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作的零度(李幼蒸版)读书笔记

2023-06-08 18:31 作者:我一点都不爱全碳  | 我要投稿

导言部分: 提出了一种写作概念。它能催生一个革命,即将某种语言外之物强加于读者。 上文提到的概念可作为"标记",强调了文学作为一种书写语言的封闭。记号与思想隔着一定的距离,就像语言和风格毫无联系一样。作为表达方式的作用下,这些概念只能是规定惯例性语言的孤单性。就是这个系统将文学呈现为一种神圣的制度,并朝向历史的抽象领域,[因为任何界域都有待于一种永恒观念才能形成]。 当历史被排斥的同时文学将表现得更明显。所以是能探究一种文学语言的历史的。[只是文学记号的历史]。【我们只能推测】这样一种表层历史十分清晰地表现了它于深层历史的联系。 这样一种联系是会被历史本身改变的,没必要依赖一种决定论来理解写作[流变]的历史。这一功能性特点,使事件、情节、观念[沿着]历史的时间而流动。它所提出的与其说是肯定的效果,不如说是一种选择的界限。历史对于作家来说总是语言伦理上的必要选择。它迫使作家用无法掌握的诸多可能性因素来意指文学。 在古典写作被作家遗弃的那段时间里,,文学被明确地认为是一种对象,整个文学被引为一种语言的问题。而古典艺术不可能被理解是一种语言,因为古典艺术它就是语言,是

【即透明性和无沉积的流通性,以及一种普遍精神无深度、无责任的装饰性记号等在观念上的汇聚】。

这样一种语言的界域是社会性的,在[18世纪]后期,这种透明性被人们发现了,文学[发展]了一种独立于其机制和其委婉修辞学的第二可能性;它使人入迷、困惑、陶醉,它有了一种重量。不再是一种社会流通方式,而看作自身一致,深刻和充满隐秘的语言,它既梦幻又被视为威胁。

这样的结果就是文学的形式将能激发那些存在性情感。作家为了自己的主体性之确立,情绪化地将一切写作化为"形式—对象"加以掌握或排斥运转。形式在目光眼里摇晃着,对于不同时代,它虽然总是特殊的,但无论表达方式如何,它总是孤独的

这运转戏剧性地统一了惯例性语言的表达。虽然就只是微弱的沉积,一种轻微的语言欣快感,一种自恋现象。在这种聚结现象中写作几乎与其工具性功能相分离,仅仅被看成是它本身。

思想在这种愉快中升起于装饰性字词之上,于是写作进入一片虚空,并越过了逐渐凝固的状态。首先是是目光的对象,然后是劳动的对象,最后是"谋杀"的对象。今日达到了它的最高点——"不在"。 剩下的内容我就摘抄几句重点句子吧,这些基本属于正文的提示了。

在本书中称作"写作的零度"之中性写作中,不难发现一种否定的运动和在时延过程中无力将其完成的状况。

这里上半部分可以视为是对资本主义未来的预言。下半部分就是巴特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吧。

欢迎大家指正或讨论!

写作的零度(李幼蒸版)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