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病例 002期

提前公布结果
患者相关信息:中年男性,左小腿肿块30年前发现,患者有30年病灶旁骨折病史,无痛,3年来肿块缓慢增大。
影像表现
• X 线片: 前后位、侧位 X 线片显示左小腿梭形高密度影取代了部分肌肉组织,病灶累及左小腿的前部和外侧肌肉区。
• CT: CT平扫证实梭形高密度肿块取代了左小腿的前外侧肌肉, 病灶邻近的胫骨和腓骨稍呈推压改变,未见明确胫腓骨骨皮质受累。
• MRI: MR可见肿块界限清楚,在所有序列上表现为低信号。 病变区域,特别是前室,表现为等信号的 T1 信号,代表较少钙化的成分,在压脂序列(箭头处)上可见、稍高信号影,表明囊性坏死和肌肉液化区域。 周围没有肌肉或骨髓水肿,未见强化。
诊断: 钙化性肌坏死
鉴别诊断
# 骨化性肌炎通常在创伤后不久发生,病灶没有张力,表现为骨折周围形成小片状高密度影,并且由外周向病灶中心进展。 MRI 显示急性期明显的周围肌肉水肿和慢性病变的骨小梁中出现脂肪。 它通常是自限性的并且可以发生自发消退。
# 滑膜肉瘤更具侵袭性,病程时间较短,可浸润不同的肌肉群。整个肿瘤的钙化,而不是主要的外周钙化。
# 骨旁骨肉瘤具有不同的骨化模式,从病变底部开始到周围,通常表现为无蒂附着于下面的骨皮质。
#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表现出更广泛的钙化模式,全身表现应该很明显。
# 肿瘤性钙质沉着症通常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关,其特征在于关节周围软组织中的分叶状钙化沉积。
临床与病理
• 钙化性肌坏死是一种罕见的病变,通常在创伤后数年(范围约10-64 年)表现为缓慢扩大的肿块,几乎仅发生在下肢。
• 虽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它被认为是创伤后隔室综合征的晚期后遗症。 目前假说是创伤后缺血导致肌肉坏死和囊性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出血导致病变扩大和钙化。
• 钙化性肌坏死在影像上的特征表现是边界清楚的梭形肿块,周围主要有片状钙化和中央液化,通常累及腿部前外侧区室。 由于病灶慢性压迫可能会观察到相邻骨骼的平滑凹陷。 MR 表现出外周低信号钙化和可变中心信号特征,具体取决于钙化量、囊性内容物和血液分解产物。 通常病灶没有强化或周围水肿。
推荐阅读:
• https://sci-hub.se/10.1080/03009730903016050
• http://rs.yiigle.com/CN121113201603/86563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