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请珍惜你的愤怒

2021-10-17 12:17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一个人最糟糕的输法,不是失败,而是不战而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动怒了。尤其是在网络上。稍不合意,便诉诸语言暴力,或是人身攻击。


有人曾经分析过,说这是因为网络大数据在操控特定话题有意撩拨我们的情绪,只不过我们沉溺其中,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无论事实如何,借用网络宣泄个人怒气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愤怒本身当然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毕竟都是凡人,谁还没有动怒的时候呢?


故而愤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愤怒背后的真相。


人为什么会感到愤怒?仅仅是因为对某些人、某些事感到生气和不满吗?


其实这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有一种愤怒,本身的动机就十分可疑。


当代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于是反过来也就意味着:所谓“愤怒”,往往一方连接着痛苦,另一方却也连接着自身的“无能”。尤其是动机可疑的那种。


而所谓“无能”,倒并不见得是真正的无能,而是更多地包含了“不能面对、不能坦然处理自己所遭遇的情势和局面”这层意思。


之所以不能面对、不能坦然,恰恰是因为被戳中了弱点,却又竭力掩饰自己的弱点——哪怕自己对此并没有察觉。


举个常见的例子吧。无论是在电视剧、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一旦触及“小三”这个字眼,便立刻像炸了毛的公鸡,瞬间充满了战斗力。各种谩骂诅咒,愤怒值直接爆表。全然无暇理会事情的全貌或是真实的来龙去脉。


“小三”固然可恶,可为什么令“小三”成为“小三”的那个男人却每每总能全身而退、成功躲过人们的“臭鸡蛋”呢?


其实这里面往往蕴藏着一种比较隐秘的心理,那就是:“小三”唤起了人们的被掠夺感,唤起了他们之于被掠夺的痛苦和恐惧。


在他们眼里,“小三”自然是十恶不赦的掠夺者。而那个令“小三”成为“小三”的男人,此时在他们看来却未必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象征着一种被掠夺的个人所有物,一种附属物,又或者是——“个人财产”。


这正是男人能够成功躲过“臭鸡蛋”的“奥秘”。毕竟谁会对一个物件或者一份财产动怒呢?


要“怒”,自然也是“怒”那个掠夺者啊!


这就好比小时候被别的小朋友抢了一颗糖,我们当然会对抢糖的小朋友生气,而不是那颗糖,不是吗?


而我们越是对“那颗糖”有需求、有憧憬,那么我们对抢糖的小朋友的愤怒自然就越是庞大、越是来势汹汹。


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却又羞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憧憬和需求,因为那会暴露我们内心的软弱、无力或者恐惧,从而令我们感到极其难堪或者痛苦。


更重要的是,它会唤起一种致命的恐慌,那就是对于自我的批判和质疑。它会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完美、那么无懈可击、那么富有能量和勇气。而是随时可能遭受各种风险和挑战,并且束手无策、毫无还击之力。


对于这种无力控制局面的真相,我们深感痛苦和厌恶,却又无力挣脱,于是只好采取“愤怒”这种方式进行各种掩盖或者掩饰。


作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他的《亲密关系》一文中就曾经说过:


1.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


2.言语攻击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而只是用暴力来保护自己,所有反击都是出于自卫。


3.(愤怒的目的在于)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如果你愿意,理直气壮的怒气可以让你死到临头都保持无知的态度。


也就是说,“愤怒”的本质其实是对自我无力感的挣扎和抗拒。它在提醒和强化我们对自己“无能”的认同和感知,让我们对自己更加失去信心及把控力。


越是无力掌控,就越是会迁怒他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愤怒的另一面,其实是在示弱。只不过采用的是一种强硬的方式。


它在强行掩饰我们内心的无力,强行拒绝我们需要面对的痛苦。


然而另一方面,人却又是必须通过痛苦来实现成长的。拒绝痛苦,也就意味着拒绝成长。拒绝成长,那便如克里斯多福·孟所说,只会“死到临头都保持无知的态度”。


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输了。


如果说万念俱灰是最愚笨的输法,那么歇斯底里一定是最狼狈的输法。

因为我们在抗争之前,就首先被内心的痛苦和无力吓得丢盔弃甲、逃之夭夭。我们不战而败。


殊不知,无力感其实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一种东西。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排斥、恐惧和掩饰而消失,而是会一直与我们共存。


所以克里斯多福·孟告诉我们:“不要把无力感当作敌人,而把它当作我们的一部分。”去面对它、感受它、接受它,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自身的无力感、为自身以及他人的愤怒找到真正的出路。


所以——请务必珍惜你的愤怒。



END



请珍惜你的愤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