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来,敲重点了!带你拿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

2020-08-08 22:30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淀粉们好!小历今天给大家又给准备了满满的干货啦!今天复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拿起笔记本,边看边做笔记吧!


[知识框架]

[线索归纳] 

线索(一) 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线索(二) 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

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线索(四) 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主干整合]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3)积极作用

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 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4)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3)影响 

①政治影响:宗法制与政权机构密切结合,制定了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也确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

②文化影响:

a.婚姻礼仪: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宗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

 b.姓氏方面: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

c.信仰、观念: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


3.礼乐制——权力认同制度

(1)礼乐制度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的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维系“礼”的等级秩序。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与宗法制、分封制一起,构成西周的社会制度。其范围很广,涉及社会习俗和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

(2)影响

①积极作用:首先,尊崇人文的精神形成,如《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其次,崇德尚群的社会美德形成,崇德即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尚群即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再次,社会价值观秉承中和之道,不走极端;最后,整体思维形成,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等思想上。

②消极作用:形成了尊卑等级观念及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社会鄙俗。


[释疑重难]

准确理解“家国同构”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2)评价

①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②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③“家国同构”的实质是“忠孝一体”。忠是政治关系上的等级,孝是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忠与孝都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基础,都属于礼的范畴,同时二者又都属于道德范畴。在古代社会,道德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它的视野包进了政治,即政治伦理化,国家变成了伦理单位。忠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关系,但它也是被包含在伦理关系中的,因此,“家国同构”关系的实质是忠孝关系,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将封建政权的“合理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这正是“家国同构”观念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封建政权的特色之一。


命题视角解读:

(1)从史实角度切入命题

①历史概念:借助对分封制、宗法制内涵和外延的描述,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先秦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深远影响。

②历史现象:借助青铜器铭文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周代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实质体现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传承。

(2)从素养角度切入命题

①史料实证:从文明的传承角度看,夏商周三代起到了从部落文化向奴隶制文明转变的纽带作用。史料是文明的载体,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承:一是物质的,包括文字、城址、遗迹等;二是精神的,包括传说、民族传统、政权结构、民族向心力、文化认同等。

②家国情怀: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地域上的扩展、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文明文字的延续等都能体现家国情怀。


考点二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主干整合]

[释疑重难]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2.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方式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


考点三 古代中国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变

[主干整合]

[释疑重难]

1.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及规律

(1)趋势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②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规律

①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实行分级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或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

②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

③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


2.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影响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地方作用。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用人制度

[主干整合]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释疑重难]
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

(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

(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这些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古代雅典:①早期的寡头政治;

②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血缘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克利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

④伯利克里的权利开放。

(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吸收古代中国官吏制度(科举)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西方倍受“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制”、“政党分肥制”之苦的西方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的眼里,公开考试、择优任官的中国科举制无疑是一剂良药。


考点五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主干整合]

1.演变

2.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性:

①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②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


[释疑重难]

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

(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

(3)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戳下方小卡片入手提分神器,也期待你早日提分~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来,敲重点了!带你拿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