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伤寒论》,考次《汤液经》。《汤液经》,又称《古汤液经》《伊尹汤液经》,相传
对应《伤寒论》,考次《汤液经》。《汤液经》,又称《古汤液经》《伊尹汤液经》,相传作者为伊尹。传说中的伊尹从奴隶到宰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贤相。除了政治上的影响,伊尹还是夏末商初时期的风云人物,先秦典籍《尚书》《论语》《孟子》等对其史迹多有记述,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伊尹的故事流传。传说伊尹曾辅助商汤灭夏,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贤能名臣的典范。同时,他精通烹饪,教民调和五味,故又被尊为中国的食祖。 伊尹撰《汤液经》一书,创汤液之法,促使中药由单方走向了复方。 《汤液经》一书的流传为“伊尹创汤液”提供了佐证。《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属经方十一家之一,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即说明,经方的复方也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疾病症状反映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使人体阴阳平衡。其基本理论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 至宋代,《汤液经》原书已亡佚,魏晋皇甫谧曾在其所著《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讲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此书对后世方剂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在《用药法要》中说:“诸名医辈张机等咸师式此《汤液经》。”元代王好古也认为:“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 后世将伊尹与黄帝、神农并称为“三圣人”,认为:“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伊尹作为重要的“圣人”被后世供奉于许多药王庙中,也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美名。 对该书的著成年代、作者,章太炎认为:“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皇甫谧谓: ‘伊尹始作《汤液》’或非诬也。”即《汤液经》的成书在《神农本草经》后,但相差无几。 由《神农本草经》到《汤液经》,由单味药到复方,反映了经方方证积累漫长的历史过程,《汤液经》标志经方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故章太炎说:“夫商周间既以药治病,则必先区其品为本草,后和其齐(剂)为经方。”即《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汤液经》标志了经方的发展。 后世将《汤液经》并归于经方派,主要是以方剂为主,《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于此书。《脉经》《辅行诀》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书许多条文。可惜此书在宋代之后失传,使得历代医家皆忽略了本书的重要性。 民国期间,杨绍伊开始以文字功夫考证,认为《伤寒论》的原文大部分出自《汤液经》,他以“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汤液经》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论》中。又分析《伤寒论》条文,据“与商书商颂形貌即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东汉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分辨出《汤液经》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及遗论,与章太炎的观点一致。 对于《伤寒论》原序的真伪,杨绍伊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的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23字为叔和撰入,为探明经方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并考证出王叔和对仲景书曾撰次三次,遗论、余论亦撰次两次,受《难经》“伤寒有五”的影响,将仲景论广之伤寒与《内》《难》所述伤寒混同,将有关“三阴三阳”及“诸可与不可”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伤寒论》;将其认为属于杂病的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金匮要略》,二者合称《伤寒杂病论》。 哪个字句是张仲景原文,哪个字句是由王叔和补入,都列得清清楚楚。杨绍伊如此深厚的国学功力,令人观止! 1948年,刘民叔协同师兄杨绍伊,以王叔和《脉经》和孙思邈《千金翼方》为底本,校勘考订完成《汤液经》一书,明确提示:第一,《汤液经》确实存在于汉前,商周已有积累,众多方证皆以八纲为理论,病位分表里,病性分阴阳。与《神农本草经》一样,并不是一朝、一代、一人所完成,《伊尹汤液经》只是托名,标志时代背景而已。第二,《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张仲景是由《汤液法》“论广”而成。第三,从张仲景论广条文中,可以看到张仲景对经方的发展。 至此,《伊尹汤液经》得以流传。《汤液经》强调的是天人相应,经过了数代人的内证,主要从人体正气、生理的角度来探讨疾病诊疗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方规律。《伤寒论》是从临床的角度出发,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病案,综合人体正气和外感邪气两方面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天行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之三阳病,以及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之三阴病,认为三阴三阳不是一个生理概念,而是一个病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