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教授: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成果(全)

哲学小白,仅仅是喜欢马克思,来记的这篇笔记,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点。
第一是这个课讲得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史上的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一大众的思想家发展有很多派系。马克思文字易懂思想难学,因为其是革命于当时现状的,接受了文明和时代的塑造,但是革命本是是一场对以前的批判,思想上的舒适区是最不自觉的,这是难学的根源。
缘起:面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前期学黑格尔,后来进入莱茵报。主要在莱茵报期间,面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物质利益的冲突可以用国家的理性来调节)批判性分析。背景:当地资产阶级用法律剥夺农民土地。黑格尔的法哲学的原理无法作为武器。当时困惑:在物质生活关系、物质利益的领域,起作用的不是人类的理性。人与人之间有斗争即物质生活关系中非理性的本质。
康德的观点:物质利益冲突:私有财产关系的冲突(资本家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对剩余劳动价值的剥削)私有财产的主体:person(概念上的人)。后续这部分属于王老师的解析和例子:现象界和本体届。理性的用法:理论用法(建构关于现象界的姿色)实践用法(建构人与人关系的理性根据)人格不朽!私有财产是权利,其来自人格。但是私有财产领域人与人是互相消灭的。这是矛盾点,私有财产的权利出自理性,但是理性论证人与人之间是和平的,然后私有财产领域人们是互相消灭的。出现了物质生活关系中非理性的本质(社会权力),社会现象、非理性关系、感性真实力量(物质力量)(个人理解:因为生产资料的占有权的关系,个人或团体对另外的个人或团体天然有权力,这是矛盾的,社会主义,是把生产资料团体化形成了团体对个人的关系,由于团体和个人之间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个人对个人的权力)马:批判的理论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物质力量本身需要物质力量去摧毁。哲学革命:以往对象是理性,现在加入感性,(因为发现社会权力这个)前理性的感性存在。权利和权力的区别 :权利是人格对外部的占有,权力是物质的力量,生产资料的占有造成天然的权力。革命是范式的转换。叔本华:自然的生存意志在社会结构中升华为尼采:权力意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自然界是中立的,知识本身因为人格掌握出现了权力,比如穿越古代造肥皂资源会富集而来。
资本社会来了,抽象劳动具体化(工资报酬)手表的价值属性来源于抽象劳动,自然界抽象化(土地交易,碳交易),工商业导致了自然科学。尼采:权力来源部分人的意志,马克思:权力来源与人与人的感性交往。历史唯物主义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形成的权力(其中视频中的货币我用了生产资料这个概念来代替)。生产资料的占有由于感性原因可支配他人其不是因为法律形成的即理性形成的。康德和黑格尔:权利来自法律的赋予。矛盾:造成生产资料富集因而导致人与人之间非理性,即历史唯心主义,即法律本身是为私有财产集聚所用,是人手中的武器如初夜权。计划经济时期存在投机主义者,其存在本身不是被法律和道德认可,但是天然存在权力,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法律不是天生的,权利是对权力的解读。(到这一点很多时候认为需要一个绝对的概念,比如法的神圣性,但是本身它是被解构的,人格不朽,依旧会有碎片的信息冲击,认知被带着走。思想自由,但是思想本身也是被解读的,整体来说世间万物本身就是发展的)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权力决定了权利,或者说生产资料决定了法律,或者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这个是需要论证的但是我不想打字,后面发现马克思直接一分为二),或者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通过决定了思想的自由度决定了法律,比如法国文化大革命,也比如五四。经济基础是社会权力,上层建筑是法的权力体系,中间环节意识形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并不是雇佣、组织、管理者高薪(生产资料包括客观社会知识和知识定义的自然界)社会权力改变原理,前资本主义是土地所有权,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富集货币动产大于不动产,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感性意识),换句话可以根据神学发展,君权神授到文艺复兴神的人性到尼采神之死,就是对权力的解读是来源当时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
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从自己生产工具和手艺积累中发现未来个人自由劳动的可能性(主观能动性)为这种可能性奋斗就是革命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原理,生产关系被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在于对象改变有理性转变为感性
类比之前的经典力学与之后物理两大乌云黑体辐射和以太界(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
革命本身后者是包含前者的,这就是进步。量变会引起矛盾,矛盾会扩大认知从而引起质变。封建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形态。
革命本是不是消灭是重新定义和组织。
生活决定了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这句话也是讲述了上面革命本事的伟大。
实践概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主观建设与客观的活动。实践本身是认识的应用与第一命题相悖。理论运用到实践是应用(王德峰老师观点是应对于社会群体,不是单一范畴的人,对于单一范畴,认知本身是需要实践的,理论是个人从社会群体获得的,获得的本事仅仅是抽象的表象知识,只有实践之后才会确定为认识,二次重复为应用)实践是创生的,比如恋爱(坠入爱河),爱是基于客观的主观感性认识,但是所有的语言仅仅是辅助,即使有落霞与孤鹜齐飞,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是感受或者神往,而不是句子本身。人类的行为本身是非理性的,有一个非理性延续生命诞生出的理性如何积累财富养生计划定义等等。生活决定意识,因为失去才知道认识,即矛盾会定义认识。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理论认识来自于实践的受阻,来自存在的消失。生活中感性的消失决定了理论意识的诞生。
生活本身:思辨终止的地方就是真正生活开始的地方,形而上学就不行啦。实践哲学开始啦,哲学革命导向科学革命:笛卡尔(数学原则)+培根(观察和实验原则)=伽利略(重力加速度)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历史科学:样本《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范畴批判,经济学核心是价值,劳动价值理论,人类的物质生活关系被定义为经济学,生产关系被表达为经济关系,即付钱购买生产力及其衍生品。马把法范畴清洗掉,经济范畴清洗掉,只是单纯生产关系,资本家与工人作为经济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工资)。积累出的抽象劳动(资本)和异化劳动(雇佣)不是平等的,工资定义了劳动的价值,但是劳动无价值,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像刷牙是牙刷的使用价值。但是刷牙是需求,劳动本身不是需求,劳动创造价值,出现了不平等了,劳动被价值购买后再重新生产出价值,那么旧的价值与新价值之间的差值就是剥削,资本本身就是社会权力。合法范畴就是能增值的价值,但是增值本身来源于劳动。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财富是以资本的形式存在的,研究资本运动规律,就是研究人类财富。马把资本认为是当代社会权力,财富增加,权力就增加,两极分化必然扩大,基尼系数扩大是无疑的当下中国超过0.4。社会权力增长的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灭亡规律,前面讲的是生产力大于土地资本主义革命了,那么剩余价值大于资本呢。资本主义不自洽,异化劳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越不自由。异化劳动:1.劳动产品越多,越受到产品的支配2.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但是异化劳动会产生自我否定人是,躲避劳动像躲避瘟疫3.劳动表明了人类的本质,但是却成为保持动物般存活所必要的手段4.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本就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历史科学,表明了生产关系的对坑性,每一种生产关系终将在自己的发展中否定自己,人与人的感性冲突是又矛盾的,一切斗争都是阶级斗争。马通过哲学上的革命开启了历史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是第一门历史科学。客观存在的物理学,目前来讲是人类观察客观存在的作业假说,万物是联系的。历史科学的方法是感性辩证法,历史科学是科学研究的所有对象自然、社会等等都是历史生成的。人存在社会必然存在感性的矛盾和冲突,比如想早起和早上起不来(就是不想早起)的矛盾,辩证法是批判和革命性的工具,其也包含对自身的批判和革命。历史科学即革命的科学。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辩证法)。爱情本事是进步的结果会转换为亲情,恩爱。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以进步的历史观。共产主义并不是平等和平均,而是会携带人类社会的全部财富走向下一阶段。撒花✿✿ヽ(°▽°)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