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治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 | 绿会海湿组建言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于近期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积极响应号召,经认真研究、讨论,针对该征求意见稿提出5点建议。以下为【建议2】。

2、在基本原则(1.4 基本原则)中建议加入一条:确保治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
【理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湿工作组注意到多个负面案例,并提请注意不当的“黑臭水体治理”可能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栖息地破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量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在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 —— 清淤、将底泥挖走了事。而被挖走的底泥,恰恰是底栖动物的栖息生境。因此,不当的黑臭水体治理方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因此,绿会海湿工作组建议:针对黑臭水体治理,需要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综合和科学的方法是确保治理成功的关键,以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简单粗暴的清淤和挖底泥操作,虽然可以改善水体的外部环境,但却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底泥通常是水体中丰富的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它们为底栖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和避风港,因此在底泥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果将底泥过度清除或挖走,这些底栖生物将失去栖息地,可能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或灭绝。这将对水生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避免这一点,就需要先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确保治理工程不会带来生物多样性破坏。
再者,底泥中的有机物质是一种天然的养分来源,对水生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水生植物在水体中不仅提供氧气,还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遮蔽和食物。如果底泥被挖走,将导致水体中的养分贫乏,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另外,粗暴的、不适当的清淤和底泥挖掘,可能破坏水生植物的根系,导致水体岸边和底部的侵蚀。这可能导致水体变得不稳定,增加了泥沙和污染物的输送,进一步恶化水质。
因此,我们建议:为了有效治理黑臭水体而不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需要采用更加综合和生态友好的方法。这包括采用适当的水生植物修复,以促进底泥中的有机物质沉淀,提供鱼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此外,应该定期监测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以确保治理措施的长期有效性。

整理/Samantha 审核/绿茵
【参考资料】
粗暴式河道清淤应止!绿会研究室向辽宁葫芦岛发出呼吁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6894005
某市住建局到访绿会,就中央财政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沟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791470015110156
很多疏浚清淤治污工程都存在严重问题|周道生态文明(第51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545997804945002
周晋峰:疏浚清淤工程普遍存在不科学情况 需尤其重视生物多样性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826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