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0炎德·英才高二联考作文:师生断交,孰是孰非

2020-12-29 08:54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原题呈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生小郝在阅读某本学术著作后,将读后感发表在微信朋友圈,其中言辞刻薄,对学界前辈阎步克和韩树峰等进行嘲讽;郝的导师、人大历史学院院长孙教授在网上发布公开信,称郝出言不逊,不尊重学术与师长,要与其断绝师生关系。

他们的做法均遭到一些网友的非议,请任选一方,写一篇文章回应人们的非议,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考场作文是戴镣铐的舞蹈,负责任的自由。

而作文材料与要求则是那副“镣铐”,这是出于防宿构、防套作的考虑。很多考生罔顾材料,或不看材料后的具体要求,导致审题立意出现偏差。

这道作文题布置了明确的写作任务。“均遭到一些网友的非议”,是当事人面临的处境——小郝和孙教授的做法都有人质疑、反对、抨击;“请任选一方,写一篇文章回应人们的非议”,就是特定处境下的具体任务,需要你站在一方的角度,针对“非议”做出澄清、解释、辩驳。因而要明确“角色”定位,带着“任务”写作。泛泛而谈地评论事件,哪怕观点公允,笔绽莲花,也可被视为不符作文要求。  

实际阅卷中,我们发现,最少有40%考生没有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写成了一般性的时评类文章。

当然,对“任选一方”的界定,允许有所不同。你可以做临时的身份置换,假设你就是小郝或孙教授,或者假定为他们的亲朋好友、校方领导,替小郝或孙教授回应非议;可以作为第三方的旁观者,站出来声援某一方,阐述看法,但侧重点仍是回应非议。

最好能尽快亮明身份,明确文章立场,或者暗含对某一方的支持,不宜拖泥带水、模棱两可。然后能根据情境推断,揣摩出若干条网友“非议”的理由,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有的同学写“致网友公开信”“我的告白书”,就是明智之举。

考场作文又是负责任的自由。在符合作文要求的前提下,你发表负责任、有理性的观点,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是语文能力的展现,你的自由发挥、个性表达会得到尊重。这道作文题就提供了多元化价值判断与选择。考生是相对自由的,可以选择某一方,从不同侧重点来行文。

比如站在小郝的角度。可以反思自省(不敬师长,不尊重学术,言辞失当,恳请谅解)。可以自我辩驳(限于学术范畴,发表一己之见,年轻人有表达自由;年轻学子,心志不够成熟、做法不够理性,有犯错的“权利”)。可以质疑教授(是否武断、偏激?是否缺乏人性化引导、教育?是否缺乏大师胸怀?是否符合相关教育法规?)     

比如站在孙教授的角度。做法苛严、决绝,是借此敲醒小郝;并非缺失引导、失职,恰恰是以此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并非家长作风,没有气度胸怀,而是捍卫学术与师道尊严,不能过分隐忍。也可以展开讨论:定位当代师生关系,赏识教育与严加管教相结合,年轻人思想自由的两面性。

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够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不能围绕材料做到一事一议,或者不能完成写作任务。二是行文不够理性、客观,缺乏人性化考量,言辞激烈,观点偏激。


拟题与立意


角度一:为孙教授回应非议


百行礼为上

做学问,先做人


品学兼优,方为人才

硕士者,硕德也

“学”“品”俱佳,方为硕士

师道尊严今何在?

为学者,德为先

孙教授,何错之有?

敬守大道,敛抑锋芒

知敬,然后做学问

输了礼,赢了学问又如何

涵养我们的学术品质

师生之交首重道义


角度二:为小郝回应非议


为人师者,多点包容

名师不必和年轻人计较

给年轻人犯错的机会

谁的年少不轻狂

让教育如春风拂面

我来为小郝做点申辩

教育不可无包容

我有错,但请听我说

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

我要致歉,也要辩驳


评分标尺


一. 没有完成写作任务(为某一方回应非议),而是泛泛而谈地评论事件的,评分建议不高于40分。文笔好的不超过45。二. 完全撇开材料不谈新闻事件,但文章主旨符合材料,能看出站在某一方角度,酌情扣4到6分,再视力文章内容而定。三. 完全不顾材料,且没有明确写作任务,不超过36分。


开篇示例


提供开篇示例,不是玩作文套路,而是学会切材料、明观点,不要东拉西扯,另起炉灶。

比如下面这些高分作文的开篇,是不是很精简到位?

  

学生出言不逊,刻薄嘲讽师长。其导师欲与其断绝关系,合情合理合法,何错之有?(作为孙教授的支持者,进行回应) 

  

  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对于我来说,是一“失言”成千古恨。前一阵,我发表读后感,嘲讽老师,用词刻薄,着实不该!但我还是想对网友的批评做点回应。(以小郝的身份回应)

  

  日前,我宣布和小郝断绝师生关系。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也被推到风口浪尖。作为小郝的导师,作为学者,作为当事人,我都有必要站出来,做点回应,以正视听。(以孙教授的身份回应) 

  

  大学导师与学生的“断交门”,被炒得沸沸扬扬。双方有不乏拥护者,也会遭遇非议与质疑。我觉得,孙教授的做法,合情合理合法,我要在此力挺孙教授,虽然我们素昧平生,我不愿意看到是非颠倒,谬种流传。(第三方支持孙教授的角度)

  

  大学导师与学生的“断交门”,被媒体报道,被网友关注。可谓是沸沸扬扬,众说纷纭。双方有不乏拥护者,也会遭遇非议与质疑。作为一个年轻学子,我也想参与讨论,我要为小郝做点申辩,做点回应。(第三方支持小郝的角度)  

    

  人大教授和学生断绝师生关系,已然成为热门话题。可以想见,舆论的矛头更多会指向作为晚辈的小郝。请允许我为小郝做点辩护。如有不妥,还望海涵。我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第三方支持小郝的角度)

    

  身为教授,因为学生的几句嘲讽,就毅然决然和学生断绝关系,难免会被诟病为“封建家长式教育”。此时此刻,我们不宜做伸长了脖颈的“看客”,而应当站出来,力挺下孙教授。(第三方支持孙教授的角度)

  

  《吕氏春秋》中说:“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尊师重道,人之美德,社会之风尚。从这个层面上看,小郝的做法很不应该。而孙教授的做法,无可非议!(第三方支持孙教授的角度)


升格下水


原作
升格文

让才华成为狂妄的资本 (原评45分)

谁的年少不轻狂?

(修改理由:修改标题,回避才华与狂妄有何关联这一纠结点,以反问句式,抛出“年少轻狂”的话题,试图获得读者的代入感,在题目上表明为小郝辩护的立场。措辞上,改贬义的“狂妄”为中性的“轻狂”,观点更站得住脚。)

近日,人大历史系硕士生小郝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他将自己对一本学术著作的读后感发表在网络上,其语言尖酸刻薄,满怀对前辈的不屑与嘲讽。

学生嘲讽师长,出言不逊;教授怒气冲天,恩断义绝。人大历史系师生联袂上演了一出“断交门”。小郝同学这次是摊上事了,成为众矢之的可想而知。同情弱势者是人之天性,我还是要站出来,斗胆为小郝声援几句。(修改理由:运用短句,三言两语,精简引出事由。且开门见山,明确身份立场,完成“回应非议”的写作任务。)


此事必将引起轩然大波,我相信,其中不乏对这位大学生的指责:自以为是、人身攻击、基本的尊重和教养都去哪儿了。可是当我们抛开“礼”这一层去分析这一问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成了:小伙子真有勇气,敢在众人面前挑战权威。

话说回来,你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面对前辈著作,不整衣沐冠,不虚心拜读,反而又是刻薄又是嘲讽的,导师扣你一顶“不敬师长”的帽子,将你逐出师门,完全可以理解。上纲上线一点,现在的年轻人哪,眼高过顶,标榜个性,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基本的品质素质都去哪儿了?(修改理由:为小郝辩护,首先承认教授之举的合理性,指出小郝确有错误,使行文更显理性辨证,也顺带引出公众对小郝的非议,竖起靶子。用语可略显轻松。)


没错,就拿这一点精神放大开来,你会发现当今社会缺乏的正是年轻人身上的“狂妄”。

世人评议事件,最爱捧杀与棒杀。小郝出言不逊,着实有错,但就要被一顿乱棒打死?我们抛开“礼”和“师道尊严”的层面,再来评议这一事件,是否也可以看到小郝的可爱之处:愣头青质疑前辈学术,小字辈不盲从权威,初生牛犊不怕虎,倒也勇气可嘉嘛。再试问各位大老爷们,回首自己的青葱年华,哪位不曾年少轻狂过?可否给小年轻一点机会?(修改理由:回到为小郝辩护、回应非议的正题上,以商榷之语气,指出小郝所为的合理之处,提出观点,照应标题)是的,错的不藏掖,但对的也不摁住。老一辈人不妨也用放大镜来肯定下年轻人的对。放大小郝的可贵之处,您或许发现,当今社会其实是不能缺年轻人的“疏”与“狂”的。(修改理由:承接上文,以更肯定的语气,重申观点,继续为小郝申辩)

小郝的案例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前不久的另一条新闻:一名网名为“步非烟”的人气网络女作家公开指责金庸,称其行文枯燥单一,已不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的,这一“狂语”承受的不仅仅是金庸粉的控诉,更多的是赋于这位“口出狂言”新星之秀的鲜花与掌声。

小郝的案例让人联想到女作家步非烟叫板金庸大侠。她声称,金庸的行文枯燥单一,已不符合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狂语”一出,金庸粉们足可以水漫金山,岂能待见一个步非烟?但好在,还是有很多读者对这位武侠小说新秀不吝鲜花与掌声。步非烟在金大师面前,绝对是小辈,但她口出“狂语”也不是凭空的,而是有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她有以轻狂为火种燃起的烈火,也有以才干为质地的薪柴,来锻造新思想、新观念。谁也不好说,从前的金庸没有步非烟的轻狂,今后的步非烟就达不到金庸的高度。(修改理由:援引步非烟一例,来佐证小郝所为的合理性,表述时,压缩篇幅,避免喧宾夺主,游离主导事件)为什么同样的一次冒险挑战,引发的社会反响却截然不同呢?且看人气作家“步非烟”,她一定不是空穴来风地发表如此“狂语”,而是在自己在小说中不断的探索、研究之中沉淀自我的结果。她有以狂妄为火种燃起来的熊熊烈火,自然就有以才干为支撑的薪柴,来不断为自己的新创意、新思想、新观念开辟道路。小郝的恶语伤人自然是有违道德的,可倘若他真的有真才实学,提出的看法顺应时代潮流,那他这次对前人成果的质疑也不失为一种成功。小郝虽还年轻,但作为历史学硕士生,也有一定专业造诣,读了前辈著作,心中存疑,有所指摘,相比只会做传声筒与应声虫的学子们,不显得可贵吗?至于用语不谦恭,前辈额头能跑马,大师肚里能撑船,又何必在乎后学末进的几句狂言妄语?
(修改理由:叙例之后,不忘拨正行文方向,回归材料,扣住主题。原文是将步非烟与小郝做正反对比论证,但修改后对小郝做了部分肯定。)

真理的无限性就从客观上决定了人类不断探索的历程。没有人规定谁的理论一定是正确的,也没有谁就不能有犯错的权利。更为可贵的是,真才基础上的狂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更为重要”,反映的正是这一观念下的产物。中国正在从制造强国转向创新强国的道路上前进,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破旧立新,这样一群狂妄的年轻人,会成为这一理想的主力军。

真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没有人规定谁的理论一定正确,没有谁可以剥夺他人质疑真理的权利。“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中国正在从制造强国向创新强国转型,需要老一辈的稳扎稳打,也需要年轻一代的破旧立新。给敢想敢言的年轻人,一点表现空间,一些犯错机会吧。(修改理由:上升一个层面,到“创新强国”的高度,未尝不可,但表达应更流畅、精炼、准确。)《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我自己。”不做别人,只做自己,让自己的才华为理想铺路,不为踩别人的脚印,而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谁的年少不轻狂,心比天高又何妨?年轻时犯些错,带点伤,不管能否走出大道康庄,也比一辈子踩前人的脚印,规行矩步,亦步亦趋的好。请网上诸君,对小郝高抬贵手,将了他一军,别忘了也放他一马!(修改理由:《阿甘正传》台词强调的是“做自己”,和小郝的“轻狂”有所不同,不如删去。末尾两段,分别再切应标题和回扣材料,注意修饰文辞。)

【升格技巧】

重新拟写标题,不说做到“文好题一半”,最起码不要在标题上,露了破绽,成为扣分的理由。

完善文章观点,做到准确表达,消除事理逻辑的缺陷,比如改“狂妄”为“轻狂”。且做到文与题相对统一,文与材料对接紧密,前文与后文一线贯穿。

调整文章重心,压缩例证的篇幅,回归材料本身,真正实现为小郝做申辩的目的。

着力提升文采,议论文虽是以理服人,但也可以让语言更生动活泼。


其它佳作

让教育如春风拂面(58分)


有四十年教龄的丽塔·皮尔斯在著名TED演讲会上曾说过:“我们是教育者,我们的天职是影响他人。”教育应当如春风拂面,让受教育者如沐春风。网友们也许非议小郝,力挺孙教授,觉得孙教授应当断绝与其师生关系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学术的尊严。但是,个人倒要为小郝说几句话。孙教授仅从个人面子与所谓学术尊严作出的断交之决不免太小气了。教育者是什么?教育者是能化愚昧为智慧,化平庸为伟大,化干戈为玉帛,化干旱为雨霖的智者,而不是随意断绝师生关系的,长着“玻璃心”的人。既然有学生出言不逊,自以为是,那么作为教育者,孙教授是否应该采取更合适的方式让自负的学生变得谦逊懂礼呢?教育应当如春风拂面。现实中,有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时往往忽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却固执地坚守了自己“学究”的地位,或者固执地认为自己应坚持所谓的某些原则。教育者是身体力行带来积极影响,教会学生人格修养的人,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学术敌人抨击的人,更不能随意断绝师生关系,不然这位被断绝了关系的学生就丢失了走上正轨的好机会。这岂不是教育之失了吗?美国的老师丽塔·皮尔斯懂得给差生以“+2”的鼓励告诉他“你并不很差”,而不是给他“-18”的打击让学生觉得痛苦。这是教育的智慧,让人觉得春风拂面,有了进取的动力。那么中国的教育者们是否也能够以智慧的方式去化解与学生的矛盾冲突呢?古代中国早已有孔子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理念,他知道如何调适子路的勇而不谦,如何面对曾点、公西华、子贡等等学生的问题。连子路一介武夫也知晓不失冠礼的道理了,那么还有谁是不可教的呢?教育的力量就是如此。让教育如春风拂面,让受教育者如沐春风,这才是教育真正的魅力所在。教育不断强化积极的理念,让它慢慢成为学生的一部分,孙教授是不是也可以细心耐心地告诉小郝:学界是一片自由广阔的天地,你应该尊重每个人发言的权力,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做一名有修养的新青年。

 

告网友书(55分)


各位网友:

大家好!

鄙人孙教授,忝居人大历史学院院长一职,我系学生小郝出言不逊,辱及学术泰斗阎步克、韩树峰等前辈,我与之断绝师生关系,现发布公开信,对众位评议作出回应,望各位一观,以彰我心。

首先对于小郝之事我表示十分抱歉,身为院长,我没有尽到育人之责,在我治内出现如此恶劣之事,是本人之过也。

诚然,敢于质疑前辈是好的,学术只有在不断质疑中才能谋求创新,新的知识是建立在推翻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古往今来,多少先贤因质疑前人而投身躯于烈火,抛头颅于苍弩,小郝敢于质疑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赞赏的。

然而,凡事皆有度,无度不丈夫。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小郝之行,嘲讽先辈之言无疑是不值得提倡与学习的。其一,其不尊师长,出言不逊。古有“天地君亲师”之言,又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语,其道德素养值得重新思考;其二者,刻意标榜,以求一朝成名,误入“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咒,以先辈之名作为标榜自己的资本,目无法纪与纲常,一味炫耀,无疑是当代愤青中的悲哀。

人大以教书育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没有厚德载物的品质,怎能为人师表?任教三十多年来,我从未对一名学生提出断绝师生关系之语,也从未对一件事产生如此大的愤怒。然而,今日鄙人不得不这样做,虽然违背了师者春蚕蜡烛的德行。但我必须坚持,只因为郝同学的行为已经触及到学者的底线,我必须给他这次教训,对其日后发展进行扶正。望各位网友理解。

毛泽东主席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他晚年回忆昔事曾言此生最后悔的事不是送毛岸英去朝鲜,而是驱张干校长于第一师范,虽建国后邀其登天安门之城楼,瞰中南海之盛景,奉养其终生,然而总抹不去他心底那道年轻时留下的伤痕。

伟人如此,今番小郝的行为更应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每名学生都应该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满足自身的某项恶性的需求。如小郝,无疑是应试教育的失败品,但我们不能否认,应试教育确是当下适合中国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我人大的明天更尽一份力量。

对于小郝,我今有一联相赠。望其审视自身,早上重归我人大校园:

狂黠才士念凭五股无华气坐井观天不知天高地厚;自大夜郎思恃三分可笑才凭蠡测海未晓海阔云清。

希望鄙人今日之言能打消网友的非议,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中,亦观诸位言论而三思而行,欢迎诸位提出自身见解!谢谢!

人大历史学院 孙教授

X年X月X日



2020炎德·英才高二联考作文:师生断交,孰是孰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