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man3水”本字探讨
“舋水(还有粤语类字典写‘捪、抆’的)” 该词第一个字广州音读阴去声调 我之前查字查到《说文解字》讲“边”读“臱”声,郑张尚芳拟音为“mpeːn” 即系为“边”有可能平行演变成“民”音,加之粤语疑问词除“边”外还存在音类“mien”个情况。 再者现今南方方音还零星存在“p(普通话的b)”声母转读“m”声母的情况。 例如“边”嘉禾城关音“mai²⁴”,武义音“mie²⁴、min²⁴” 例如“背”就有两湖区域的“mi、mai”这些读音(广东的“mε”应该也是“背”)。 剥、擘、扳、绷、佊这些都是帮母m读的例子——《广州话歪斜义[mɛ]本字考》
可以大胆推测“p(等于普通话拼音‘b’)”转读“m”是正常的语音变化。 那么在粤语跟其它方言的接触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把“边”读成广州音阴去或阳上调值个可能。 至于“水”,应该源自“陲/垂”,阳平变调阴上是广州音的正常现象,例如“边谁”就变音为“变水”。 即系“舋水”个词源很可能是“边陲” 除此之外“末垂”这个词也是有可能变音成“舋水”的。 从古代拟音看这个词里的“末(上古拟音‘mat’)”最可能变为“mɐn3”音(t韵尾对应n韵尾)。 末垂,词义是末尾,也是符合的。 粤语里面“中古是入声而现今不读入声”的字虽然不多,但也是有一些的,例如摸索的摸,还有廿、卅、忸、邈,也许还有其它暂未发现的。 我们不能因为粤语入声保留的比较好就否定这种现象。 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