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鲜实录》之中的汪直
汪太监,年少温雅简默。” “人称直之为人,不轻言,体弱而善射。” “汪直将万兵,以压小丑,势必胜矣。” 不会有对成化朝汪直感兴趣的小伙伴还没看过这个视频叭?(。•ˇˍˇ•。) 如果不太了解汪直的话也推荐看这个互动视频火速了解他的基本事迹: 【历史互动视频】爽文都不敢这么写!从战俘逆袭为权倾天下的内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是提督西厂、反腐除弊,沙场征战、功荣加身的少年人呢!是短短六年间璀璨夺目,在弱冠年纪便淡出史笔的描绘,却胜过他人一生庸碌的少年人啊…… 所以回归正题:除了明代史料对汪直的记载以外,突然又想到了李氏朝鲜的史料。此前接触甚少,如有错误,望补充指正w 朝鲜史料当中的汪直,最多出现于成化十五年征讨建州一事中,因明廷有意要求朝鲜出兵协助此战,因此朝鲜方面与汪直多有接触。看看他国眼中的小汪,真的是很新奇有趣的角度 —— 汪汪更加可爱可敬了!多好的一个少年。qwq 本质上是史料汇编,囊括了《李朝实录》绝大多数提及汪直的段落。以下按照时间顺序,开始分享了↓ 1. 西厂伺察百司 李朝成宗9年1月11日 明成化14年 奏请使尹弼商、副使柳轾回自京师复命。上引见,问曰:“辽东在声息,今何如?” 弼商对曰:“臣赴京时闻三卫达子作耗辽东,指挥大人领兵与战,而败死者八千余人。” 弼商又启曰:“臣等回来时,至榛子岭遇草贼见劫。” 上曰:“闻贼弓力不强,其不可敌乎?” 弼商曰: "臣等伴从皆骑驴困顿,身不带寸兵,猝遇贼十余骑,皆弓持剑之劫。臣等无如之何,解所佩刀子、囊子,又脱裘与之,贼受之,还给毛衣而去。至暮抵一驿,见一官人备节钺坐厅事,问之则刑部主事也。臣等告泣遇贼之状,答曰:‘此非我所管,且贼党朝廷亦不能制之。’臣等又见路人痛哭者,问之则曰:‘路遇贼尽掠我衣装,吾一行人为贼所杀,故哭之。’白昼大路中,贼肆行劫掠如此,而无追捕者,朝廷法禁似解弛也。” 上曰:“请弓角,今得蒙准,不胜喜幸。” 弼商曰:“皇帝虽许收买,而朝廷皆非之。今若数外买滥而败露,则必复禁之矣。请更申严私买之禁。” 上曰:“中朝宦官权势何如?” 弼商曰:“臣等未得详知,但闻有汪直者最有宠,皇帝使之微服,伺察百司得失,人皆畏之。” 上曰:“此非美事也。” 这里有几个信息: ①当时三卫掠杀肆虐,所谓“作耗辽东”,而官员懈惧,百姓痛哭。(由此汪直辽东平乱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绝不是什么衅边贪功,辽东早就深受建州三卫之害了。唉,其实辽东这摊烂账,是文明性制度性的积怨已久,所以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主流史家非说主抚派就好主战派就坏,也是偏颇。) ②明廷允许朝鲜购买弓角。明廷对军需物资周边售卖的管控极严,对朝鲜则特例宽松。 ③汪直最为有宠√,像是生怕我们不知道似的,这话还会反复出现,我都看麻了x。小汪的职责被概括为:微服伺察百司得失。这事始于成化十二年,而成化十三年建立西厂以后可能就不用微服了?正大光明地履行国监委职责hhh 不过也说不定,想想看穿着朴素的小汪看似到处闲逛实则探问民情、查访百司,覃力朋的那些恶行也许就是这么被发现的。然而,木秀于林,千夫所指,成宗说的此非美事,可能也包含这部分意味吧。 2. 成化十四年巡视辽东 李朝成宗9年8月7日 明成化14年 御经筵。讲讫,领事韩明浍启曰:“平安道防御,国家重事,世宗朝筑长城,起自义州抵永安道,又沿江置州郡,此国家万世之利也。然岁月久远,渐至崩颓,以致边备踈虞。今太监汪直掌天下之兵,威震海内,天子倚以为重者,而与兵部侍郎马文升等,各领兵来镇辽阳。此中国大举也,我国其无备御之策乎?今年平安道农事未稔,军官不可多遣,宜量数秒送,以严堤备。” 上曰: “予意以为无害于我国。” “天子倚以为重”,宠信/倚重+1。 成化十三年建立西厂(多认为汪直时年14-16岁)以前,汪直就已经是御马监太监了,掌军事实权,此所谓“掌天下之兵,威震海内”。此后的汪直,无论是上奏谏言(多数有关军事制度),还是监军出征或镇守地方,都离不开这一御马监出身。 李朝成宗9年8月21日 明成化14年 御夕讲。 洪贵达启曰:“千秋使先来通事赍来闻见事目云:行至沙岭驿,总兵官欧信到是驿,待太监汪直之行,语曰:「向者征达子,斩获千余级,又欲于九月入征建州卫,殄歼无遗。汪太监欲与尔国夹攻,将如京奏请,若殄歼无遗,则于尔国亦有利矣。」但未知蒙准与否,若尔则上国必请兵,请先抄兵何如?” 上曰:“若先抄兵,则虑或骚扰。” 贵达曰:“临时选兵。则事必急遽,请与大臣及诸武臣广议,何如?” 成化十四年六月至八月,汪直前往辽东,他此行是奉命巡视边务,考察辽东形势。此前于三月份前往辽东招安的马文升,与当地的巡抚陈钺、总兵欧信等人政见不同,前者主抚,后者主战。从此则记载看来,此行令汪直毅然成为主战派(至少欧信和陈钺已经这样认为),他认为:此间必有一战,而且必应“殄歼无遗”,安定辽东。这与成化帝不谋而合,或可能直接表达了成化帝的意志。—— 对于频繁犯边的建州,安抚是行不通了,成化三年没打够,必须要狠狠地再打一次了。 李朝成宗10年3月6日 明成化15年 正朝使李坡等回自京师。…… 上引见,问曰:“中朝用事者谁也?” 坡对曰:“万安为翰林院大学士兼太子太傅,王越为都御史兼兵部尚书,时方用事。又太监傅恭、刘恒、汪直、金辅、郑同亦得权幸,而汪直年少聪慧,帝尤眷爱。” 上曰:“王越之年几何?” 对曰:“年可六十。不厉而威,真君子人也。” 彳亍,我已经知道成化帝尤其眷爱汪直了,朱见深和汪直锁了行吧,不用再继续重复了(手动狗头.jpg) 3. 成化十五年征讨建州 李朝成宗10年10月8日 明成化15年 圣节使韩致礼到辽东,上闻见事件,其略曰:“镇抚王璜、虞振来言:‘今以东征建州事,太监汪直,与前辽东总兵官韩赟、抚宁侯朱永等,月十五日发京,二十五日间,当到广宁。’都司吕信语通事张有华曰:‘汪太监,当赍勅朝鲜书来,来则必差遣此处人也。’且王璜来馆,臣问曰:‘无柰有请兵事乎?’答曰:‘未详知之。’”命速示政丞、政府、兵曹。 辽东镇抚通知朝鲜,汪直将要和韩赟、朱永搭档,前来征讨建州。 朝鲜推测,汪直应该会带着朝廷的敕书而来,而且明廷会要求朝鲜出兵协助作战。 李朝成宗10年10月28日 明成化15年 (这部分略长,但挺生动有趣的,讲的是明朝使臣高清带着征讨计划来与朝鲜成宗李娎会面的全过程。加粗部分包括了汪直等人开会讨论出来的具体征讨计划。) 上幸慕华馆迎勅,至景福宫受勅如仪。…… 上与使臣行礼,命金自贞语使臣曰:“万里路上,辛苦而来,大人之行,曾是不意,沿路各处,馆待诸事,岂无阙失?” 使臣答曰:“安州、平壤、开城等处,殿下委遣宰相厚慰,兼致人情,处处州府,馆待优厚,安有阙失?” 乃就坐,行茶礼讫,还就坐。使臣令通事张自孝启曰:“建州卫野人,曾犯上国之境,朝廷欲兴兵剿灭,缘本人等归顺进贡,故从优赏赐,不次除职,野人不念皇恩,似前犯边。帝乃命将致讨,初欲遣马侍郞,请兵不果,而遣我。” 上令金自贞、张有诚答曰:“当依勅书施行。但冬夏兴师,兵家所忌。昔汉征匈奴,士多堕指,马援征南,疫死殆尽。今天寒草枯,雪深路险,难以行兵。” 使臣曰:“朝廷赴战军马总计一十五万,兵非不足也。但朝鲜,若依期进兵,则彼不得躱脱,殄歼无遗矣。” 上曰:“今当冬月,行兵最难。” 仍问朝廷攻讨形势。使臣曰:“太监汪直、抚宁侯朱永、前总兵官韩赟及广宁总兵太监,领兵入讨。” 上问师期。使臣出示汪太监所定日期小帖,乃闰十月二十五日也。 上曰:“当依勅书,抄发军兵,督将送之。但今勅书,不录日期,又无汪太监指授之语,而二十五日师期甚迫,势不能及。” 使臣曰: “勅书则录其大纲耳,何得预定日期?太监等当初会议,以闰十月二十日、二十五日来十一月初三日择定,其后更议:‘二十日,则冰未坚合,师渡为难,十一月初三日,则建州地界距辽东不远,彼知声息逃散,宁不如二十五日之为便。’此日不可前却,且兵贵神速,须及此日出师。” 上曰:“所谓兵贵神速者,军在近处,临几应变,如上国则犹可,本国与建州相去绝远,山川险阻,安能飞到欤?且今我兵,须行文移乃可抄发,所抄军士亦当整勅器械,此日会兵定不可及也。” 使臣曰:“虽发城内兵,须备糗粮乃行,况诸道军士乎?殿下之言允当,然是期不可违也。” 上曰:“臣子当以实对,今若对以依期出兵,而终不及期,是欺罔朝廷,罪实难逃。” 使臣曰:“天顺三年,白颙之来,亦如此例。其时及期出兵,今乃如是,何哉?” 上曰:“其时则都御史李秉,预先知会,故备预出兵,今则受勅后乃知,未易卒办耳。” 使臣曰:“圣节使护送军,先知此意来报,何异于白颙时?” 上曰:“护送军只报有勅书耳,何由知勅书内辞意乎?且师行有程,我国距建州辽隔,若不分星夜,倍道兼行,则士卒先自困毙。是犹伏鸡之搏狸、乳狗之犯虎,无益于事也。” 使臣曰:“汪太监等,今闰十月二十一日起兵,[二十]四日到叆阳堡北边牙鹘关等处,二十五日分五路入攻,贵国兵自建州三路合攻,则野人所居各寨可得殄歼,朝廷岂不重赏?若违此期,大兵已去,虏亦远遁不得,孤悬深入,徒为劳毙而已。” 上曰:“发兵则划即应命,日期则势难从之。” 使臣曰:“此日期,吾不敢擅便进退,欲闻殿下定日。” 上曰:“兵难遥度,是在将帅观势为之耳。且将在阃外,君命有所不从,脱有势难,虽汪太监,亦于定日不得出征,安敢预定日期?” 使臣曰:“吾言已尽。但汪太监令我率贵国官人二员前来,今若差人往听,则可知我启殿下丁宁之意。” 上曰:“今将大人之言及不得依期会兵之故,当差人(根)[眼]同大人回报。” 使臣曰:“知道。”且曰:“我来时,平壤留半日,开城府留半日,碧蹄驿留半日,以此稽缓。明日当回程,十七日到义州,二十日还到辽东。须令各驿,择马递送,护送军则毋过三十人。” 上曰:“诺。” 使臣曰:“今欲拜辞。”即行再拜。 上让之至再,不得已答拜曰:“何遽如是?大人就馆,我将往见。” 相与降级,送至勤政门外,相揖而别。 上还内,有顷幸太平馆。就御室少留,出至馆中门外。使臣出迎,相揖至正厅。 使臣曰:“我欲殿下更勿起动,故已于殿上拜辞而来,今乃如是动劳,惶恐多谢。” 上曰:“礼当如是。” 相揖就座行茶礼,仍设下马宴。 上将行酒。使臣曰:“请殿下先礼。”上曰:“敬朝廷,敬大人,予何敢先?”使臣曰:“惟命。” 礼讫,月山大君婷、德源君曙、上党府院君韩明浍、青松府院君沈浍,以次行酒。 酒行五爵,使臣令张自孝启曰:“俺醉甚矣。不得久坐,请行回酒礼。” 上曰:“大人勿饮,从容安坐,姑俟礼成可也。” 使臣曰:“当初殿下赐酒,皇恐尽爵,虽不再饮,昏醉无知。且使事甚重,明日当早行。” 上曰:“王事靡监,大人之欲速还可也。 然朝廷记我小国,特降勅谕,仍择大人,委遣如此。际会难得,而与大人相会亦难,且宾主之礼不可废也,请大人少留。” 使臣曰:“辽东兵期甚迫,断不可留也。” 遂行回杯礼讫,相揖而出。 使臣送上至中门外,上命都承旨金升卿,留赠人情物,使臣固拒不受。升卿曰:“欲赠人情物于头目。”使臣答曰:“我既不受,彼安受哉?”升卿曰:“天气峭寒,欲以赠衣服耳,非他重物也。”使臣亦许受襦衣与靴。 事事以“汪太监”为第一主语,看得出来,汪直确实是这场战役的最高代表人和实际决策者,绝不因其年少而徒然挂名而已。 而且,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筹谋有度、缜密周全的军事行动。造谣汪直朱永等人纯粹杀贡使凑人头冒功的,不但《明实录》本身就可以打脸(因为半途跑路还杀了伴送者的建州贡使是被官军抓起来送到了京城来判决的,斩杀或戍边的结果是皇帝亲自判决的,边将根本没有杀他们,而且这事和辽东战役后的报功是两码事),而且《朝鲜实录》对这场辽东战役的记述也是辅助证据,不然他们与朝鲜在这扯皮半天的出兵计划是在跟谁虚空对线呐? 汪直等人的计划是:闰十月二十五日,明军分五路入攻建州,朝鲜分三路合攻,左右夹击,直捣建州女真的营寨。 朝鲜这边担忧出兵会耗费折损,各种借故不出兵,主要理由是朝廷没有提前知会,朝鲜来不及按照日期会师,附加理由是冬月天寒,最难行军(甚至此前朝鲜已经内部演练过对付明朝使臣的话术了hhh)。而这位使臣高清有礼有节、忠于职守,真的不错。最后朝鲜照例赠送财宝礼物,但使臣不受,磨了半天才受了御寒的衣与靴而已。(如果去检索朝鲜实录,就会发现使臣及其参随往往会接受或索要不少东西。) 想来,汪直也确实是从无勒索钱财事迹的(与其后将会提到的朝鲜籍宦官郑同形成鲜明对比),非常难得,这才有了监察百司而无懈可击的资本。权宠赫奕,却无甚劣迹。百官的弹劾理由隔靴搔痒,汪直的行止作为却切实利索。他啊,走的算是孤臣的路子,——奋不顾身的、纯直锐利的,孤臣。幸而不算错付,即使最终贬谪不用,也是得以优养善终。 说回这次战役:就是在这样天寒地冻、呵气成冰的冬月,在这样草枯雪深、艰险难行的辽东,朝鲜不愿出兵,但汪直等人成就了又一次“成化犁庭”。下引《明实录》中的汪直等人战报(成化15年11月26日): 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险狭。臣等分为五路,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官军四面夹攻,且发轻骑焚其巢穴。贼大败,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 李朝成宗10年11月10日 明成化15年 通事张自孝,还自辽东,上御宣政殿引见。 自孝启曰:“臣始到辽东,高清先入,与太监等会议后,引臣等而入。臣呈咨文,太监问:‘起兵日时,汝殿下何以云云?’臣对曰:‘二十五日师期太迫,未能及赴。’高清从旁语太监曰:‘殿下言:「二十五日似未可及,然遣将领兵,计日入攻。」我云:「白颙时及期,今则何缓也?」殿下答曰:「前日则辽东大人先报,故预整军马,及赴师期,今则勅到始知,恐忙不及期。」’太监、御史等云:‘殿下之言良是。’” 上曰:“太监无乃不悦乎?” 对曰:“始闻未及之言,声犹稍厉,及高清解之,皆有怡色。” 上曰:“二十五日果入征乎?” 对曰:“高清二十二日回还,二十五日行纛祭,用杂戏飨兵,前军启行,二十八日将帅乃行。” 上曰:“馆待何如?” 对曰:“飨用果肉,赠以布帛,礼待甚厚。” 上曰:“其将帅贤乎?” 对曰:“抚宁侯,正统皇帝之侄,举止有节,寡言笑,真长者。汪太监,年少温雅简默。魏太监,年齿已老,习熟古事。” “其甲胄何如?” 对曰:“军器整治,莫罄名言。” 朝鲜派人跟随使臣高清回去,向汪直解释朝鲜为什么不能在其要求的二十五日出兵。这段是小汪为数不多地直接出现于对话情景中。 “声稍厉”、“有怡色”,看看这个威严有度又通情达理的少年吧!qwq “年少温雅简默”!这几个字我已经默默回味好多遍了,无需复陈。 李朝成宗10年11月13日 明成化15年 上党府院君韩明浍来启曰:“臣昨日见通事崔有江,问西征事,答曰:‘汪直领军甚众,以牛一万五千头运粮,为久住之计,候彼人之登山躱匿者自毙而还。’果如此言,则必留屯阅月,而我国以江冰未合奏闻,必不见信矣。殿下诚心事大,而以一事之微,见疑于上国,于大义未便。今已放之军,不可复会,留(坊)[防]军数,亦可万余矣,使将帅领行渡江而还,虽未捣贼巢,我国之奏闻有据矣。” 上御宣政殿,引见明浍,启之如初。上曰:“政丞之言甚是,然今已罢阵,不可复征,柰何?” 都承旨金升卿启曰:“信如明浍之言,虽未入贼穴,渡江而还不妨。” 左承旨金季昌、右承旨蔡寿启曰:“复征已罢之军,更举大事,甚未便。” 右副承旨(卢公所)[卢公弼]启曰:“今天气冱寒,积雪塞路,野无靑草,喂马亦难,臣决知其不可复举矣。夫我则直矣,虽奏以江冰未合,何害?” 上曰:“此是大事,欲广议于朝。” 汪直一仗打完之后没有即刻回京,而是打算暂驻辽东,清理余匿。这使得朝鲜君臣有点慌了,害怕之前的借口交代不过去,终究是心不能安,所谓“以一事之微,见疑于上国,于大义未便”。于是,接下来到底是否出兵这件事,朝鲜君臣又考虑争论了很久。 李朝成宗10年11月17日 明成化15年 命召都承旨金升卿入内。 上曰:“奏本云:‘以图后效。’此语泛称不切,中朝必多方诘责。详叙来年入攻之意何如?” 升卿启曰:“政丞等亦欲削去此语。奏本又云:‘草枯雪深,喂马为难。’若我师越江,则此言犹可也,此边乃我国寻常防御之地,不可以无草托辞,虽只以此责之,我无答辞。若明言来年入攻,则必喜之。今太监汪直,将兵而来,宦官心志躁急,虑不远大,若多般以咎我,则皇帝亦必非之矣。” 上曰:“政丞等皆云:‘我师纔得越江,乃奏中朝曰:「势难不得入攻」可矣。’是则诈饰诬奏也。今虽不得入攻,若以实奏之则正矣,无愧于心。明秋入攻, 万一得利献俘,则皇帝必以为:‘其时势难不入矣。’结怨野人小,见责中朝大。政丞曰:‘今犹未晩。’予则以为不然。” 升卿曰:“韩明浍今朝见臣云:‘反复思之,今不入攻,于吾心,犹有未安。前日面对时,上曰:「予当为民受责。」故不得敢请。今欲更启而来,适不御经筵,亦未敢上达。中朝每称殿下之诚,今以一事见过,则无奈不可乎?’其意盖欲令臣上达也。” 上曰:“予已召承文院提调,当以明年入攻之意,并载奏本。” 又是朝鲜臣子推测汪直可能会“多般以咎我”,结果导致“皇帝亦必非之”(推测原因是基于对宦官群体的某种偏向性理解,并非基于对汪直本人的了解),但不久之后终将证明是他错判了。 (。・`ω´・) 李朝成宗10年11月18日 明成化15年 上御宣政殿,引见尹弼商及郑昌孙、韩明浍、洪应、徐居正、李承召、李克增,议西征事。…… 居正曰:“我军虽入贼境,若以雪深,中道而返,何以使中朝知之?” 上曰:“虽不得知,自反而缩,其亦可矣。且朝中兵,与贼胜负,未可知也。” 弼商曰:“汪直将万兵,以压小丑,势必胜矣。” 上曰:“汪直必帝所信任。不然,何以授重兵以讨贼乎?” 弼商曰:“臣曾赴京闻之,汪直宠幸于帝,内而宫禁之事,外而军国之务,无不总揽。” 上曰:“其不见败乎?” 对曰:“皇帝赏赐优厚,家计丰富,粗有清名,此其所以不败也。” 非常喜欢这里的“将万兵,压小丑,势必胜” !可见汪直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 以及“粗有清名”。不仅倚仗皇帝信任,而且自身行事正、有清名,这才是汪直不败的原因。 李朝成宗10年11月29日 明成化15年 任士洪在配所上书曰: ……然皇帝发十万之兵,命太监汪直以征,犹虑其未尽擒也,赐勅于殿下,冀献其头畜,则以殿下平素至诚事大之意,宁不欲效力于其间乎?是故不计细务,而有此举也。伐其叛羌,以奉我天子,无非义举,今将士不体上意,徒欲自安,臣窃痛心。……又料今皇帝,如归责于我,则将何辞以答之乎?以言雪深,则十万之兵,已穷探贼穴,知其冷暖矣;以言冰薄,则今天气渐寒,冰坚可指日待矣。然则奏报之际,辞亦难矣。必有睿算,已穷其蕴奥矣。…… 这是一位朝鲜大臣给国王的上疏,劝朝鲜成宗出兵。提到汪直率领“十万之兵,已穷探贼穴”。 李朝成宗10年12月3日 明成化15年 正朝使工曹参判金永濡,到辽东,驰启闻见事件,其略曰:“天兵征野人,去十一月十五日,还军辽东,王璜曰:‘苏子河等地面搜讨后,登大岭,望汝国连境道路,绝无军马之迹。’汪太监曰:‘朝鲜必不入讨矣。’且云:‘曾住毛怜卫,受汝国职事野人等,移住建州卫,今被汪太监搜捕,并收汝国除职,箚付官教。’陈太监示俘获男妇一百九十四名。” 上御宣政殿召承旨金升卿、边修,谓曰:“观察使其通谕事件于政丞否?” 升卿对曰:“书状内无通谕之言,政丞见此,则必有布置之事,须誊写事件,下谕为便。” 上曰:“予亦以为然,然恐不及。” 边修启曰:“若急行,则江边可五日而至。” 升卿曰:“政丞去时,谓臣曰:‘初九日越江。’若以壮健能骑如金世绩者,即日发行,不分星夜而驰,则初八日可及至矣。” 上曰:“然则其速遣之。” 除了担忧本国兵力折损以外,朝鲜似乎原本与建州三卫也有些关联,所以出兵协助明朝攻打建州,对他们来讲的确是一个有点艰难的抉择,即使是现在核心战役已经结束而去做点扫尾工作也很犹豫。后来朝鲜仍决定协从明朝,然后也确实导致了建州残余一度报复朝鲜。 王璜:你们朝鲜咋一点出兵的意思都没有啊!(骂骂咧咧) 汪直:算了,我知道朝鲜不会出兵了。但令你们朝鲜和建州割断联系,把供职于你国的建州女真人除职。 成宗:咋搞,快出兵!汪直是不是在催了! 汪直:?行吧。 还记得汪直他们是闰十月底出兵的吧。至十二月初,朝鲜终于出兵了,于12月13日攻入建州卫。因为此前建州卫已被明军扫荡,再加上被建州女真残部误认为友军,故朝鲜军队轻而易举地取胜。……属于是成功捞到了助剿的功劳。后来上报朝廷以后成化帝也很高兴,从汪直到皇帝都没有怪罪朝鲜的意思。 下引《明实录》中的朝鲜献捷记录,也算是其战报(成化16年2月22日): 朝鲜国王李娎遣陪臣鱼世谦等来献建州之捷,赐宴于礼部。初,朝廷有事于建州也,勑朝鲜出兵策应,王遣其陪臣右赞成鱼有沼等率兵至满浦镇江,以冰泮,后期继遣左议政尹弼商、节度使金峤等引兵渡江,进捣贼巢,斩首十六级,生擒男妇十五人,并获辽东被虏妇女七人,及驱其牛马,毁其庐舍。至是,乃以捷来上云。 李朝成宗10年12月21日 明成化15年 上御宣政殿。都承旨金升卿、右承旨蔡寿、左副承旨边修、右副承旨卢公弼启事讫,仍启曰:“中朝求请,倍于前年,今若从之,例以为常,国家受弊不赀,将若之何?” 上曰:“今西征之后,一路困敝,上国所知,奏征闻之辞,不为无据。然中国待我国,恩礼优厚,赐予稠重,今又圣节之行,护送三百余骑,是岂非天子之命而然欤?事诚难处,当议诸政丞。但角弓之请数至于百,欲于奏闻使之行,陈情请免焉。” 升卿曰:“春晩亦有千秋使,今奏闻使以庆事而往,不可并奏也。” 蔡寿曰:“其求请物色,必待陈情回(赧)[报],然后具备,不可不早遣也。” 上曰:“奏闻使以喜事往,若欲奏免,必于此时。” 升卿曰:“闻见事件内,金辅飨致礼云:‘今年宰相饮于我家,明春我饮于宰相家。’其意盖欲待其捷报出来耳。” 上曰:“若来,则弊不可胜言。” 公弼曰:“郑同家人亦曰:‘同欲归本国。’” 蔡寿曰:“前者祈顺之来,辅等求来而未得。” 上曰:“若朝官来,则无害矣。” 升卿曰:“天使若来,则必在三四月之间,历夏而还明矣。” 上曰:“岂止此也?前此亦有种瓜待熟而还。” 升卿曰:“臣等意谓,汪直新成大功,宠倾朝廷,恐请来矣。” 蔡寿曰:“汪直来,则犹愈于郑同之来也。” 上曰:“凡事预图,太平馆尤宜修葺也。” 朝鲜对于接待明朝使臣,有时确实不胜烦扰,因为有人会伺机勒索。 宦官郑同想来朝鲜。朝鲜:不好。 宦官金辅想来朝鲜。朝鲜:不好。(可是郑同和金辅就是朝鲜籍,会称朝鲜为“本国”,看来朝鲜与本族宦官的关系也是微妙) 如果朝官祈顺来朝鲜。朝鲜:好! 如果宦官汪直来朝鲜。朝鲜:好! 说明朝鲜经过这两个月的交往沟通已经看明白了汪直的人品 √ 汪直新成大功,宠倾朝廷,yes。但最终他也并没有自请出使朝鲜甚至顺便捞些油水,有的是仗需要他打hhh。 题外话:有兴趣的话或许可以观赏一下郑同这人在朝鲜眼里有多么绿茶(?) ↓ 李朝成宗11年7月17日 明成化16年 通事金渚,书郑同之言,来启其言曰:“前者太监汪直征建州,多得朝鲜谕书以献,其后本国入攻建州之奏久而未到,皇帝谓予曰:‘是必与野人同心,不肯出兵矣。’予奏曰:‘安有是理?必于江上有故矣。虽或不入征,必具由回奏矣。’厥后奏闻使果至。然其时朝议纷纭,予为本国周旋之力,殿下何知,宰相何知?天独知之矣。日者之宴,予之泣下,无他意也,殿下谓予坏了法度故也。 若坏了法度,则近日本国所奏,岂皆中法耶?然则中朝法度,亦从而坏矣。且前者请宴日,赠予獐皮十领、石灯盏一事,以国王而赠遗如此,予则已矣,其于头目所见何?此必以我为骚扰而然也。我固骚扰矣,然昔天使章谨、尹凤,年年来索海青,其时先王何以应之?殿下向我如此,所嘱弓角收买事,吾亦不欲尽心也。” 命召政丞等示之,佥启曰:“同之言,多不逊,置而不答,可也。” 传曰:“然。” 郑同:我是骚扰你了,但别人也骚扰你了呀。朝鲜是我的本国呢,我为你做了多少事你怎么不识抬举呀,你不给我送好东西我可没法给你尽心办事呢,我就只好哭唧唧呀~(*'へ'*) 一句话,就是理所当然地要财宝好处。 李朝成宗11年1月2日 明成化16年 通事崔有江,还自辽东复命。上引见。…… 上曰:“闻太监汪直,怒我不出兵,信乎?” 对曰:“辽东镇抚王璜曰:‘汝国失期,不出兵,汪太监怒而还。’答曰:‘殿下承勅,即命将入攻,适江冰未合,不得渡江留数日,而更命将入攻,时未还师。’璜不之信。翼日呈文咨于都司,大人李英、溥海等又问:‘汝国何为不出兵应之?’臣对如前,亦不之信。又镇抚吴振语臣曰:‘汪太监还京时言:「朝鲜军马不至,是必道阻未及期也。」仍使抚宁侯留待。’ 臣问曰:‘王璜云: 「汪太监怒我军未及期。」信乎?’振曰:‘璜言妄也。’” 上曰:“大军往返,凡几日?” 对曰:“十五日也。” 上曰:“战亡之数几何?” 对曰:“臣闻北京军二名,辽东军四名而已。” 上曰:“动大众出征,死亡岂止是耶?” (已江)[有江]又启曰:“王璜谓臣曰:‘汪太监云:「彼人若不顺服,明春将复举兵入攻,使不得耕耨。」乃以军器、火筒,藏于南门楼。’臣目覩果然。” 汪直在成化十五年年底回京。 又是一则他人度之以恶劣、汪直却报之以宽和的例子。之前朝鲜诸臣当中有人担忧汪直苛责和归咎朝鲜,然后就会在皇帝面前非议朝鲜,然而实际上汪直却相当体谅和宽容朝鲜:朝鲜军马迟迟未至,一定是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道路阻断、江冰未合才没能如约吧。没关系。 辽东边臣个个都说不信,但汪直告诉朝鲜,他信了,放心。而且他对皇帝应该也是这么说的,皇帝自然也信了。因为朝鲜给明朝献捷七日后,成化帝敕令奖谕,也说江冰未合,其内容是: 往年建贼背逆,朕尝出师致讨,而尔国先王瑈发兵来助,用能克捷。兹者贼犹稔恶不悛,朕从廷议出师讨之,王发兵来助,始因江泮弗获与我师合势成功,继而兵至,乃亦抵巢攻剿,得其所掠我边卫人口,遣陪臣来献。王之忠诚,于先世可谓能继,于朕命可谓无负矣。令闻宁有穷已邪?今遣中使赐王彩段、白金、文锦、西洋布,其领兵官左议政尹弼商、节度使金峤亦各如例有赐,以旌劳勚。王其钦承之。 而对于敌人,汪直毫不留情:建州如果不顺服,明年开春再打。打得你这年颗粒无收。打到你顺服为止。 李朝成宗11年3月7日 明成化16年 正朝使金永濡、副使李克基,回自京师复命,上御宣政殿引见。 永濡启曰:“序班李祥言:‘皇帝录东征功,升抚宁侯朱永为公,太监汪直为都太监,参将周俊ㆍ白玉、总兵官马仪升都督,其余将士,并升秩有差。’” 事后,录征讨建州功。只知道《明实录》记载,加汪直岁食米三十六石。未详《朝鲜实录》记载的“都太监”是什么意思,难道和提督团营有关? 李朝成宗11年10月14日 明成化16年 御夕讲。 讲讫,都承旨金季昌启曰:“闻太监汪直,欲攻建州卫,领兵二万,已发帝都。若征兵于我,则不可不备。” 上曰:“然。今野人如闻汪直入征,将自救不暇,必不为我患,且平安道疲敝,欲减军官。” 季昌对曰:“允当。然备边之策,不可不深虑也。” 成化十六年入冬,风闻汪直将要再次来攻建州。其实这是《明实录》这年九月份所谓“命太监汪直、保国公朱永、威宁伯兼左都御史王越往辽东备虏,未行而罢。”当时边疆有警,朝廷给辽东和大同各安排了一万兵马与当地守军会合征剿,但过了几天辽东守将又上报说,这些天发现北虏只是寻杀朵颜三卫,未尝深入内地,所以中央的支援作罢。不过,朝鲜这边…… 朝鲜成宗:如若汪直出征,必令敌人闻风丧胆,自救不暇!٩(๑`^´๑)۶ 我:好!对! (虽然汪直实际上没再去建州,小伙儿今后都在河套忙啦) 李朝成宗12年1月9日 明成化17年 上曰:“汪太监果将兵东征耶?” 僴曰:“臣之赴京时,到辽东闻有此事,至帝所未得闻也。” 笑的,成宗翻过年了还在问:汪直来不来啊?到底来不来啊?有个准话没有?辽东的传闻好生执着,该不是故意放出来震慑建州三卫吧。 4. 建州报复,掳掠朝鲜人马 背景:《明实录》成化16年12月18日 初,太监郑同使朝鲜国还,国王李娎遣陪臣许熙伴送,熙还道辽东,行至开州境,建州虏骑二千乘夜邀之,掠其从卒三十余人、马二百三十余匹,他所赍什物称是。盖往年征建州,朝鲜皆以兵来助,故虏怀忿心,伺隙窃发。至是娎奏至,愿敕谕夷虏,追还所掠人畜。且云欲令彼边将臣伺便攻之。 朝鲜成宗上奏明廷,希望明朝能够出面追还建州所掳掠的人马财物,并且希望明朝边臣伺机出兵攻打建州。 李朝成宗12年3月11日 明成化17年 正朝使孙舜孝,赍勅回自京师,上幸慕华馆,率百官迎勅,至景福宫受勅。…… 其(间)[闻]见事件: “一,去十二月十四日,太监汪直,令序班李翔来问:‘我国被掳野人事,今奏朝廷,无乃请人马乎?若然则我当抄兵马挟攻。’答曰:‘野人作耗,非犯我国,天使护送军还时,伺隙抢掳,凶犷莫甚,待朝廷处置而已,小国何敢请兵? 但奏请刷还耳。’ 一,去正月十四日,序班李翔来言:‘达子犯大同、宣府等处,帝命太监汪直,领兵一万五千往御之,兵分三运而出。’ 一,去正月二十八日,陛辞将出门,序班李翔,承勅旨,率使孙舜孝,还入奉天西(侠)[夹]门待命,太监怀恩传奉圣旨曰:‘汝国(倍)[陪]臣许熙赏二表里银二十两,免谢恩。’ 一,今二月十二日,到广宁,令通事崔有江,谒三大人于都府,太监魏廊云:‘汝国被虏人马刷还事,勅书到此,将勅意书钧牒,授海西达子,送建州卫,汝等归启殿下。’ 一,十六日到辽东,镇抚吴振云:‘广宁大人等,承勅书,海西达子回还时,酋长十余人拘留,余二人授钧牒入送,且敎曰:「建州野人不花秃剌哈等,因婚居海西,伏当加亦往留焉,汝往率右人等,往建州,朝鲜被虏人马,无遗刷来。亦令朝贡,然后放还拘留人。」’” 汪直:朝鲜是不是被欺负了?是不是需要朝廷出兵?我带兵去给你们报仇。干他丫的!(不愧是热血小青年⊙ω⊙,而且感觉他已经领兵领得很上手了) 朝鲜使臣:不敢不敢不至于…… 整一个月后(新年都没过完),因鞑靼犯边,汪直被成化帝派往大同宣府等地。于是,汪直上一年刚刚与王越成就了威宁海大捷,为大明报仇雪耻,这一年又追战黑石崖,并且惊人地加食米三百石(一口气直升二十五级,打游戏都没这么爽✓)。 5. 一些后续 李朝成宗12年10月7日 明成化17年 上曰:“汪直信威震天下乎?” 僴曰:“果然矣。去年臣到京时,汪直押宴,常以指挥数十人,环侍左右,事多僭拟,虑有后日之患。” 从明朝归来的朝鲜使臣本来在报告郑同等人不满朝鲜进献的事情,成宗突然语锋一转问起汪直。 不过孩子经常前呼后拥排场很大非常唬人倒是真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jpg) 李朝成宗12年12月22日 明成化17年 上曰:“闻汪直威振天下,信乎?” 致亨曰:“以达子防御,领军出归。汪直,本在南方一万里之地,其父能举千斤,故名曰千斤,尝叛焉,中朝讨平,而宫汪直,皇帝甚宠待,使之总兵。然能进退人物,号曰小皇帝。人称直之为人,不轻言,体弱而善射。” 成宗又突然问起汪直。 “能进退人物,号曰小皇帝”……啊这。什么“杀活与夺,皆在其手”以及“先斩后奏,皇权特许”之类的刻板印象啊,再次加深了哈哈哈…… 以及,又是对于汪直个人性情的直接评价:“不轻言,体弱而善射”。和“年少温雅简默”相配合,汪直沉稳温致、意气风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ω\*)……… (/ω•\*) 从此,少年人的名字退出了朝鲜实录。两年后,少年人的名字也基本上退出了明史。 然而,少年人那段华彩激昂的故事,永不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