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粉丝疑:一看就会,一写就废?(视频文稿)

理论看懂了,下笔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写?
这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仅写小说是这样,去美食区,去手工区看,弹幕里都是:眼睛会了,手不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是放弃抵抗,承认它就是事实存在的。
不要因此而谴责自己,把情绪消耗在与它的对抗上面。
大胆承认,是的,我现在有麻烦了。
这与我是不是个聪明的,努力的人没有关系,与我有没有天赋没有关系,
与我未来能不能有所成就没有关系。
我只是单纯地在现在,在这里,遇到了一点麻烦。
我可以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动去解决它,
所需要的只有时间,只有行动。
仅此而已。
当我们彻底从心里接纳了问题,问题才能开始被解决,你的注意力才会被完全集中到
解决麻烦上来,才不会被无尽的情绪内耗掉,不会沉浸于捍卫自恋的心理游戏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大家都是知道的。
它告诉我们理论是意识层面的,而现实是实践层面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简单说,就是要用。
用起来,理论才是活的,否则,它对于你来说,就跟不知道是一样的。
比如这段视频里提到的如何写好“自我攻略”的情节,我总结了6个要点。
这是理论。
我们刷完这个视频,觉得听懂了,是没有用的。
要用起来,才能让知识穿透你的身体,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别人的东西。
该怎么办呢?
我们就从模仿练习开始。
我现在模仿这个片段,运用总结的理论去仿写一段类似的情节,把人物换成你小说里的人,
把场景换成你设定的场景,把台词和细节改成你自己的东西,看一看,写得怎么样。
然后去找一找其它编剧、作者写过的类似情节,比如《传闻中的陈芊芊》里面的韩烁,看一看,她们是怎么写的,和我们分析的,模仿的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分析了很多很多个你认为比较成功的案例,发现它们都共同遵循了某个点,那么这个点已经可以称得上理论了,因为是你自己发现的,你一定会对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跟从我这里听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此刻的理论已经穿过了你的身体,成为了你自身的一部分了 。从相同之中找模板,从不同的地方学创新。去行动,你一定会发现,其实你好像并没有你以为的那样明白这些理论;去运用,你一定会发现,这个过程中会涌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事情也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我很喜欢这句话:人并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撞上些什么,弹回来,才能看清自己。
撞上去吧!去享受那些被弹回来的瞬间,那是上天对你的馈赠和开示。
你自己会明白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
你自己明白的,就永远不会再疑惑,永远不会再忘记。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
我曾经非常喜欢用一个自创的词语来形容写小说——PS图层理论。
用过PS的人一定马上就能心领神会。
一张看似简单的图片,其实可能是由很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而形成的。
小说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把背景设定看成一个图层,人物看成一个图层,情节发展看成一个图层,故事线交叉看成一个图层,语言运用看成一个图层,台词看成一个图层,主题看成一个图层……
你会发现每一个图层都对应着很多理论,你懂了其中一个理论不代表就能写好一部小说,
因为小说是一整个完整的世界,这些单一的理论还必须加以有机的融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理论体系。
而有了这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仍然不代表你就能下笔如有神一般,想写什么就能写出来。
理论就像一串AI代码,一个数据模型,想要这个模型智能地运转起来,你还必须不断地喂给它“数据“,让它去迭代,就像流浪地球里的莫斯,现在大火的Chat GPT,最开始的版本都是不那么智能的,但是通过海量的数据,恐怖地迭代,它们才最终成为令你惊愕的样子。
这些“数据“是什么呢?就是你看过的书,拉过的剧,走过的人生,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
写作的有趣之处也正是在这里,即便使用相同的理论,不同的作家也能写出完全迥异的故事,
这个瑰丽的世界在等你,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珍惜遇见的每一片风景,记下来,就是你的故事,独一无二的故事。
其实我知道,每一个问出这个问题的人都知道问题的答案,所以,今天的这篇答疑不是真的为了答疑,而是一次情绪的按摩,我想说,你一直都知道的,只是不愿意相信自己能做到,
只是有些着急,有些忧虑,对么?
现在,你可以相信了吗?
相信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