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外科-神经外科-颅内肿瘤概述
颅内肿瘤概述
分类:
根据肿瘤组织来源,颅内肿瘤分为10类,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又称为神经胶质瘤)、脑神经和脊神经肿瘤、脑膜肿瘤、淋巴瘤及血液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囊肿、鞍区肿瘤、临近组织的肿瘤侵入颅内、转移瘤、未分类肿瘤;
致病因素:
物理因素-颅脑损伤可能与脑膜瘤有关,颅脑放疗可能导致第二肿瘤;
生物因素-多种病毒有致癌作用;
病理:
分类:
幕上肿瘤-发生于小脑幕以上,成人较多;
幕下肿瘤-发生于小脑幕以下,儿童较多;
播散:
颅内肿瘤因较少有与颅外相通的淋巴管道,故较少向颅外转移,但术后颅外转移机会增加,多转移到肺部;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方式为随脑脊液的播散种植;
继发性改变:
坏死-多见于生长迅速的恶性肿瘤,坏死后可出现囊性变;
出血-多见于血供丰富的肿瘤,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间变-见于低度恶性的肿瘤,恶性程度增加;
临床表现:
进行性病程、颅内压增高、定位症状为共同特点;
颅内压增高:
肿瘤本身的占位效应、瘤周脑水肿、脑脊液循环受阻;
头痛-清晨、咳嗽、大便时严重,呕吐后可缓解,由于硬脑膜、鞍膈、颅神经、血管受到牵拉而导致;
呕吐-颅压增高直接压迫呕吐中枢或前庭神经核,多为清晨喷射性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
定位症状:
癫痫-大脑半球的肿瘤可有此表现,年龄>35岁出现部分性癫痫发作且进行性加重应考虑脑肿瘤,但幕下肿瘤可能性较小;
破坏症状-中央前后回破坏可有对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语言障碍,额叶破坏可有精神障碍,枕叶、鞍区肿瘤可有视野障碍,下丘脑破坏出现内分泌异常,小脑破坏出现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脑干肿瘤表现为头晕、复视、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海绵窦肿瘤可致海绵窦综合征(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
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语言障碍、情绪异常、视野视力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听力异常、眩晕、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
治疗:
手术:
不论良性恶性,只要肿瘤位于非要害区域都应行手术切除。良性肿瘤尽可能切净,可获得根治;恶性肿瘤应充分切除使颅压降低,为放化疗做好准备并评价肿瘤性质估计预后;
姑息性手术-脑积水时可行分流术,侧脑室的脑脊液分流入心房或腹腔;
放射治疗:
生殖细胞瘤、淋巴瘤对放射线高度敏感,作为首选,对于容易种植的肿瘤应进行全脑放疗+S2以上全脊髓照射;
多次远距离放射治疗、植入性放疗、γ刀;
化疗:
生殖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效果较好,亚硝基脲类为主;
经颈动脉注入高渗液体可使BBB开放2-12小时,利于化疗药物进入CNS;
白细胞<3000、血小板<100应暂缓化疗;
热能治疗:
脑温升高到42-43度时肿瘤细胞可被杀死而正常细胞不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