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发现:癌症扩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体上

2019-12-13 10:35 作者:科普中国  | 我要投稿

癌基因扩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体上?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从染色体上脱落后,癌基因才变得“凶猛”起来。尽管这一研究目前还不能用于癌症治疗,但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来源:pixabay


作者 | 张冉冉 北京医院

吴一波 浙江传媒学院健康与医学传播研究中心 

癌症之于生命如死神,在很多人眼里几乎与“绝症”画上等号。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多,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攀升。

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18年全球新增18078957病例,相当于每10万人里就有237人患癌,其中超过125人死亡(赖少清,2019)。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癌症将成为21世纪每个国家的首位死因。

为了攻克癌症,科学家们做出了长久努力。目前虽然有手术、吃药等方法,可以对一些易发现的癌症(如乳腺癌等)有很好的控制,但对那些难发现的癌症(如胰腺癌),作用则非常有限。想要真正攻克癌症,还需要在发病机理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最近,两大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和Cell先后发表一项关于癌症的新研究,几乎刷新了人们对于癌症的认知:癌基因扩散的“真凶”不在染色体上,而是在“游离”于染色体外的DNA上。

这项研究有何价值?带给了科学家们怎样的启示?它会成为攻克癌症的新突破口吗? 


基因突变引起的“万病之王”

日常我们所说的癌症,泛指所有恶性肿瘤,是由细胞不可控制地生长导致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可以有规律地自我复制,并可分化为其他种类的细胞。比如胃肠道细胞可以复制,生成新细胞以代替衰老细胞,也可以分化,形成不同细胞以保证肠胃功能。

而在恶性肿瘤中,规律被打破了。胃癌患者的体内,细胞会疯狂地自我复制,并且不能分化成具有正常功能的细胞,不仅影响人体正常消化代谢,异常细胞还会聚集,渐渐发展成为胃癌。


细胞复制概念图;来源:ScienceDaily


癌症发病机制的说法很多,最被广泛接受的是基因突变理论。因为细胞在复制和分化过程中会发生随机基因突变,该理论认为,突变积累下来引发了癌症。这也是老年人更易得癌症的原因。

一旦细胞发生癌变,癌基因使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失去控制,变成癌细胞,就会破坏正常组织功能并与正常细胞争夺资源,从而导致病人死亡。

可以看出,癌症和基因密切相关。之前也有研究表明,癌症似乎会“遗传”。不过,遗传的只是易得癌的基因,也就是说,就算遗传了癌基因也不是必然会得癌,只是增加了患癌风险。

大部分癌症都是后天的,除了衰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吸烟、长期与致癌物质接触等,都会为基因突变创造条件,使得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患癌。

新发现:染色体外DNA才是癌症扩散主力

 我们人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由DNA缠绕在蛋白质上组成,存在于每一个体细胞核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每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上面携带很多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就像指导人体建造工程的“图纸”。

此前人们以为,癌症扩散主要依靠染色体上DNA的复制。这一次,新发现却刷新了认知:癌基因扩增的主力可能在染色体外。

这是一类被称为ecDNA(ExtraChromosomal DNA,即染色体外DNA)的DNA,来自从染色体上脱落的遗传物质。科学家们在多种癌细胞中均观察到染色体外DNA,并且上面携带的多为癌基因。——而在正常细胞中,染色体外DNA十分罕见。

这不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染色体外DNA。其实早在1965年,就有科学家在癌细胞中发现了“分散在染色体外的被染色的小颗粒”,但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直到最近几年,出于治疗癌症的目的,才开始对这些“小颗粒”重视起来。

11月下旬,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ischel教授在《自然》杂志上发文,通过DNA测序、扫描电镜成像等多种手段,对多种癌细胞中的染色体外DNA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结构直观地呈现了出来。

结果显示,这些细碎的DNA,有一些呈环状,有一些呈线状。而那些环状的DNA,正是癌症扩散的主力

电镜下的ecDNA(右边为放大),呈一个个细小的环状,旁边较大的是染色体

 松散的环结构,让癌症来势凶猛 

为什么这种环状DNA,会成为癌基因扩散的主力呢?和基因表达有关。

在生物体内,基因要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才能发挥作用。这一过程称为“基因表达”。比如,与代谢相关的基因,要通过指导代谢酶的合成(并控制代谢酶的合成速率),才能发挥代谢调节作用。同样的,癌基因也要通过表达,指导癌细胞疯狂复制,才能表现出癌症。

而这些脱落的DNA上的基因,就是表达程度最高的基因。并且,同一个基因,当它处于脱落的DNA上时,其表达程度要远高于在染色体上。这说明,环状结构更有利于基因的表达。

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脱落的DNA,其染色质(和染色体为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在细胞核中与蛋白质结合较为松散,所以较为活跃,也就更容易被转录(复制)。而染色体上的DNA,紧紧缠绕在蛋白质周围,使得转录因子(转录的帮手)和多种转录酶很难与其结合,导致转录困难。

因此,当一个癌基因从染色体上脱落后,其表达程度会大幅增强

此外,染色体外DNA的结构重组(从线状变环状),也可以促进基因的表达。因为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并不是随意的,还需要其他基因来调控。而染色体外DNA的环状结构,可以让两个本来相距很远(例如首尾)的DNA片段被连接在一起,使得多个基因可以共同调控癌基因的表达。

总而言之,染色体外DNA通过基因脱落和结构重组,让癌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得到大幅增强,也就难怪癌症来势汹汹了。 


癌症能被治愈吗?

 既然染色体外DNA能够通过增强癌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癌症产生,那么,我们是否能通过抑制染色体外DNA的形成,或者通过抑制其表达,来让癌症得到治愈呢?


很遗憾,以现在的研究和技术水平,这只能是一种猜测,还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但就目前而言,已经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让癌症得到控制,比如,手术切除肿瘤、吃药和打针化疗、基因细胞治疗(类似吃药,只不过药是“活的”)等。这些方法,已经能很好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让超过一半的肿瘤患者在发现患癌后活到十年甚至更久。


但从本质上讲,癌症是不可能被治愈的。因为人的细胞每天都在更新,在此过程中总难免会出错,哪怕老年人也会更新一些细胞。所以,癌症是很难根治的,我们只能学会与它共处,尽量降低它对我们的影响。


无论如何,染色体外DNA的研究,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它和之前的所有疗法一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控制癌症,让它变得像感冒一样容易治疗,而不再让人担惊受怕。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在抗癌路上再进一步。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癌症理解程度的加深,“谈癌色变”的日子终将过去。 

(责编 高佩雯)


文章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公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发现:癌症扩散的主力,竟然不在染色体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