离上,或者说人类的运气上。
真正引起恐慌的是来自新闻的第二次报道。此时地外探测器“普罗维登斯”号捕获到的影像表示“杰洛斯”刚刚脱离木星轨道,速度与半年前相比并没有减弱,而它的目标似乎只有一个,是地球。
满打满算我们还有240天左右的时间,“杰洛斯”比起百万年光临地球的任何小行星都要大,都要快。以至于无论是牵引还是撞击诱导其偏离轨道,亦或是nasa行星防御系统,都无计可施。
我知道很突然,但是人类确实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并不想在大众的反应上着过笔墨,无非要么是坐吃等死,活好最后的时光;要么是杞人忧天却又无济于事;可能还有些人想否定这些板上钉钉的“谣言”,不过他们最后也放弃了。
正当暴动的人们几乎拆掉了联合国的大门时,事件发生了些许转机。在“杰洛斯”进入火星轨道之后,我们能够获取到小行星更加精确的数据。经过地球上的专家学者们24小时不间断的测算,这颗星星若是依然保持30公里每秒的速度前进,月球将在2天后公转至小行星的前进路线上并在16天后发生迎面相撞,撞击后月球只是会形成一个上万米的月球坑,除此之外并不会对月球造成什么其他影响。
那么让我们把时间重新回到开头,也许人类会把今天当做纪念日,纪念险些毁灭的地球又能继续苟延残喘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夜里人们可以用肉眼观测到这颗星星是如何撞击月球,又是如何破碎成一场壮观的流星雨,被大气引力捕获最终分解殆尽或者成为供人收藏的石头。
二、
本杰明教授关掉了聒噪的如何庆祝人类劫后余生的电视节目。
“你们觉得我们做了什么,是让它拐弯了还是让它爆炸了?我觉得我们整个部门的努力还没有克里斯藤同学一个月前的一句上帝保佑有用。”
本来欢庆的场面似乎有点尴尬,教授总是善于讥讽团队的研究成果,也许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当上教授?
“比起好运,我更想听听这个1万米的陨石坑和陨石碎片。”这是他们团队继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的科研方向了,也是各国目前正在研究的热点,毕竟这样巨大的小行星,所有人都想搞清楚是自何而来,甚至会有发现地外文明的可能?
“教授,我觉得您应该看看这个。”旁边的一个小研究员终于鼓足勇气,拿着一打资料递给了这个尖酸刻薄的有些谢顶的中年男人:“那颗小行星在撞击地面后分解,一部分进入太空形成了小行星带,一部分在被地球引力捕获后分解,后面取样证明小行星的成分只是常见的太空岩石,并没有研究价值,但是有一些意外收获。”
教练只是接过了资料,并没有理会这个小研究员“撞击形成的环形山底部发现了巨量的,石英砂、硼酸等物质的混合物。你是说,月球底下发现了巨量玻璃?”教授摘下了眼睛,似乎有些不可置信。
“会不会是由小行星击变月球下面的地层而形成的玻璃?”
“首先,若是矿物击变而形成的玻璃多气泡和流纹,且透明度较差,跟我们采集到的样本不尽相同。”
教授喝了一口旁边不知道是谁的水:“其次,月球底下的岩石和土壤缺少硅、硼等形成玻璃必要的化学元素,换言之,月球并不具备撞击形成玻璃的条件。再者,环形山底下的类玻璃物质是巨量的,完整的一层,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了。”教授迅速的翻看完了所有资料,但是眼中的光却让所有人不寒而栗。
“也就是说……”在场的研究员似乎都有些兴奋而又紧张,这是前无古人的一场重大发现。
“月球的地壳下是一层类似玻璃,或者说是一层类似人工玻璃的结构。”
三、
本杰明教授从“杰洛斯”撞击过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就一直在想,46亿年的人类史,友善的恒星,稳定的大气。生命的诞生本就是一场偶然,再经历千百年来的气候变迁,陨石冲击,智慧生命存续了240万年,并且现在有一点能力去应对这些变故了。
但是,假设在这240万年间经历了一点点,哪怕一点点变数,就像是连续240万次硬币字面朝上,突然有一次花面朝上,人类的整个文明或许将不复存在,“杰洛斯”正是这么一颗硬币,在几次惊险的翻滚之后,艰难的停留在了字面上。
人类从诞生到存续的历史,是否仅仅只是一场好运的巧合。
“教授,低重力环境还适应吗?”一旁通讯设备里传来的声音吓了本杰明一跳,也把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拉了回来。
“你们已经问过我一百遍了。该做的体检指标我都合格了,我说了,我一点都不老。”本杰明有些不满的回答到。6旬老人登月在我们的那个年代也许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发生在现在似乎没那么奇怪了。
从1969年到2025年的50多年间,人类失去了政治因素的裹挟,自然没有必要再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登月计划。这颗突如其来的陨石砸出了埋藏在月球的秘密,也让人类把科研的欲望又放回了这颗荒芜的卫星之上。此后的十年里,针对月球的探索科技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宇航员、考察人员被送上了月球,甚至在“杰洛斯”环形山附近建立了首个全球性质科考站,本杰明正是驻留科学家的一员。
“最近月震发生的频率有点高,而且我们的宇航服难以抵御长时间的辐射,教授还是在基地待着比较好,注意安全。”
本杰明冷哼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尽管他知道自己出去也没用。对于环形山中暴露出的类玻璃状外壳,目前几种主流的猜测一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类玻璃物通过引力作用附着来自星际的岩石,再通过风化作用形成了月壤,最后就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月球,第二种猜测就是这种与人工玻璃成分相近的底层是人工产物,月球或许是外星文明留下的遗迹。但无论哪种猜想成立,都足以让我们对于宇宙有新的认识。
对于这万米深坑,让勘探人员下去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据探测车带回来的数据图片显示,类玻璃层具有很好的透明度,但是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导致类玻璃体的表面产生裂纹,难以观察到下面的情况,勉强能的观测到是玻璃层下白色的不明物质,科学家们推测是石英矿石。
“对月球的探索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完成的,还需要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努力,只要人类还存在,就一定能征服宇宙!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随着联合国航天局局长的发言结束,预告着月球观测站将进入长时间的驻留观测状态,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想要再往环形山下勘探几乎不可能,玻璃层的硬度过高且环形山太深了,钻探设备难以发挥作用,再加上频繁月震与来自太阳的辐射,进一步的探索工作只能暂时搁置,静待人类科技的发展了。
终、
一场自观测站建立以来最大的月震几乎摧毁了整个信号塔,幸运的是基地的驻留人员并无大碍。然而,地球方面的领导层一直决定召回本杰明,他的身体不足以支持他继续进行月球的考察工作了,地球还需要这位老科学家继续发挥余热。
本杰明回归地球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没再接触到与月球有关的最新资讯,这位老科学家在退休之前也没能知道那层类玻璃层底下到底藏着什么,也行需要很多代人之后才能让这迷题水落石出。
某天,他点开了一封邮件,是他学生发给他的。里面是一组观察报告和一段环形山底探测车的视频:在最新的一次月震之后,探测车拍到类玻璃层下方的白色石英状物质开始慢慢向上移动,原来的位置被一片深黑色的物质取代,最终扩充到整个已探明玻璃层。
这到底是什么?难道玻璃层下面装着的是流体?或者是某种……生物?夜幕降临,望着天上的月亮,他不知道这其中还有多少人类难以获知的奥秘,不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恐怕是看不到了。
本杰明的晚年,在焦虑、失眠与间歇性的疯癫中度过,直至溘然而去。医生说可能是从月球下来后的后遗症。作为他的侄子,同时也作为他从事月球研究的同事,我成为了他唯一的继承人,也看到了这本笔记,月球玻璃层之下的黑白物质究竟是什么,现在也没有结论。
多年后的某天夜里,叔父本杰明似乎在梦里又找到我,他与我搁着一面玻璃------他焦急的拍打着玻璃,似乎想要告诉我什么,但是我始终听不清,直到我惊醒了。
我扶着额头跌跌撞撞的走出了房间,走到了大街上,整个夜晚被一种诡异的蓝色笼罩,寂静的鸦雀无声。
“抬头看。”
没错,这是梦里叔父的发音,我照做了。
此时一轮明月当空,不,那不是月亮,那是一个惨白的点缀着细丝血红玻璃球,周围的太空散落着剥离出的岩石和土壤。在我看向它时,它慢慢的转了过来,向我展示着它正中间的、不反射任何光亮的纯粹的漆黑,我此时也终于明白了,月球上面的那些玻璃、白色、黑色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是一只巨大的眼球,此刻正直勾勾的盯着我,盯着我们的星球看。
我只觉得自己身上的所有力气都被抽离干净,失去意识之前,我听见也看见了了我口袋里的硬币因为我的倒地而跌落出来,在地上划出了一道很长的弧线后挣扎了几下,最终平铺在地面上。
花面朝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