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简史:它是“臭皮囊”,但又有太多让人着迷的秘密

20年前,横空出世的《黑客帝国》让人反思“存在”本身,时间再往前推进,1984年完成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与1990年左右推出的动漫《攻壳机动队》等作品更是为一代人埋下了关于思考“灵与肉”的伏笔。
佛家里说肉体只是“臭皮囊”,搁在今天的科技视角里,似乎并不为过。我们仔细想想,如果灵魂是软件,肉体是硬件,那么,软件只能优化硬件的性能,但并不会改变硬件的属性。

我们的生老病死,一方面由个体的基因决定——也就是原生系统,另一方面是后天的环境、生活方式、作息习惯等——也就是日常操作系统。由这个底层思维反推,我们就可以从人体构造、机能属性等内容考虑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进化。
生命有2个基本设定,分别是【生存】与【繁衍】,也就是马斯洛理论中的最基础内容——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光是【生存】这件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很不容易的事儿,就有很多我们也许从未在意过的内容。比如,人体内如果没有各种微生物——或者是“益生菌”,我们也许早就死了。甚至毫不夸张的讲,人类似乎才是【寄生物】,毕竟,根据《人体简史》提到的知识,人类是依靠微生物才能生存,而不是反过来。
这里似乎也有个冷知识,即自然分娩的婴儿要比剖腹产的婴儿相对更有生命力,原因就在于通过产道呱呱坠地的婴儿会接触到母亲产道内的各种微生物,从而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能继承母系的“菌落”,而剖腹产只是把胎儿从子宫里拿出来,并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洗礼”。

同样有趣的是关于“母乳”,强调母乳喂养好,并非只是“一体同生”的适应性,更在于,母亲的乳汁会将体内的微生物带给婴儿,这些已经在母系身体里生活并适应的微生物,肯定要比“外来种”更能给免疫系统未成熟的婴儿带来更多正向收益。
说来也很遗憾,国内类似《人体简史》这样又有趣又硬核的科普内容太少,也不知道是国内的部分创作者能力与悟性尚未突破,还是一些民众习惯了装傻充愣的“伪科普”——是的,如果一个只会逗乐的“相声演员”说自己是“硬核科普”,还被一群小朋友“奉若神明”,我会越发觉得不是这个世界有问题,而是我有问题。

我想,好的科普读物一定要做到亲民不高冷,文笔诙谐,才具有可读性;同时,还要能将各种实实在在的【真·知识】系统有序化繁为简的呈现——如《从一到无穷大》、《上帝掷骰子吗》、《艺术的故事》等经典作品,在我眼中都属于这类。
其实《人体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还有一本更出名的大作《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国内翻译为《万物简史》,这个名字其实有点借当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等“简史书”的“热度”,但质量并不逊色于它们!

是的,我猜你也能想到,《人体简史》的原名其实是《The Body:A Guide for Occupants》,直译就是《身体:使用者指南》。与我原以为的不同,作者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并不是医学科班出身,而是一位著名编辑。他也并不是专攻科普作品,也有系列旅游类随笔问世。
读完《人体简史》再去了解作者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作者在书中“打造”出的那种独特的幽默,其实就是旅行随笔的“框架”,简单来说,这本书相当于是比尔·布莱森作为导游,带领你重新游历一遍你的身体!
瞧!这时候,肉体似乎是真的被剥离出的——啊,原来这个“臭皮囊”里还有这么多让人着迷的秘密!

这本书虽然多达33万字,420多页,但由于像是一本“旅行指南”,读起来并不累,也许你挑一个温暖的午后,就着一杯咖啡或茶,就能优哉游哉的(粗略)看完。
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全书中的部分科普内容你可能会在其他书籍中读过。但知识这种东西,肯定是常读常新,也许当你的阅历有提升,我们的认知又有出现新突破。

比如,第9章关于骨骼与肌肉的内容中(第九章 解剖和骨骼:三块肌肉造就人类文明),涉及解剖学。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身体结构是自然演化后的精致结构,骨骼构造是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承受了最多的重量——这个概念也适合用在现实生活,如何优化我们的日常生活结构来提升生活品质?我们的生活里到底有哪些属于“增生杂质”?当我们慨叹造物主的智慧,也不免叹息自己的“反智慧”与“恶趣味”。

这里与女性分娩有联动的部分(第十八章 怀孕与生育:人的分娩是最大的设计失误),自然是关于盆骨。还是那句,虽然姑娘腰肢轻扭格外婀娜,但如果只是丰乳但不肥臀(指盆骨宽),想自然分娩就可能很费劲儿。这似乎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男性会从视觉上第一时间对异性进行“本能判断”——“丰满的上身+腰臀比恰恰好”,就意味着能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产基础”,同样的,身材更匀称健硕的男性(充满雄性荷尔蒙力量)在外形上也暗示了一部分信息,女性出于本能也会做相似判断。
从以上内容看,当代男女青年热衷于健身,一方面有保持身体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基于生命本能的考虑——虽然你不一定能意识到。

第14章关于食物和卡路里的内容中(第十四章 食物:熟食给了人类更大的大脑和更多的时间),我对于卡路里这种概念其实心生不悦,该篇章里提及医学界对卡路里的认识演变,但不管怎么变,我觉得一旦有人借这个概念去强调【量化】,就是耍流氓——如果吃一顿还要尽可能贴合所谓的“合理公式”,我会怀疑信仰者是不是被洗脑了。

随着知识面的增加,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围绕概率论而存在的,进化和退化都有一定的概率——否则就不能解释尾骨这种东西在人体的存在,与之类似的还有阻生智齿和盲肠。
同样的,微量元素的补充也是不能量化的,比如【铁】,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但你怎么知道每天应该的摄入与实际析出量?说真的,差不多就行了,甭信奉那些“量化数据”,该吃吃该喝喝,以身体的反应为基准,不吃或少吃公认有害的食物(烧烤嘛,这个大家都懂),调整烹饪结构(尽量少油、少盐、少糖),这才更实在。

第20章关于病毒的内容中(第二十章 疾病:致命性弱、传播性强的病毒才是最成功的病毒),提到一个概念,即“传播性广、致死性弱”的病毒才算是【成功】的。
这里的成功是说宿主与病毒共生,其实在之前的专栏《从2020年的第1场“战役”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提及到的一样,新冠病毒很可怕,但随着病毒的变异,有可能它会形成像流感一样的“常见病”——当然,与流感一样,致死率依旧存在只是已经很低。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共生”的概念并不只是限于微生物范畴,我们每个人想要在这个略显混乱的时代活下去,一定要提升我们的“共生性”,降低自己的“致死性”——说的俗一点,“阳春白雪”很多,但“下里巴人”更实用,有些科普读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字里行间“都是人话”。

聊了这么多,还是我一直重申的内容——我们阅读,并不是仅仅吸纳文字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体简史》为例,这本书肯定是好书,但涉及的知识可能99%在日常生活里用不到,不过,我们可以在翻阅时多提醒自己想想“what if”——时间长了,我相信你会有别样体会。

最后,我建议有兴趣收藏《人体简史》的小伙伴也可以看看《生命进化的跃升》这本书,听听相似的概念由另一位大咖娓娓道来,是否又有思想维度的超越?
同时,真诚建议可以先在书店预览部分章节,再决定是否置入书架,更希望您可以认真阅读,而不是翻几页就让其吃灰——说个不中听的话,如果你只是喜欢书架满满的感觉,而不是对知识的渴求,其实可以买【书壳】(认真脸)!

祝阅读愉快!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