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体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当时我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的小学生,我和父母一起去逛了好几天。我不太记得去过哪些场馆,我只记得每一个馆都要排好长的队伍。
突然想起这件事,是因为近期在看一本书时时提到了西班牙馆,我当时恰好去过。
这本书叫
智能城市:全面解析关于智能城市的十大预测
作者叫卡洛.拉蒂,封皮给书的称呼是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的前沿力作,第一次中信出版社出版是2019年6月。
其中2010年世博会西班牙馆出现在解释“交互”这个概念的时候,雨幕作为房间的隔断既能在夏天增加清凉还能根据行人通行的位置自由变换分隔位置,看到这里我的记忆回来了,我确实去过西班牙馆,那是我唯一一个排了长队的国家馆,也确实见识了这个雨幕隔断,只是当时我不知道这就是“交互”,只是觉得挺神奇的。
言归正传,在看这本书前我还看了一本书,叫《5G的世界:智能家居》,这本书比上一本书更像是说明书,把5G的协议、设备、IoT、软硬件全囫囵个讲了一遍,看得我一头雾水,但其实就是介绍了所谓5G这个玩意怎么帮助物联网变成现实、物联网又是怎么在家居环境里体现的。
两本书都是基于智能城市中的居民来讲解的,《智能城市》从能源、交通、建筑、知识共享来宏观讲出智能城市的真谛是从下而上为居民赋权,《5G》是切实说居民怎么才能让科技成果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根据我粗浅的理解,卡洛拉蒂对智能城市的预测是依赖“大数据”。大数据这词被听烂了,我认为就是一大堆数据摞在一起根据需要进行分析能佐证一个结论。在《智能城市》中有许多例子:smart trust被应用在垃圾上跟踪美国的垃圾处理系统,同区域内电源被作为设施收集数据来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等等,而其中的居民因为佩戴设备或携带智能手机成为“赛博格”进而提高了某方面能力但是作者又正反两方面来说明:“赛博格”也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城市或建筑的本身还是要让人居而存在,作者由此还延伸出建筑如何才能智能由此宜居:也是采用传感器感知或机会性感知来获得数据、分析,在功能上让建筑自由组合,脱离传统建筑学上只在外观做出突破的特点。作者更是着重说了居民与这些庞大信息量的关系,“data box”(类似于盒子的信息储存系统)、“space of flow”(信息流代替物理位置作为空间的主要内容)、黑客等概念分别被介绍。
其中,我看到最有感触的是智能建筑这里,我是学土木的,这是个半死不拉活的专业,建筑师大笔一挥小数据一跑多么优美圆滑的屋盖都能设计出来,可是施工和材料的极限有没有考虑过?但就民用建筑而言,《智能城市》中列举的一种组合式房屋不失为好的方式,根据功能自由组合还能改变,完善了居住环境也降低了施工成本,反正现在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要比土木快得多,房屋集成控制系统应该比超高层建筑好实施,以后居民买房就是挑几个自己喜欢的集装箱,安上一套新风、水电系统就完全可以想住在哪里住在哪里。
在《5G》里,笔者强调的是5G本身给信息传播速度的瓶颈打破了,同时可传输的数据量也变大了,一个屋子里能共联一个网络的设备数量也会增多、反应速度也会加快。因为我不明白每个环节的具体名词、所以我无法继续讲述,只能领会精神权当开拓眼界了。
说点无关的,本来看这个书是想看看未来土木能发展成什么样,自己又不想从事土木这个行业因为很辛苦,但是一个事没人做无非就是它要消失或彻底变革,学这个专业一场总要好奇一下他的未来在哪里,人总不可能没地方住,但既然要住就像看看未来人最期待的住房应该是什么样。不过这些总归是纸上谈兵,我只是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