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双河

2023-07-10 18:32 作者:万寿山的镇元童子  | 我要投稿

我小的时候,村子东面有条大河。因为从直线距离上,去我们自己的县城,跟去隔壁县城的距离上要远很多,过了河就是隔壁县城。所以,我们一直有大事都是去隔壁为主,甚至于,我们说话的口音,跟县城里的都不一样,反而跟隔壁县的差不多。 然后,也有那么一座桥。当然后来通国道时另外选址盖了一座混凝土桥还特别宽那种。 没有盖混凝土桥的时候,有人自费在河上用木头做桩,一点点的搭起了一座简易桥,用草帘子和柳树枝铺盖,上面再铺一层土,反复重复,桥面就搭好了,桥两边有细细的铁链做防护,桥两端有简易房住人休息,看守和收费,只能过人跟自行车,小推车,空牲口车,不能过满载的牲口车,大一点的车还要押送。并且还要看季节,看水量,下雾下雨天,大风天,发洪水前后不让走,早晚看不清路和桥跟晚上不让走,桥桩松动没修好的时候不让走,平时安全的时候让走。 那时候,桥头很多行人的口头语是,没事的没事的,先让我过去吧,我有急事,没问题的我小心点过去先让我过去吧!我是谁谁谁家的,都是实在亲戚,让我过吧!那谁不就过去了嘛,我也会小心的。 价格不记得了,但筑桥人的亲戚朋友或者看桥人同村的人自己过桥的确可以跟收钱的说一声就不收钱,有车的过桥要加钱,大车的确不让上桥。上下游几十里的确没其他的桥,因为这座桥对面是县城,有人过桥办事,比如买卖东西,比如住院看病。其他地方的确没有搭桥的必要,到今天也是只有一座桥。 这座老桥,很久以前的了,也持续了很多年,发大水的时候被冲毁过几次重修过几次。大概说法就是,首先家里得有人,身强力壮,满脸横肉不好惹那种,人数要多,不然收不上过桥费,得有背景,不然开不下去。好几家合伙,两岸合伙。要有人脉有关系,要走得通黑白两道,的确益民便民,也的确擦边黑白。 老家西边也有另外一条大河,小时候这边也没桥,但有摆渡船,手动撑蒿划桨的那种,当然现在也是国道桥。坐过几次摆渡船走亲戚,晕船吐过一次。我姑父有次给岳父母拜年还因为船翻了,人跟东西都掉河里了。摆渡那家先把姑父救起送过来,过了两天又把掉进河底的自行车送了过来。我那时候小,得了消息跑去奶奶家看他看新鲜,他裹着被子,面无表情,一句话不说。 关于河里淹死人的问题,一直有,没桥的时候有,有桥的时候也有。下河洗澡,玩水,都不怎么安全,但,只要我不死,你就警告不了我不是吗? 小学的时候,学校还要检查学生有没有去河里偷偷玩水,很简单,烈日下下河玩水,有个消除不掉的漏洞:老师用指甲在胳膊上一刮,能刮出白道道的就是去玩水的。 检查出来了老师先打,然后家长打。现在不让老师打学生了,但我记得那时候夏天秋天,学校天天集合检查,教导主任反复说那几年死掉的孩子有多少个,捞了几天,捞上来后父母怎么打死掉的孩子。 东边的河水很干净,后来采砂场到处都是,河道被挖的支离破碎,河水深浅不一,诡谲多变,死的人就更多了。枯水季甚至能直接走过去,洪水季河里流的是浑浊的泥汤,速度飞快,又挟裹着树枝垃圾死掉的小动物,轰隆隆作响。 西边的河一直很臭很刺鼻,上游有玻璃厂和造纸厂印染厂和各种作坊,河水什么颜色要看上游排了什么。如果放假了也能清几天。所以,它反而没什么人溺亡。 我上高中的时候,还有人特意跑来问我,听说你们村都是喝河水长大的?真的吗? 我知道他想说什么,我也知道这种人很讨厌。他的意思就是我们一直喝化工厂排下来的污水活着。可事实上,谁家不是喝地下水?何况我们又不住河边!何况我们有两条河!都远着呢! 后来呀,就没有后来了。审核不让写。

双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