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潜射巡航导弹天狮星,被米格-21打败的高科技

2020-10-23 17:00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1945年,美国大兵从欧洲得到了不少的V1巡航导弹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美国对这种初代巡航导弹非常重视,打算继续改进制成一种潜射巡航导弹(这里的潜射应该是指潜艇水面发射,而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水下发射),这种巡航导弹初步命名为“潜鸟”,用来对付太平洋上另一个负隅顽抗的国家,计划把导弹装上潜艇后潜航至目标水域,然后浮出水面发射导弹。

不过“潜鸟”还没有研制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美国海军在1947年实验了“潜鸟”,虽然没有正式列装,但是由此拉开了美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潜射巡航导弹“天狮星”的序幕。

此时导弹研制面临着新的世界环境,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无论是巡航导弹还是弹道导弹射程都不够,无法实现从美国本土攻击潜在对手的目的,于是从“潜鸟”计划升级而来的新的研制计划展开,这其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设计,甚至还有活塞式螺旋桨的设计,不过最终胜利的是SSM-N-8“天狮星”。

“天狮星”I是一种类似于无人机的机翼可折叠导弹,弹长10米,翼展6.4米,使用一台J-33涡轮喷气发动机,能达到0.9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最大射程800千米,当时美国的核武器小型化技术取得突破,因此“天狮星”I也能携带核弹头。

“天狮星”I巡航导弹使用发射架发射,运载平台在抵达预定水域后将导弹装上发射架并调整角度,然后发射。接受相关设备改造的有“埃塞克斯”级航母以及4艘驱逐舰,不过要想攻击岸上目标,舰艇就要逼近海岸线800千米以内,考虑到对手庞大的军事实力,如此靠近目标无异于两败俱伤。

50年代中期,SS-282“金枪鱼”号和SS-317“巴伯罗鱼”号潜艇接受改装,艇内增加了相应的电子设备和检测设备,在指挥塔后方增设了一个巨大的密闭导弹库,里面可以携带2发导弹。

在使用的时候,潜艇需要上浮至水面并调整方向,艇员们一边升起发射架,一边打开导弹库拉出导弹展开弹翼并检查导弹,一切准备好后把导弹放到发射架上发射出去,整个过程就算训练有素的士兵也需要半个来小时。

当“天狮星”I成熟并装备的时候,“天狮星”II也在研制中并很快取得成功,相比于I型,II型更加紧凑可靠,弹长17.3米,翼展6.1米,最大射程达到了1600千米,具有更强的战略级威慑。因为导弹太大,现有的常规潜艇无法改装承载,于是专门建造了2艘潜艇携带,分别为“灰鲸”号和“黑鲈”号。

“天狮星”巡航导弹作为第一代成熟的潜射导弹,它带来的战略威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只要潜艇能抵达的地方就有可能会有一枚导弹飞过来。不过对手也并非全然被动,其建立的岸基航空兵活动范围超出海岸达1120千米,直接将“天狮星”I纳入打击范围,潜艇在此区域内冒险浮出水面无异于找死,而且就算成功发射了,米格-17战斗机也能轻易拦截。

真正的大威胁是射程更远的“天狮星”II,这种最大飞行速度达2马赫、飞行高度达14000米的导弹已经超过米格-17的拦截能力,后来的米格-19也没有很高的把握。不过美军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手开始装备性能更好的米格-21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无论是飞行速度还是高速都超过“天狮星”II,在它面前导弹就是一个航线呆滞的小飞机,已经不再具备实用价值。


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潜射巡航导弹天狮星,被米格-21打败的高科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