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至如归,如归故里,为什么我们对于故乡会有独特的感受
宾至如归,如归故里,为什么我们对于故乡会有独特的感受
2022-01-25
临近春节,哪怕年味不足,哪怕事态不稳,还是阻止不了我们回家过春节的念头,那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就像是《黑客帝国》里的母体一样,故乡就是那个母体!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到春节回家?
除了父母在那里之外,我觉得其实作为一个人来说,你总是想说在某一个一年的时间点,你回到那个地方,似乎回到那里你就很充电。因为那里有你的父母,有你的儿时的同伴,有你熟悉的一切,这些东西让你觉得说,你不是世界上孤独的,你的孤独感要透过回乡来疗伤。
就郁达夫说的“如归故里”,我看到他的文章,有这么一句话,就是那个心情那种踏实,那种在内心深处的那种翻涌,这种情感,还有那既激动又很安宁的那种感觉,叫“如归故里”,这样一种感觉。
什么叫母体?它是心本体,就是无善无恶。
你回到那种状态的时候,你的智力、你的情绪、包括你的身体状况就有点像充电的、一下子打通的那种感觉。王阳明所要讲的那种所谓的精神、所谓的用陆象山的话说是:“无心即宇宙,宇宙即无心。”,就回归到那个本体那样一种状态。
通过这种打坐,这是从佛教里头来的,这种打坐极安静的这种状态,它其实要做是什么?是让你逐渐的从你一个有限的,一个孤独的,被各种各样繁杂的那种小思绪、小念头所困扰的这样一个小我,逐渐逐渐回归到一种大我。这个大我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母体的东西。现代的很多的心理学、哲学,它讲的都是这个东西。
这是张载的那段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天地立心”是什么意思?就是天地是有一颗心的。天地怎么会有心?实际上这颗心就是跟我们连在一起,我们自己的本心,发明本心,或者叫明明德。
比如说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由于他们自己的生物周期和那个情感的那种振动频率是比较接近的时候,它会有一种母子同心的感觉,很多人都有,这个不是什么神秘主义。
小孩子在妈妈的子宫里面,全部是笑着的。因为他完全没有任何的烦恼,他安全,他360度,720度地环抱。它抗震,它供氧充足,供血充足,自由、逍遥,在子宫里面是很温暖的,而且它是簇拥着他的。所以抱的时候,除了听心脏,一定要用两个手这样抱紧他,我以前讲过,为什么要有襁褓,小孩那个襁褓其实是一个人造的子宫,但是你想人过了婴儿期以后,既没有襁褓了,妈妈也不会抱你了。
所以,人于是形成了最初最初的最底层的记忆,这个记忆就是要回到那样的一种温暖的、幸福的、被拥抱的,没有亏欠的,这种状况。那就是母体。
也就是说从他乡回到故乡,就是他这个原初的这种地方,我们有时候对故乡的那种怀念,其实这种乡愁,是什么?是眼下的这种孤独和无助,你越孤独和越无助的时候,你就越是思乡。所以,那个《黄鹤楼》那首诗里头,写了,“日暮乡关”,古诗里头我发现很多的忧愁都是跟黄昏有关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有,这个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为什么是黄昏,黄昏一个是光明没有了,黑夜来临,寒冷、孤独、无助。
就像是鸟儿归巢一样,黄昏时分,我们总能遇见几批归巢的鸟儿!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