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再造统一(第四十集)学习记录
上一集《魏晋佛教》讲述的是公元前6至5世纪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中原传播弘扬的过程。佛教在公元260年传入西域并绚丽绽放,大为兴盛,又随着西汉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原。洛阳白马寺是因最早取来的佛经由两匹白马驮来并收藏在此而得名。朱士行、法显不畏艰辛,分别从西域和古印度取来梵(fan)本佛经,却由于是梵文难懂,致使僧人不能领会到佛法真谛,佛教的传播面临着如何准确翻译佛经的问题。鸠摩罗什是闻名西域的高僧,前秦苻坚及后秦姚兴均曾派遣军队延请鸠摩罗什。在历经十七年,饱尝了诸多磨难和考验后,鸠摩罗什才得以达到长安。磨难成就了鸠摩罗什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在长安流畅、准确、易懂地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佛教在中原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佛图澄弘扬佛法,投奔前秦苻坚,努力化解战争与杀戮。道安制定佛门规范戒律,保障了佛教的良性发展。沙门不敬王者,慧远创立本土佛教净土宗。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在弘扬中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融合了许多儒家文化因素,由最初的被视为神仙方术,蜕变为气象万千、光彩夺目的中国佛教。
历史在呼唤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格局的英主
“妖姬脸似花寒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曲子名叫《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称作亡国之音,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与嫔妃们的唱和之作。陈后主不理朝政,日夜沉湎声色,没用多久陈朝江山就如花期短暂的后庭花一般凋零破碎了。此前的三百多年,类似的亡国之音,一直在南北大地上吟唱,这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在北方,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期间,五胡十六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短的只存在了八年。在南方,朝代更迭也同样频繁,滚滚长江水,目睹着这些割据政权的兴亡离合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在南北朝后期,长江不仅成为割据政权的断裂带,更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愈合的伤痕。然而,统一是历史的趋势,政治、经济的要求,文化的向往,人民的渴望。当时的南朝由于政治腐朽昏庸,无心统一;北朝则受游牧民族的牵制,无力统一。山河分裂,天下犹如一盘乱棋,那么如何破解这三百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困局呢?最终破解这个困局的棋子,没有落在南朝政治中心建康,也没有落在北魏的政治中心洛阳,而是落在了一片荒凉的苦寒之地--武川镇。
北魏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后,北方六镇地位一落千仗
高欢、宇文泰成为并世枭雄,分别建立东魏、西魏
位于大青山(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市,属于阴山山脉中段)北麓的土城梁村,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北25公里,在其北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再往北便是荒凉寂寥的大漠。谁曾想到,这一段段静默的黄土梁所怀抱的曾经是北魏的军事要塞武川镇。后人感叹武川镇乃王气所聚,在这个区区弹丸之地,先后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了中国近三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当年在武川镇有一名术士,发现自己的相术似乎出现了大问题,因为他感到武川镇的大街小巷中,很多人有帝王将相之相,这怎么可能?他不由得怀疑自己的相术出了问题,便把相书都烧掉了。但是后来确实从六镇当中,走出了很多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一大批政治和军事领袖。
公元398年,由游牧民族拓跋鲜卑建立政权并统一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北魏,将国都迁到平城后(今山西大同),为了抵抗北部游牧民族柔然的攻击,拱卫平城,便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一系列军镇,其中有六个最为重要,除武川镇外还有五个,分别是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简称北方六镇。北魏抵抗柔然的军事主力,就集中在北方六镇。统帅六镇的军将多为拓跋鲜卑的贵戚贤臣,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虽然远离政治核心平城,但仕途却不受影响,常被特别提拔。因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
然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后,北方六镇的地位一落千丈,镇守边疆的勇士们逐渐被遗忘,成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弃儿。空间的距离扩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流连于繁华富庶的中原,谁会想到那荒凉苦寒的边塞。六镇的军将们不但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镇兵、镇民们甚至还被归入了贱民的行列。
由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关系,再加上积聚已久的怨气,使北方六镇这片原本重要的卫戍之地逐渐演变为北魏最不安定的地区。公元524年三月,因沃野镇辖下的一个高阙戍戍主对下属苛刻,镇民破六韩拔凌聚众起义,杀死戍主,很快占领了沃野镇,揭开了六镇起义的序幕。很快,战火席卷了北方六镇,六镇军人集团乘势起兵,经过一系列的军阀混战之后,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和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运。这两位并世枭雄,最终将北魏分割为东魏和西魏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权。
东西魏的建立加上南朝的割据,加剧了中国分裂局面
一代英主杨坚出身豪门,在战争中成长并显露才华
北魏的分裂,加上塞外新兴的突厥,削弱了北方的力量;而南方是不作为的南朝,使中国陷入了更为混乱的政治割据中,国家统一的前途更加渺茫。历史在黑暗中继续蜗行摸索,它在呼唤一个强势人物,一个真正能够一统天下的君主的出现。
公元541年七月的一个深夜,一声响亮的啼哭在西魏冯翊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中响起,同州刺史扬忠的夫人吕氏在这里诞下了一个健壮的婴儿,他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就在这天晚上,一个名叫智仙的尼姑,特地从山西渡过黄河星夜兼程来到同明(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求见杨坚的父亲杨忠,她告诉杨忠此儿大有来历,不可养于俗人之家。扬忠相信了这位素昧平生的尼姑,决定把自家的一处宅院辟为尼寺,将儿子交给智仙抚育。
杨坚的家族从五代祖开始,就在武川镇为将,到了杨坚父亲杨忠这一辈,家族开始兴盛起来了,因为杨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身材魁梧,武艺绝伦,见识深远。后来杨忠随着宇文泰到了关西(函谷关以西地区),在对东魏的战争中,战功卓著,成为了宇文泰手下一位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被封为隋国公。后来杨坚建立的王朝之所以叫做隋朝,就是由此而来。杨坚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里。由于杨忠常年跟随宇文泰征战在外,杨坚的青少年时期,大多是与智仙一起度过的,智仙还给杨坚起了一个非常佛教化的小名叫那罗延,意为金刚力士。历史已经无从探究智仙的具体来历,但她却对杨坚的一生影响巨大,将杨坚真正历练成一位勇猛精进,刚毅沉着的金刚力士。一代枭雄宇文泰曾夸赞杨坚“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在杨坚成长的岁月里,西魏和东魏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过,大规模的战役就有五次,在一系列的拉锯战中,战争的天平逐渐倒向了西魏。
事实上,在与东魏高欢集团对峙之初,局促关中一隅的西魏宇文泰集团不仅没有优势,甚至在武力上,根本不具备与高欢相抗衡的能力。因为经过六镇起义洗礼的鲜卑武装有二十多万都归入了高欢的麾下,而宇文泰所统领的军队不过区区万人。由于宇文泰武川军人集团的实力较弱,特别是其中的鲜卑军士数量很少,要稳定关中地区并与高欢集团相抗衡,就必须依靠关中本地的汉人豪强。为了将此前互不统属的军队与乡兵进行整编,从公元543年开始,宇文泰着手军制改革,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一些汉人豪族相继率领乡兵归附宇文泰。到了公元550年,宇文泰终于完成了府兵制的建设,将此前一盘散沙的地方武装,打造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
府兵制是当时宇文泰用来安定关中和加强自己军事力量、强固自己军事政治核心的措施。宇文泰带领着他身边的核心军将集团来到关中之后,针对着诸多的汉人豪强集团,就将这些豪强纳入到各级将领中,做为自己的核心集团来统领军队,府兵制就是如此编制出来的一套军事系统。在府兵制的顶端,是八位柱国大将军,除了宇文泰本人及西魏宗室元欣之外,还有六位,即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在八位柱国之下,还设有十二大将军,他们都是府兵制下最重要的领兵大将。杨坚的父亲杨忠,就身居十二大将军之列。正是借助府兵制,西魏军队的战斗力逐渐增强,不仅可以与东魏抗衡,而且在双方战略态势上日益占据优势。
成年后的杨坚跟随父亲加入到征战的行列中。此时高欢和宇文泰早已不在人世,他们的儿子高洋和宇文觉也已经先后废掉了东魏和西魏的拓跋皇帝,建立了北齐、北周两个国家,但相互之间的战争依然在继续。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杨坚很快在战争中崭露头角,先后被北周皇帝授予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展现出了超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王者之气。杨坚出众的才华,得到势力更大的独孤家族的赏识,这促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联姻,父亲杨忠为杨坚迎娶了独孤家族的第七个女儿。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出身鲜卑望族,是西魏的开国元勋,位居府兵制顶端八大柱国之一。
杨坚在对东魏(北齐)的战争中战功卓著
得益于政治联姻,杨坚晋升为北周大司马
独孤信家族的祖先是鲜卑的部落大人,家族地位一直很高,独孤信也出生在武川镇,尔后跟着宇文泰到了关西。他的长女嫁给了北周皇帝,后来成为北周明帝的皇后;他的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同样是八柱国李虎的儿叫李柄,李柄就是后来建立了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渊的父亲;他的第七个女儿就嫁给了杨坚,后来成为隋朝的文献皇后。这样独孤家族一门出了三个皇后。由此可知,独孤信的两个女婿分别是李柄和杨坚,因此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李世民是杨广是的表侄。因此隋唐一家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不光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相连,而且其皇帝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无论是在北周,还是之前的西魏,鲜卑贵族与汉族的联姻非常普遍,这得益于宇文泰的治国之策。当初割据关陇一隅的宇文泰,兵力和财力不及东魏的高欢,文化上不及江南的南梁萧氏。因此,必须寻找一个全新的政策,就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将不同民族进行融合,这是宇文泰在府兵制之外又一项重要改革。宇文泰用儒家经典周礼来改造中央官制,使汉族豪强与士人归心。同时,给一些汉族军将赐予鲜卑姓氏,以达到杂糅胡汉的目的,如杨坚就被赐予普六茹氏。通过政治联姻加上能征善战,杨坚迅速进入关陇集团的核心。
关陇集团(关是关中,陇是陇右也就是陇西,古代以西为右。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大约是现今的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是当时的地区性豪强集团,在宇文泰率军来到关中并稳定了军事形势后,关陇集团成为宇文泰利用和依靠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中的领导是府兵制集团中的各级将领,因此整个关陇集团也就成为宇文泰的统治核心集团,关陇集团的意志就代表着北周王朝的统治意志。
关陇集团的出现是北朝民族融合重要的最后一环。在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历程中,民族政策的好坏与民族融合程度的高低,始终考验着政治家的智慧,是王朝兴衰的重要杠杆。与宇文泰实行民族融合的政策不同的是,东魏的高欢政权却有着非常强烈的鲜卑化倾向,强大的鲜卑军队是高欢集团赖以生存的根基,包括东魏随后的北齐都是通过许多措施来确保鲜卑族的利益。高欢经常使用鲜卑话来号令三军,鲜卑官员也普遍轻视中原士族,在朝堂议事时,甚至以狗汉呼之。在东魏民间,鲜卑人欺凌汉人是普通社会现象。这样不仅激化了民族矛盾,也使北齐朝政走向腐化。
公元577年初,北周和北齐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北周,很快北周灭掉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实现了从天下三分到南北隔江对峙的局面,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年,杨坚三十六岁,因为战功卓著,并得益于之前的政治联姻,被晋升为上柱国。此前,他十三岁的大女儿杨丽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爱妃叫阴丽华,陈后主陈淑宝的爱妃叫张丽华)被北周武帝选为太子妃,北周统一北方后的第二年,武帝病世,宣帝即位,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也随之晋升为大司马,距离最高权力宝座越来越近。
过高的政治地位让杨坚受到北周宣帝的猜忌
杨坚在时机不成熟时选择隐忍,远离政治漩涡中心
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中,不难感受到杨坚深沉严毅的王者气质,然而正是过高的荣耀和霸气外露,也将杨坚推向了危险的境地。随着杨坚政治地位和政治威望的提高,周宣帝(北周武帝的儿子)对他越来越猜忌,因此他的处境变得危险。周宣帝已经对扬丽华也就是杨坚的女儿说过,早晚有一天我会族灭你们杨家。有一次,周宣帝召杨坚入宫,在入宫之前他就事先告诉身边的左右侍从,一旦发现杨坚神情有变,就立即杀了他,但杨坚入宫后,表现得非常泰然自若,面对宣帝的百般责辱,他装聋作哑,最终逃过一劫。
为了化解周宣帝对自己的猜疑与忌惮,杨坚请求外调扬州(今安徽寿县)总管,暂时远离政治中心。此前杨坚已先后担任过隋州刺史、定州总管和亳州总管,深知北周存在着流民问题、官制腐败问题、州郡县多重管理的混乱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毁掉这个国家,正是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杨坚对最高权力充满了渴望,他想改变这一切,但目前他只能隐忍等待。
杨坚平定叛乱,取代北周静帝建立隋朝
隋文帝剿灭突厥,剑指南方
公元580年五月,已在上一年退位的周宣帝暴病身亡,撇下了年仅八岁的静帝,北周的王气黯然而收。作为静帝的外祖父,已晋爵为隋王的杨坚距最高权力宝座只剩一步之遥了,此时的杨坚,已不再收剑他的王者霸气。为了防止北周宗室势力发动兵变,他先后将五位亲王召回长安处死,这使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势力派深感不安。公元580年六月,宇文泰的外甥,坐镇山东的大将尉迟迥在相州(现今的河南安阳市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誓师,声讨杨坚;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洲总管王谦很快起兵响应,一时之间,三方并乱,半天之下汹汹鼎沸。杨坚无法容忍统一的北方再次分裂,他立即派遣汉族名将韦孝宽,首先全力进攻最具威胁的尉迟迥,很快攻破邺城(大致是现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尉迟迥自杀身亡。八月底,杨坚大军压境,郑州总管司马消难逃到陈朝,到了十月底,益州总管王谦被杀,传首京师。这样仅用了四个月,三总管之乱就彻底平定。
在平定尉迟迥等三个总管叛乱后的两个月,杨坚下令把宇文泰更改为鲜卑姓氏的一些汉族将领的姓氏还原为汉姓,如杨坚原来叫普六茹氏,现在还原为杨坚。这表明了杨坚要向大家宣布,自己是汉族正统的代表,同时也表明了他要跟原来的鲜卑传统划清界限,为一下步的行动进行铺垫。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废掉了北周最后一个鲜卑皇帝静帝(杨坚女儿的儿子),从外孙手中取得了皇位,建立了由汉人执政的大隋王朝,杨坚成为隋文帝。杨坚之所以极力标明自己汉文化的正统性,是因为只做一个拥有半壁江山的北方皇帝不是他的志向,自隋朝建立伊始,他已经剑指南朝。然而,隋朝虽然取代了北周,但政治格局与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并无两样。此时中国南方由陈朝割据,北方则受到突厥的牵制。要统一天下,杨坚必须首先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考验着杨坚和新兴王朝的勇气和智慧。
突厥是北朝末年崛起于塞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有数十万精锐骑兵,北方草原的众多部族都归附旗下,北齐、北周对峙时,双方都想拉拢突厥,每年送给突厥大量丝绸等物资,试图以此换取其帮助,突厥自然乐得坐山观虎斗。突厥的佗钵可汉曾得意地说:“我南边的两个儿子这么孝顺,我还愁物资缺乏吗”他说的这两个儿子就指的是北周和北齐,可见他的骄横之态。不过随着北周平定北齐,统一了北方之后,突厥就没法再通过操纵中原内战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了,特别是杨坚建立了隋朝以后,对突厥采取了更强硬的政策,史书记载就是待之甚薄,因此突厥对隋朝十分怨恨,不断地派兵南下侵扰。不过强大的突厥也有着无法克服的弱点,那就是内部矛盾重重,与沙钵略可汗同时并立的,还有达头、突利、阿波等几位可汗。对此,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十二月,曾经出使突厥,熟知其内幕的长孙晟给杨坚上书,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和弱”的政策,分化瓦解突厥各部。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收到奇效。
公元583年夏,隋文帝任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兵八道出击突厥,大败沙钵略可汗。突厥的战败使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由于东、西突厥的相互对峙,竞相向隋朝示好,北朝末期的战略态势已经完全颠倒了过来。
公元584年,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终于臣服于隋朝,据说当曾经不可一世的沙钵略可汉在长孙晟的威通利诱下,跪受杨坚的诏书之后,感到羞愧难当,与大臣们抱头痛哭了许久,不仅是颜面尽失,更让他们伤感的或许是突厥强盛时代的逝去。
杨坚谋划稳妥平定南陈策略并精心准备
陈后主歌舞升平昏聩亡国,杨坚再造统一
在解决了北方的后顾之忧后,杨坚终于可以将他的目光投向隔江而治的陈朝。据隋书记载,自隋朝建立之后,杨坚多次与文武群臣讨论平陈之策。对此,他表现的尤为审慎。二百年前,前秦苻坚挥师百万大军南征,结果一战即溃,致使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多民族政权的战乱之中,杨坚不想重蹈覆辙,他采纳了当朝宰相高颎(jiong)较多稳妥的建议。高颎建议:在江南的收获季节,于江北集结一部分隋军,摆出一副要进攻的态势,虚张声势,诱使陈朝屯兵防御,这样可以耽误江南的农时,等陈军开始集结之后,隋年却立即卸甲收兵。这个建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破坏江南经济,二是麻痹陈朝,为以后增加进攻的突然性。但这个建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无法有效分解陈朝的主力军队。开皇六年也就是公元586年,虢(guo)州刺史雀仲方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战略计划:在武昌以西的长江上游大造战船,多张形势,吸引陈朝的注意力,将武昌以东的长江下游作为隋军的主攻方向,密谋渡江之计;如果陈朝以精兵增援上游,则武昌以东的隋军即可乘虚横渡长江直取建康;如果下游的陈军按兵不动,则上游的隋军可顺江直下,配合下游隋军攻取建康。杨坚对此策大为赞赏,完全予以采纳。
公元587年,杨坚对长江北岸的隋军进行了精致的部署,并命令大将杨素在白帝(现今重庆奉节)建造战船,又令人将伐树造船的余材,投入长江顺流而下,给陈朝施加心理压力,诱使陈朝调兵西上,从而转移对下游军队备战的注意力。公元588年三月,隋文帝正式下诏伐陈,为了瓦解江南民心,他令人把伐陈檄文书抄写了三十万份,悄悄在江南各地散发。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之时,陈朝却依然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陈后主自以为江南为王气所在,根本无需担心,大臣也说,长江天堑(qian)自古隔绝南北,隋军难道还能飞过来吗?然而,北方的隋朝却并不这么认为,隋文帝与大臣们早已成竹在胸。北方国力的增强,已经打破了南北间的均势,北方各族人民以汉化为主流的大融合,又逐渐消除了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色彩,人民向往统一、呼唤统一、支持统一,这都使隋文帝对统一充满着信心。
公元588年十一月初十,隋文帝杨坚亲赴距离潼关三十里的定城隆重誓师,五十万南征大军在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的统帅下,如同洪流一般,兵分八路,从潼关大门奔涌而出。由此,自前秦苻坚兴兵南征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而这一次淝水之战的风声鹤唳历史没有重演,战争进展之顺利甚至超出了隋文帝的想象。韩擒虎、贺若弼是平陈之役的两个主要战将。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自广陵(现今扬州)渡江,很快攻占京口(江苏镇江)。韩擒虎则从采石(安徽省马鞍山)夜渡长江。他们分南北两路,对建康形成合围之势,贺若弼大军苦战两日,击溃了陈军的主力,而韩擒虎则率奇兵在正月二十一日,率先攻入建康城。
当韩擒虎率领大年攻入皇宫之后,却四处找不着陈后主,这时候一个内侍偷偷指了一下景阳殿后面的一口枯井,隋军会意,然后垂下一根绳索将陈后主拖出,同时拖出的还有他的两位嫔妃张丽华和孔贵嫔。在这种危险的境况下,陈后主还不忘带上两位嫔妃,可见他真的不适合当皇帝。杨坚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杀掉陈后主,而是下令将他带回长安,给他封了一个侯爵,在生活上也比较照顾,当然隋文帝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抚江南的百姓和民众。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千年之后,杜牧的诗句仍然使人回味不已,他形象地写出了陈朝灭亡的原因,也道出了陈朝末代皇帝的无尽悲哀。
攻取建康之后,其他各条战线上也势如破竹,到了二月初,岭南的冼夫人率众归附隋朝,至此,陈国皆平,杨坚终于完成了再造统一的历史使命。
这是数百年来多少人所梦想的目标,无论是前秦的苻坚,北魏的孝文帝,还是鲜卑英雄宇文泰,一代英主周武帝宇文邕,他们都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夙愿,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人民对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充满了强烈的渴望。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统一,它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也开启了随后而至的大唐王朝两百多年的承平之运。但版图的统一仅仅是再造统一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等待隋文帝杨坚和大隋王朝去完成的将是更为重要的使命,他要为这片辽阔的版图注入新的体制,从根本上消除国家分裂的因素,这无疑考验着这位杰出政治家和整个民族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