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X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杨氏之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读懂、读透课文,才能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杨氏之子》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风趣的语言,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的智慧。
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孔君平以杨梅调侃杨氏之子,引来杨氏之子机智应答的故事,塑造了杨氏之子机智聪慧、幽默礼貌的形象。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具有丰富独特的生活经验,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因此,教学中不能缺少对学情的把握。
五年级的学生思路活跃,求知欲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发展。他们在三年级、四年级时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学习了《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古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文大意。但是,对于《杨氏之子》中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可能存在理解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是一堂好课的前提。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生能正确书写“梁、诣、禽”等生字,能读准“诣、禽”等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生能借助注释及上下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和体会,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幽默的形象。
3、学生能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会有礼貌地回应他人。
其中,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的形象是本课的重点;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促进表达。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我会贯彻这一主张,采用朗读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复习导入,知识衔接
上课伊始,我会出示《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文言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感受王戎的机智。从而自然引入本课课题《杨氏之子》,这两篇课文都选自《世说新语》,都塑造了机智的孩童形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链接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接着,请同学来示范朗读,并说说课文大意。我还会通过范读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划分文言文的停顿,着重强调“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这一句要在“家”后面停顿。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
接下来我逐句展开教学。由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这一句中知道了什么信息。这一句点明了杨氏之子的籍贯、姓氏、年龄、性格,却只用了短短十个字。我会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炼,并让他们尝试仿照这个句式,介绍自己或同学,这种做法可以消除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隔阂感,让他们体会到文言文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接着,我会抓住“甚聪惠”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惠。我预设学生会找出这些句子:
1.“为设果”:我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是谁为谁设果,明确,学习文言文有时需要补充一些内容,才能让意思更清楚,理解更准确。并通过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的行为,体会杨氏之子的礼貌和待客之道。
2.“儿应声答曰”:通过“应声”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思路敏捷,回答得很快。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将此句与孔君平说的句子进行对比,通过“未闻”这个否定式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气的委婉;采用换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夫子”这个敬称,体会杨氏之子的礼貌。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体会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形象和言外之意。
(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引导他们梳理本课的重要内容,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对比、换字、文白互读等,并启发他们要像杨氏之子一样懂礼节、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尴尬。
(五)布置作业
我会设置自选任务,学生可以选择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也可以搜集其他表现人物幽默机智的小故事。
六、说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惠:
为设果
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一板书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杨氏之子”机智幽默的形象特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倾听。
(这是之前《杨氏之子》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因为我对说课的了解也不多哦。可以的话点个赞啦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