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交恐惧症——被“爱”救赎

2023-02-23 17:33 作者:心理师王宇  | 我要投稿

被“爱”救赎

 

     权利、地位、财富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安全感,而“爱”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此种爱不仅包括狭义的爱情、性爱,也包括广义的人际间的关注、肯定、感激、需要、喜爱、欣赏、接纳等。以“爱”为主要安全感来源的人倾向于屈从他人、依赖他人、取悦他人。表面上他不再争名夺利,但这并不是说他已经没有了进取心,而是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屈与人下、取悦他人、获得他人的信任、维系和谐的人际,通过他人的接纳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赢得爱意味着通过强化与他人的接触来获得安全感,而追求权利,声望和财富,则意味着通过放松与他人的接触,他通过坚守个人自己的位置来获得安全感。”——卡伦.霍妮


     我们可以从获得安全感来源的不同区分出两类人:扩张型与收缩型。“扩张型”的人通过成功、权利、财富、能力来凸显自己的不凡,并希望活在别人的羡慕和崇拜之中,如果得不到成就与崇拜,他就会一蹶不振。因此他的上进心极强,往往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并且不甘于屈与人下,也容不下别人的否定与伤害。并因为想象中的不凡,而看不起软弱无能的人,也害怕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收缩型”的人迫切需要的不是成就,而是爱,因此他不惜屈与人下,压抑自己的情感以换取别人的接纳,通过别人的接纳来减轻易于被抛弃、远离、孤立无援的恐惧感。因此在生活中他往往乐于奉献、压抑自我,把他人的需要置于自己之上,努力去迎合别人,并任劳任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他就好像一个“偷渡者”一般无足轻重,因此他需要靠别人才能使自己获救——他急需别人接纳他、肯定他、需要他、喜欢他,从而减轻内心中价值感的缺乏。他在年轻的时候也充满幻想,或曾付诸行动,想要获得成就与地位,但当遭受打击,他选择了另一条路——成了一只温顺的小绵羊,成为了一个可爱的,一个对他人有益而无害的人。他通过压抑自己以换取别人的“爱”,通过“爱”来获得内心中的安全感。

    卡伦.霍妮对这两种人有这样精辟的分析:“扩张型的人在自己身上美化和培养的是一切意味着权利的东西。对别人而言,权利使得他需要胜过别人并在某些方面使自己处于优势。他往往会操纵或控制别人,使他们依赖他。这种倾向也反映在他期望别人对待他的态度之中,无论他是在追求别人的崇拜、尊敬或是承认,他感兴趣的是使他们尊重他并倾佩他。他深恶痛绝的是自己变得顺从、息事宁人和依赖别人。但收缩型的人,恰好相反——他必须在意识中‘不能’觉得优于他人,也不能在行为中流漏出这种情感。相反,他倾向于臣服别人、依赖别人、取悦别人、对别人做出让步。他所渴望的是帮助、保护。他不能对别人怀恨在心,他也必须回避任何‘放肆’的思想、情感或姿态。他必须极端助人为乐、慷慨大方、体贴入微,他必须理解、同情、钟爱别人并为别人做出牺牲,他的理想化自我形象主要是‘讨人喜欢’品质的综合体,这些品质如毫不自私、善良、慷慨、谦恭、圣洁、高尚、同情——他要靠别人来使自己获救”

    当然,这里还存在第三种类型,处于中间状态的“混合型”——他对爱与成功的渴望同样强烈,因此他的内心往往更为冲突与分裂,毕竟对于纯粹扩张型的人来说,成功是最重要的,他不必在乎别人的感受与想法,他甚至可以不必顾及道义,只要成功,有权势,地位,其它的都不重要——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事情——他们表面上很有魅力,自我感觉极好,但却操纵欲强,不会真正关心别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而单纯收缩型的人,只要他可以维系一个完美的形象,可以维系人际的和谐,全然可以放下自尊与权利,可以安心做一个无所求的老好人,甘心付出。毕竟,没有比爱更重要的事情,因此,就算他吃亏或被利用也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冲突。就好像一位女性患者,虽然每次办公室都是她打扫,每次吃了饭都是她捡的桌子,当问她:别人都看着,只有你做,难道你心里不会有不平衡么?她瞪着一双单纯、无辜的大眼睛望着我说:不会呀,就当锻炼身体了。我只能无奈地说一句:要都是你这样的人,要警察有什么用?

    但“混合型”的人却痛苦的多,毕竟他无法即满足扩张,又同时满足收缩的要求。简单来说“成功和权势”与“圣洁和爱”本来就是不相容的——如果他努力争取成功,那么就可能就会遭人嫉妒;如果他过于出风头,就可能招致别人反感;如果他吃了亏,那么他的自尊心也无法允许;如果他因为自尊受损而发火,他又无法面对别人会讨厌他……这样就会在他内心中形成各种冲突,而如此的冲突也会让他分裂,就好像内心中有个议会,而政党之间的意见不同,整天吵来吵去,让他无比纠结——他怎么做都是错的,怎么做都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大多数的患者只能体会到因症状的存在带给他的痛苦,却没有体悟到这一切的痛苦正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他执着于权势或爱的话,那他本可以随遇而安,但正是因为他病态的执着,才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并把阻碍他的东西当成症状。

    有人会说:那好吧,我放下,我放下一切的执念。一些患者就立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扩张型的人会突然变得无所求,而一些收缩型的老好人,开始想着怎么拒绝别人,维护自己的权益。开始这些尝试会让他感觉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会变得恐慌,因为这不是“他自己”,他只是为了“治愈”而履行我交给他的任务。当扩张型的人放弃对权势的追求,当收缩型的人开始变得张扬,他内心就开始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他害怕自己会被他人所抛弃,然后他立马又回到了之前的样子。


    当一个人没有从心底里意识到自己的病态执着,没有发现内心中的恐惧,没发现自己被“应该”束缚,只是“命令”自己放下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并没有发现自己对这一切的渴求与依赖程度有多深。因此,心理分析并不是直接给出建议,教会方法,而是让他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在于他不敢放松地活出自己来。如果真的有一天他能从梦中醒来,也许他会发现,一直以来不是他做的不够,而是做的太多。就好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或是专制与民主一般,放开一些反倒更好。

    正如收缩型的人,他本可以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不高兴就拒绝,喜欢就接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因为他需要获得爱、认可、接纳,而且就好像毒瘾发作一般地强烈,因此他就非要逼着自己做一个老好人,一个烂好人。但这一切并不是自然而言,而只是刻意强求。正如一位男性患者,整天都担心自己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比如,自己会无意识骂了别人,或说出一些对别人不敬的话,这样会招致别人的打击和伤害,当然如果仅仅是伤害自己也无所谓,他担心别人会报复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如果是因为自己的过错给家人造成伤害,那么他更不能接受——他无法背负如此的罪责。当然,这并不是对家人的爱,而只是害怕自己成为罪人。毕竟他一直都在努力扮演成一个好人,因此在生活中,就极力严格监控自己,绝不允许自己做任何出格的事,说任何对别人不敬的话,但越是这样他就越是怀疑自己是否做了出格的事情。因此,他整天都在回忆反省自己这一天的言行,如果不确定,就会让他极其的焦虑不安。

    问题其实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做了出格的事情,而在于他总是在别人面前刻意维系好人的形象,害怕自己成为一个“坏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一般极少和别人发生冲突,大多数时候他总是忍气吞声,整天乐呵呵,客客气气,就好像是一尊弥来佛。但在这乐呵呵的背后却隐藏了太多的怨气,因此他总是在幻想自己发财之后就报复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但现在他太弱小,就好像是一只生活在狼群里的羊,生怕自己被别人伤害,因此必须维系人际的“和谐”,因此他和别人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他总是忍不住先道歉,他难以让冲突持续的时间过长。就算他心里对一些人不满,他也绝不敢表达出来,无论是言语或是表情,因为这样他就感觉自己对不起别人,按照他的话说就是:我不应该做这种事情,我应该友好和善良、好相处、被人信任。

    但这种“好人”形象其实不过是一种假装罢了——他只是因为害怕被人讨厌、远离,所以才如此委曲求全。当然,我经常对他说,放开一些就好了,骂了就骂了,说了就说了,成为一个坏人就成为坏人吧。但他不敢,他只想成为一个“正常人”——一个老老实实,不会得罪人的老好人。因此他在治疗中也存严重的阻抗,认为治疗在教他学坏。

    治疗从来不是帮人“从善”,而是让一个人“学坏”。因为,敢于坏,才是敢于真实,而敢于真实,才是活出真实自我的第一步。放弃“好人”的伪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健康的人!他不敢“坏”,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别人的“爱”获得内心中的安全感。

     “他压制了敌意,放弃了战斗精神。他不再突发脾气,而变得顺从服帖。他学会喜欢每一个人,以一种无助的崇拜心理去依赖自己所害怕的人。他对别人的态度是表面上‘天真’的乐观信任,而潜在的却是一种不加区分的怀疑与憎恨。”—— 卡伦.霍妮

    虽然他对每个人都好,但其实他和谁都不好,毕竟这一切的和谐都是他压抑自我换取的,因此他在内心中无法相信别人可以接受真正的他,而且心中也充满了对他人的怨恨。

    因此,我往往会建议患者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就算别人会不高兴,就算有损自己的好人形象,但如果真的要维系一段感情,必须要这样做。毕竟,压抑自己并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获得真正的爱情。而他人的反馈也往往会让患者本人惊讶,他原本以为说出来一些“伤害”别人的话,会令别人讨厌自己,甚至无法继续维系关系,但事实却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把这一切当回事,反倒会体谅他的情绪,并做出让步。

“老好人”不仅在做人上老老实实,在做事上也是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这一点又和扩张型的人有不同,扩张型是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获得成功、权势与别人的仰慕,但收缩型的人是通过“认真”来逃避苛责和伤害——他害怕别人说他不好,因此他不得不逼着自己做好一切。如果他是会计或设计师的话,那么对待数据就非常严谨,生怕犯错,因此要检查好多次,也严重影响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当问他为何这么“勤劳”的时候,他往往告诉我:我不能辜负别人对我的期望。因此,在生活中他总是害怕犯错,害怕做的不好,整天生活在焦虑之中。因为他的认真与负责,领导也愿意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但越重要的事情就越让他紧张。因此,他总是难以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总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在治疗中,他也绝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患者”——他总是事无巨细和我述说他的病情;他总是尽力完成我交给他的每一个任务;他总是认真做治疗笔记,不会落下任何一个细节,他也会对我犹如“教主”一般地尊重。但太在乎细节的结果,反倒让他没有抓住重点,他越想要表达清楚每一个细节,就越容易忽略全局——他只是在扮演成一个好患者,以免被我反感,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表现上,而不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上。


    做好一切成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一个好员工,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妻子,一个好人。在他身上几乎挑不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算他已经做的这么好,但他依然不放心,他总是会担心自己有做不好事情,更担心别人发现这一点。因此他总有一种“潜伏”的感觉,担心别人发现他的真面目,进而离他而去。这种焦虑也会体现在梦中:他会梦到自己在峭壁上,没有围栏,虽然有梯子下去,并且别人都很容易的下去,但自己不行。

    所以他胆子很小,不敢冒险,只有百分之一百二的把握他才敢去做。因此他人生很多重大选择总是低于他实际的能力,因为这样才安全,才可以避免失败,才不至于被人看不起,因此他浪费了自己的潜力与能力。

    他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因此总是会体会到强烈的挫败感与自卑感,然后对一些看似达到他期望的人,又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因此他也往往被一些喜欢吹牛,满嘴跑飞机的人所迷惑,虽然他压抑了自己的愤怒、报复、野心,但他在内心深处依然会暗自崇拜这些“敢作敢为”的人。“他并不能真正地区分真正的自信与虚假的自负、真正的力量与自私的残暴”——卡伦.霍妮

    “爱”对于他而言就如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因此,他压抑了一切“令人讨厌”的品质,诸如:自负、自大、圆滑、自私、报复性冲动、攻击性、指责——他应该为爱牺牲一切,爱就是牺牲。他就好像是一个“二等公民”,没有主见、没有想法、没有脾气、没有地位、也缺乏价值,不敢提出哪怕合理的意见。他也总是顺从别人,因此他总是不能大大方方地做事和说话,总是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一位女性患者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就好像一个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女人蹲在那里,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没法保护自己。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老好人,这仅仅是对他人的讨好,和成功一样,好人的面具与他人的肯定起到降低他内心焦虑的作用。因此,老好人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太多对他人及社会的愤怒与不满,尤其是当别人没有“善待”他的时候。正如同一些重大案件中的行凶者,当记者采访他身边的人的时候,身边的人往往无法把这一切的罪行和他本人联系在一起,毕竟在生活中他的“善”,让人无法相信他能做出如此的“恶”。其实,在一个人的内心中善与恶本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正如太极八卦一样,当一个总是如此极端地展现自己的善的一面,掩盖自己内心中的恶,结果他的恶不但没有消失,在某些刺激下反倒会迸发出来,当然这会吓坏他自己。正如一些患者,总是担心自己把孩子扔下楼,担心自己不要梦游的时候乱伦,担心自己不要拿着刀杀了自己或小朋友一类,当然他并不会真正做出来,但这如此强迫意向的背后却折射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他不敢面对自己的“恶”,甚至是坏的想法,他都无法直视。也说明了压抑了自己情绪之后的反弹——他的“恶”更加泛滥。

    为了赢得别人的肯定,那么就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但这一切并不是真正品行高尚,毕竟发自内心与不得不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被内心恐惧感所驱使的人来说,他不敢不高尚——真正的高尚发自于内心,虚假的高尚来自于恐惧。当一位患者以自己不乱搞男女关系而自觉品行高尚的时候;当一位女性患者因为自己不是处女而倍感焦虑;当患者借以人品的名义来逃避人际冲突或任劳任怨的时候;当一个纯洁如玉的女性患者在抨击她身边做小三的女性朋友的时候,我只是提醒了她一句:难道你不会因为自己苍白的人生而遗憾吗?

    他压抑了自己的性格、脾气、本能、情感,但结果却是别人越来越不把他当回事了。就好像一个人习惯了“孔融让梨”,那么最后别人真的把最小的梨给他的时候都不会询问他的意见,以为他不会说什么,甚至不会有任何想法。最后,他也只能自食恶果,欲哭无泪了。就算如此,他也不敢和别人说他其实他想吃那个最大的梨子,因为他害怕破坏了之前留给别人的好人形象。

 


社交恐惧症——被“爱”救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