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真物,不过是对自己的妥协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动画已经完结了一段时间,伴随着一年前第14卷的完结,春物的正片也终于赢来了各种意义上的结束,而近期春物新的内容却又让本已归于平静的春物再次掀起波澜。通过这个机会,我也想起了那个问题:所谓的真物到底该如何理解。
故事还得从最开始讲起,初中时大老师向折本表白后被拒绝从此为自己的生活蒙上了阴影,而高中入学时又因救助由比滨的狗而被雪之下家的车撞入医院,错过了高中生活的前两周,八幡也彻底变成了一个自闭少年,每天用一堆歪理来将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对人际关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即小说在开始提到的“青春是谎言,是罪恶”,他对人际关系中虚伪的一面极其的厌恶,为日后故事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很多观众看完春物小说后觉得前12卷和后两卷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觉得大老师的种种行为背叛了前期的自己,也让所谓的真物成了虚张声势的筹码······直观地来看,这好像有几分道理,但这就又要涉及到一个问题:你眼中的春物主题是什么。
真物?虚伪的人际关系?还是所谓的恋爱炒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笔者眼中的春物,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变化和成长。分析春物,不能简单地将春物当做是两个人恋爱的故事,而是不断地思考,变化以及三个人的予取予夺。
虽然大老师从最开始就说他很讨厌温柔的人,但是在我看来,他却是整个故事里最为温柔的人。他前期的很多行为,诸如相模南事件、海老名告白事件,大老师通过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的方法,维护了他人的关系,维护了他眼中别人的“伪物”,但是在比企谷的眼中,这真的算是牺牲吗?在这时,对于他来说,和别人的关系不过是虚伪的人际往来,是实实在在的伪物,对他来说是可以随意舍弃的,这也就正是大老师温柔的地方,即为了别人而愿意扮黑脸自爆,承担所有的非议来达成他人的目的。而在海老名告白事件中,他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孑然一身,在他委屈自己的同时,也有人会愤怒,也有人会伤心,也为日后三人矛盾的爆发埋下了炸弹。
而到了一色彩羽学生会事件时,大老师又理所当然地想要靠牺牲来成全别人,这一点却遭到了雪之下的反对,雪之下想证明自己,想要成为学生会长,而大老师和团子心里却并不明白她的看法,觉得雪乃走后侍奉部就会分崩离析。于是竭尽所能让一色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成为新的学生会长,问题既然已不存在,自然也就不需要解决问题的办法。雪乃很失望地说了一句:我以为你会懂我。这件事让大老师对自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我想要的并不是这些虚假的东西,我想要的是真物,除此以外都不需要,就算不用言语表达也可以心灵相通,就算不付诸行动也可以相互理解,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破坏。我和他们都在寻找那种脱离现实的、愚蠢而又美丽的幻想。”而城回巡学姐的话也让大老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她并没有完全理解雪之下的想法,背叛了自己曾经的信念,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了雪之下身上,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对雪之下的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在这之后,就是名场面——真物宣言了。“我不渴求语言,我想要的东西确实存在,那一定不是希望互相了解,希望友好相处,希望待在一起之类的事情……我并不想让别人来理解我,而是想要去了解,想了解,想明白,想弄明白之后安心度日,想得到一份平静,因为一无所知这一点让我极其畏惧,想要完全理解什么的是个及其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且傲慢的愿望;真的很卑鄙,令人厌烦,怀有那种愿望的自己简直恶心到无可救药,但是如果,如果彼此都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把那丑恶的自我满足强加给对方,如果存在这种可以相融的关系的话...我知道那种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也知道自己难以企及那样的事物,即使这样,我也,我也想要真物啊……”大老师深情的内心独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真物是什么,真物又是否真的存在,真物该怎样得到......一时间掀起大范围的讨论,故事的主线似乎也就此真正地放在了明面上。
而经历了很多之后,比企谷发现自己一直在逃避,一直在找借口找理由逃避真正的问题,在和老师商谈结束后,比企谷对真物有了新的认知——“至少给这个赝品刻上足以毁坏的伤痕,得到唯一的真物”。而在与团子聊天时,他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真心实意,“从此与她毫无瓜葛,这一点我无法接受”,是的,他承认了,用这看起来直白也恶心的话表达了自己真正的想法:他不想和雪乃没有关系,想和她在一起;而这里也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企谷终于向自己妥协,承认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他原先所定义的真物(就算不用言语表达也可以心灵相通,就算不付诸行动也可以相互理解,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破坏)也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需要前进,需要切断所有的后路,去直面真正的问题,去承认自己真实的想法。于是,大老师终于下定了决心,向雪乃及其家人表达自己的心意。这一刻,大老师真的成长了,不再只是讲那些虚空别扭的话,而是将用实践证明其真情实意。

清晨,大老师在教室里坐立难安,等待着传唤他的通知,终于等到了平冢静老师的呼唤,他准备直面雪母和阳乃的压力,直面雪之下雪乃的疑虑,直面自己的内心。而他已经做好了觉悟,以自己曾被雪之下家的车撞过为矛,夺取了与雪母对弈最为重要的一张牌——雪之下雪乃,也顺利再一次和她扯上了关系,而更重要的是,原先被视为弃子计划的舞会也重新开始规划,正如大老师的做法,不再做那些自我牺牲的事情,而是正视自己的存在,正视自己的真心实意。回家的路上,大老师在天桥上对雪乃告白,无论是“请给我扭曲你人生的权力”还是“请把你的人生交给我”,都令人生羡,大老师和雪乃的关系,正如DNA双螺旋结构一般,两条链紧紧相拥,相互契合,却又不断盘旋扭曲,坚固无比。

说完雪乃和大老师的事情,现在不妨将目光转向团子。对于由比滨的描绘,私以为13卷中阳乃的表述最为准确:比企谷依存着你。而你觉得很高兴,想为他做任何事……其实病得最重的部分就在这里。那两个孩子就是那副德行,你才不得不当最成熟的那一个。这里的成熟其实并不是指身体的发育(笑),而是指对真物的态度。就由比滨而言,她是整部小说里最具真实感的人(不是真实,而是真实感),她所追求的并不是真物,而是三人原本关系的维系,她喜欢八幡,她也喜欢雪乃,她想要维持三人在活动室时候的美好时光,但她所追求的东西恰恰与大老师和雪乃所追求的东西相悖,是彻彻底底的伪物。她对大老师的感情令人动容,却也无可奈何,也许伴随着小幸运的动情歌声,她的感情也能得到真正的寄托吧(此处强烈推荐泛式MAD)。

总的来说,这是三人不断前进,不断迷惘,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有其特殊的魅力,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每个角色所具有的魅力。
真物是什么,在此我也可以给出我的解释:正如大老师所说,就算不用言语表达也可以心灵相通,就算不付诸行动也可以相互理解,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破坏,但这种关系却并不会从天而降,需要不断地积累,交往,前进。前后看起来矛盾,明明说不付诸行动也可以相互理解,这里却要让人不断付诸行动。这便体现了小说的主旨:变化与成长。大老师不再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虚伪的,转变了自己的看法,向自己妥协,和自己和解,真正成长起来,并成功地与雪乃交往,成为人生赢家(拍桌),想想曾经日日夜夜拜倒在大老师歪理下的自己,不禁有些唏嘘。

当然,在很多人眼中,这确实是对真物的背叛,对真物看法的修正,就像是坐在停着的火车上晃动身子显得火车还在颠簸中不断前进一般。当然,完全的互相理解真的存在吗?这一点确实引人思考。只是,大多数人其实都没得选,就像这部小说,明明都已经完结了,却还要为了恰烂钱而不断地将故事延伸,不断地消费团子,让她在新作中告白,虽然大老师想的是要好好地回应,但客观上还是为了强行续命,也许是GAGAGA关怀被春物陪伴了好几年青春的忠实读者,想要给他们成年人的滋味吧(笑),我只能如此思考。
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