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古调崇明派琵琶大师沈肇州
□陆炳生 作者
沈肇州像

初版《瀛洲古调》书影

沈肇州用过的琵琶


沈肇州(1858.2.25~1929.3.18)名其昌,字肇州,号绍周,别号聆音撒人,为清庠生。海门陈三和桥(今海门滨江街道)人。他是位瀛洲派琵琶大师、近代音乐教育家。
他“少耽乐律”,1869年拜崇明琴师黄秀亭等人学习琵琶、二胡;1879年考中秀才当塾师,教学之余专攻琵琶,独树一帜;1916年起在通州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国乐教师。培养了刘天华、徐立孙、程午嘉等位杰出的国乐大师;1918年受孙中山先生之邀,他弹奏的“十面埋伏”被堪称“绝艺”。晚年有著作《瀛洲古调》《音乐初津》。另有,琵琶曲《偶钞》等手抄本流传于世。1929年逝世,享年72岁。
沈肇州是明代江南巨富沈万山的后裔。清康熙初年,其先祖由昆山迁居崇明,乾隆年间又由崇明移居到海门青龙港东的长圈镇(已塌江中)。因长圈镇因江堤溃塌,良田被毁,其曾祖沈永传及其祖父沈成绪就在茅家镇(现海门镇)东南的“日盛沙”陈三和桥西购田买地开光建宅,名为“沈源泰宅”。宅有房屋百余间,地置千余亩,宅前舟楫往来,商铺林立,自备船队,经商有号,办有学堂,盛名远扬。现在虽已改造成为海门市区的恒丰花园,但周围百姓仍冠以旧称。名宅出名人,沈肇州尤为杰出。
独树一帜 刊行乐谱
沈肇州父沈国柱掌管经商船队经营致富的同时望子成龙。希望长子沈肇州长大走科举仕途之路,从小就让其读《三字经》、《百家姓》,学幼仪、音乐、诗画和习文;让其熟读四书五经,他耳闻则诵,过目不忘,诗词歌赋,无一不能,并有诗集二卷,可惜现已失传。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他二十二岁中秀才后,先到海门麒麟镇附近的沈庄,后去久隆镇的花家仓等地当门馆先生(塾师),从事教育工作。
然而沈肇州更多的天赋表现在音乐上,他“少耽乐律”,业余时间专攻琵琶。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他十二岁那年,其父先后从崇明请来黄秀亭等分别擅长琵琶、二胡的二位老师,辅导他学习民族乐器。他日夜练弹,勤学苦练,潜心磨炼,“千日琵琶一日弦”。终久演技逐步形成,从演奏老板、快板,到苏合、扬合,甚至熟练奏出更高难度的曲调,继承了王东阳、卢明章、蒋泰的瀛洲派琵琶技艺。
随后的几十年间,他悟出琵琶弹法有捻法和轮法两种,坚持“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宜相间为用,则疏密得宜。”在乐曲的处理上,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他以琴为友,遍访名师,练就一手弹琵琶的绝技,达到手力坚强而清脆,音响明快而凝重,虽绚丽而不庄重,悲壮而不滞涩的地步,特别是他演奏的“十面埋伏”琵琶曲调很有名气。其技艺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在曲调和曲谱上集先辈之大成。随着琵琶演奏艺术的日渐成熟,沈肇州声誉渐大。
1916年1月,到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今南通师范)学校教国乐。打破了旧教育死读书、读死书的沉寂陋习,宿舍里、校园内弦音四起,乐趣洋溢,情趣浓厚,学校气氛十分活跃。同年9月,沈肇州以“曲有所本,法有所取,流传于以不堕也与”之愿,辑录了《瀛洲古调》。将黄秀亭所传的手抄谱,首版石印出版,内有“飞花点翠”“十面埋伏”等曲。收入乐曲四十五首,由慢板二十二首、快板十七首、文板五首、武板一首组成。它们都是“瀛洲派”琵琶曲调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之作。时任负责江苏教育的沈恩孚亲笔题写书名《新纪元五年八月·瀛洲古调》。由江苏省教育会出版发行。首次结束了琵琶靠单纯的口传心授和只靠手抄传教的历史,改变了原来传抄中节拍谬误、音节不准的历史格局,转变了原来很难地正确表达传谱者真实意图及其演奏风格与特点的状况。
1917年5月前,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组为东南大学)校长江谦之聘,出任该校国乐教员,与王燕卿同在新落成的梅庵里教授国乐。后来兼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员。江谦深知他的艺术才华为其题词:“绍周先生 雅鉴:吾生不闻古之乐,此老能以天为徒。弟:江谦”。同年5月,他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选录了民间小调流行乐曲改编为琵琶小曲,并自刻《音乐初津》一书,由翰墨林书局出版,编录了老板、快扳、淮黄、三六扳、苏合、扬合”等六首供初学的曲目。作为入门练习曲。为学校教育和业余琵琶爱好者提高丰富的音乐教材,也为瀛洲派琵琶的教育和传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技献艺 高超绝伦
1917年,南通的徐立孙因病辍学半载后,回南京高等师范继续学业,拜沈肇州学琵琶和三弦。徐立孙回顾此时说:“初授《音乐初津》,凡二月而技大进。先生乃出所藏《瀛洲古调》,尽心指导。予志益专。每抱器玩索,辄觉神与之合。当斯时也,万虑俱寂,身心极愉,殆先生所谓指与心应也。”从此,沈肇州成了以徐立孙为首的“梅庵琴人”的鼻祖。当年在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奉贤籍学生程午嘉利用业余时间向沈肇州学习琵琶,后来成为琵琶演奏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
1918年夏,江阴的刘天华从常州师范学校专程赶到南京拜沈肇州为师,用一个暑假学完了《瀛洲古调》的全部内容。这位乐壇的一代宗师后来到北京任教,把瀛洲派琵琶传到北方。其后又将十二首乐曲,用工尺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编印,瀛洲古调在创新中发展,使其更具特色。
同年秋天,喜爱民间乐器的孙中山先生夫妇到达上海,特邀沈肇州到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寓所晤谈并演奏。一曲弹罢,再请一弹。他续弹“十面埋伏”。中山先生只感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兴奋地说:“欧美有钢琴、小提琴、吉他。吾认为中乐为本,西乐为用,琵琶是中华民族的乐器,也称国乐,是祖国瑰宝”,并连声称赞:“我从未听到像你这样清脆、高雅出神的琵琶,堪称绝艺。”且连声谢道。夫人宋庆龄亲沏敬茶,热情招待。从此,琵琶大师的美名不胫而走。
1920年,上海英商百代公司邀请沈肇州,前去灌制了《汉宫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三张留声机唱片。这中国音乐史上录制最早琵琶曲。开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记录。有人认为他为英商百代公司录制的每张唱片可得酬金数百元,可供十年温饱。但旧社会无商不奸,外商更是欺负国人,三张唱片只给了五十元。有人为他鸣不平,而他却坦荡地说:“算了,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报酬不必斤斤计较。争利于市,不是我也。”
他演艺高超,别有绝技。演奏的《十面埋伏》仿佛看到古战场上,“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景象,听起来犹如真到战场一样,从士兵对阵打杀,刀枪声、马蹄声、战鼓声、冲杀声都能弹出来”。确实“音响不凡”。王燕卿一次曾和王露说起沈肇州弹“十面埋伏”的怪事。弹时将门闭合,拒绝众入,曲中有杀敌呐喊一段,其声真喊叫声,非丝音所能传者。因其不许众入,故皆疑其口内吹哨以助人声,王露觉得“此说殊近乎理”。

视频第一个视频就是崇明派十面埋伏。
纯正之音 艺传四海
1922年初春,沈肇州因年老体弱,往来不便,辞去东南大学教职而告老还乡。居于“沈源泰宅”东南角的“旱船头屋”。里居时,驱笨车,过戚友家,恒载琵琶以行。所致辗转招至,咸以一聆古调为乐。常为沈梯階等族人传授琵琶技艺,四邻乡亲也常来此屋聆听他的琵琶神曲。由于他的高超绝伦的技艺,经常被著名学者徐昂等人邀请到南通的一些学校去演奏琵琶。徐昂曾描述:“初弹《十面埋伏》曲,繁音既发,攒累错糅,铁骑铜笳,与夫兵刃腾薄之声,纷然并作。既矫厉而喷勃,复联绵而絪纡。奄灭乍扬,飘忽迅逝。悲壮激越,尽媲(女字旁改提手旁)擽之能。及其奏新声、播逸调,则妙籁徐引,婉节曲赴,闲舒幽适,又如清飔之起、好鸟之啭也。”
1928年春,沈肇州七十大寿,弟子徐立孙带着琴去海门拜望,看到老师“精神尚健”十分高兴。老师看到得意门生也非常开心,师徒俩一起弹奏了《瀛洲古调》。沈肇州赞许学生功夫没有松懈。他还觉得徐立孙的琵琶态劣,辗转代买一个旧器。铭感之外,让徐立孙难忘的是老师的气质舒缓泰然。
晚年他居家常闭目静坐,行止皆舒缓,神志泰然,后染痼疾 。1929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初八)疾风骤雨,沈肇州仿佛有天籁之感,预感寿终,当日下午三时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余二。临终时,骤变的风雨巨声犹如他身前弹奏琵琶的节奏为他送行。入殓时有一副挽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古朴绮丽琵琶声,瀛洲技艺传四海;纯正之音,刚直之志,两袖清风澹然态,大师德尚颂五湖。”高度概括了他的真实人生,其葬于故里。
沈肇州去世七个月后的1929年10月,其子弟徐卓(立孙)为传承古琴王燕卿、琵琶沈肇州二位先师的技艺,与友人邵大苏在南通创建了“梅庵琴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月,徐卓重编《瀛洲古调》。将沈肇州口授诸法辑为《通论》为上卷,以《音乐初津》为中卷,以初版《瀛洲古调》为下卷,仍沿用原来《瀛洲古调》的书名出版发行。著名书法家黄祖谦题写书名。同年,经王佰沆建议将《瀛洲古调》书名与《梅庵琴谱》相对应改为《梅庵琵琶谱》。原东南大学校长、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为其题词:“闻声知道”。
沈肇州是闻名中外的“瀛洲派”琵琶艺术的代表人物,他蜚声中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刘天华、徐立孙、程午嘉等多位杰出的有名望的国乐大师。其主要著作有《瀛洲古调》《音乐初津》。另有,琵琶曲《偶钞》等手抄本流传于世。
沈肇州的名字已进入《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音乐舞蹈》《中华文化大辞海·文化人物》《琵琶手册》等许多全国权威性刊物。《青年百科知识文库》把他立为“世界著名音乐家”。他的技艺先后传播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和欧美等世界的许多国家。
沈肇州和张謇是同时代的海门名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和曲艺成就,将其列入《海门县志》 “名人传”专篇。在海门“江海风情园”的“名人馆”中为他塑立了铜像供人赡仰。沈肇州诞辰140年之际海门举办了纪念活动,时任的江苏省委副书记、省文联主席顾浩、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冯光钰、中国琵琶研究会会长林石城、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刘德海等分别题词。今年10月,海门市委、市政府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小金钟奖”沈肇州杯首届琵琶大赛刚刚落幕。正在兴建的公园将命名为“肇州公园”。

(感谢沈养时、沈彭年、沈慰祖提供部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