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领航新征程 | 繁花共融 弦乐版《茉莉花》绽放香江

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季节,繁花传递的美丽、多彩、和谐、希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之精华,也是世界各国共通的审美文化。

今年央视春晚中一个创意节目《一带繁花一路歌》,通过视频连接的方式,让中国艺术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相聚云端合奏、演唱,最后的大合唱是中国民谣《茉莉花》。《茉莉花》改编自江苏民歌《鲜花调》,1957年以单曲形式方式发行。不过早在18世纪,这首民歌已经传到欧洲。清代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使团中的约翰.巴罗和翻译惠特纳都深深喜欢上了《茉莉花》,并把它带回欧洲,甚至记录下曲谱。后来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把这首曲子用于1926年首演的歌剧作品《图兰朵》,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乐曲。以花为名,繁花共融,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也以开放的姿态展现出文明交流互鉴带给各国人民的喜悦与欢欣。

在疫情前我曾经率领香港弦乐团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几个国家演出,这也是第一个香港艺术团体到「一带一路」国家演出。

记得巡演的第一站是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斯里兰卡也是上合组织的对话伙伴。我们在当地商场举行了一场春节的快闪演出,尽管与当地艺术家和观众语言沟通有限,但通过文化艺术——但通过文化艺术——这个国际通用语言,我们克服了很多交流上的障碍,带去了欢乐的同时,更收获了美好的共鸣。

在当地一所国际中学的演出,我们演奏了多首中国民谣,受到当地学生的喜爱。我们用西洋乐器融合中西特色,带去了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把我们文化的根带给「一带一路」的观众,真正通过人文交流把大家的心连接了起来。
通过文化艺术交流、人文的交流,彼此之间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经贸方面也能更稳定顺畅的发展。「互信」、「尊重多样文明」等都是要通过文化沟通,才能做到心灵相通的,而这又是发展、合作、平等、互利的重要基础。

另外,我也提倡重视青年之间的交流,上合组织国家目前覆盖人口超过全球四成,包括上合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形态更加多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促进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增加了解加强合作,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展现对中华文化之根的传承发扬,去年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我率领香港弦乐团的青年演奏家成员和香港文联合办的「一代香港情弦系祖国心」音乐会上,现场播放了由香港弦乐团创新拍摄的开场音乐MV,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民谣《茉莉花》以西方弦乐形式崭新呈现,惊艳全场。


MV作品画面艺术视觉以创新传统文化美学表达,清新淡雅、唯美时尚的中华国风之韵,与音乐主题完美融合,令人赏心悦目。目前在海内外被广泛传播,口碑载道 。

作品在编曲上采用不断重复的主旋律和西洋弦乐合奏的高中低音变调处理,中低音部表达了茉莉花的深沉内敛静静的绽放,中高音则如行云流水般的活泼灵动表达了茉莉花蓬勃生长的情趣和生机。乐曲的演奏如叙如歌,感情细腻,旋律流畅优美,使茉莉花清丽、婉转的形象逐段递进,完美表达了茉莉花尤如中国女性特有的温婉善良坚韧的品格,优雅美丽、沁人芬芳及蓬勃绽放的生命力,把观众带入茉莉花的生动柔美的意境,引发花如人,人如花的无限畅想。

茉莉素无华,温馨润万家。当时拍摄制作该音乐作品MV正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希望为抗疫完胜尽绵薄之力,以音乐传播的方式为人们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籍,不求花间争芳艳,但求倩影在此间。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丰富多彩的中国民谣经历了多年的传唱,不论用何种形式展现,带给人们的仍然是穿越时空的深沉感动,原因还是因为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和精神力量。

艺术的欣赏审美,文明的交流互鉴,都离不开坚守自己的文化积淀,也离不开用开放的姿态,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文明的多元也像繁花的多彩,需要各自绽放,互相衬托,和谐共生。我始终认为,香港要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作品创作和艺术发展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科技及更多新的形式,也可以从中吸收不少经验。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创造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和独特文化,再次让香港的独特魅力、中国文化的深邃意境展现给世界。

春回大地,繁花烂漫, 《茉莉花》绽放香江,期待在新的一年在香港文化艺术的天地和更多的朋友相遇,共享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