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养猪生意到底有多大前途?
在中国,养猪生意到底有多大前途?
前段时间万科高调进军养猪行业,让人疑惑养猪真比卖楼还赚钱吗?随着猪肉飞涨,2019年,养猪企业的净利润着实让人眼红:新希望增了近2倍,温氏股份涨了2.5倍,牧原股份更是翻了10倍!CBNData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正经聊聊:在中国,养猪生意到底有多大前途?应该养怎样的猪?
国产猪其实还不够填中国人的胃
中国产着全世界最多的猪,联合国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产量。但奈何消耗太大,还是需要进口。2015-2019的5年间,中国平均每年的猪肉进口量达138万吨,2019年更是高达211万吨。全国猪肉消耗最大的省份前五名依次是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湖南。
国产生猪仍不够规模化
在中国生猪市场,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占据了绝对规模。分散的养殖意味着较低的规模化、自动化程度,也导致国产猪的生产成本居高,猪肉价格也普遍高于国外。养猪“散户”对抗疫病的能力偏低,这也是2018年4月爆发的非洲猪瘟直到现在都还在对市场造成影响的原因。
已经“吃”出了13家上市猪企
“猪中茅台”牧原股份的市值都突破2100亿了。但若从产量来看,排名前十的上市猪企2019年生猪合计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54419万头)的8.27%。不过近年来规模化猪企正在快速扩张,非洲猪瘟疫情则是又一个让散户主动或被动退出生猪养殖业的强大外力,也为规模化养殖企业腾出了扩张空间。
消费升级,高端猪肉市场空间大
有从业者预测,“目前全国高端猪肉消费的市场空间在1500亿元左右,预计未来5年将达到3000亿元的规模,猪肉行业将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
高端猪肉市场演化出三种生产方式:
1️⃣地方纯种土猪的规模化养殖。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对肉质更讲究,在大自然里“撒欢”长大的生态走地猪被认为更健康,迎来了新的市场机遇。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加大科研力度、斥资升级养殖系统,这使得地方猪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那些此前因为地域局限“隐姓埋名”的小众优质猪种,终于迎来了猪生的“高光时刻”。随着供应链优化,这些曾经“地方专供”的好猪肉,也能被全国消费者光顾。
2️⃣培育“土洋结合”新猪种。“混血”杂交育种的方式,既能保留土猪的口感、营养,也能吸收洋猪吃得少长得快的优势,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当然每一个新猪种的诞生,都需要经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证。代表品牌是精气神“山黑猪”、“湘村黑猪”。
3️⃣“黑科技”养猪,以网易、阿里等一众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生态、智能猪舍、大数据监测等。
冷鲜肉会逐渐成为趋势
中国人猪肉消费习惯的变化,也正在改变存储、物流、供应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原本,讲究食材新鲜的中国人70%的猪肉消费都是“热鲜肉”(现宰未冰冻的猪肉,常温运输出售,保质期1-2天)。我国冷鲜猪肉在猪肉消费中的占比仅为10%。不过随着商超不断加码冷鲜肉SKU的布局,国人的接受度将越来越高,中国冷鲜肉的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