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悬案之北南假太子案(一)

2023-09-09 16:19 作者:01栗子10  | 我要投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明朝的失踪人口的名单中,有两个人是最著名的,一个呢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朱允炆,另外一个就是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朱允文自从失踪以后就下落不明,从那以后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他只活在了人们的猜测和回忆中,而朱慈烺则大大的不同,在他失踪以后的几个月内,他就重新出现了,而且出现了两次,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公元1644年的八月份,在北京,而第二次出现则是到了1645年的三月份到了南京,他的两次出现在朝野上下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南北假太子案,其中的南太子案,更被称为南都三大案之一,而且在中国南方出现的那位太子,竟是在北方出现的那位太子,被清官方认定为假太子而被处死以后才出现的,所以这两次出现的太子肯定不会是一个人,所以肯定不会是两个真太子,而只能是一真一假,或者说两个都是假的,那么这南北二太子,都是假的吗,如果是一真一假的话,那哪个是真,哪个又是假呢,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完美的解答,南北太子案也已经成为了一桩悬案,

今天呢我们就试着来聊聊这个话题,不过呢我们今天聊这两起案件,并不仅仅是想探究一下太子真伪,而是想通过这次案件爆发时,背后掀起的波诡云谲,来探讨一下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北太子案是在北京的很多明清交际的风云人物,卷入了其中,比如说有我以前讲过的冯权,崇祯皇帝的岳丈周泰,崇祯皇帝的次女长平公主,以及洪承畴被俘,太子的真伪,成了清廷汉臣们忠贞与否的试金石,有此有人上高楼,有人走地府,长平公主他之所以想要出家,也与这起太子案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南太子案的影响更加深远,它使得清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度过了长江天险,使得南明的弘光政权在建立一年以后即告覆灭,清人成了这起案件的最大受惠者,难怪后来有些人认为,南太子其实是清人派来的间谍,他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破坏,弘光朝内部的团结,那么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呢,我们就来聊聊,这两起扑朔迷离的假太子案,或者叫真假太子案。

公元1644年的八月,这时候呢,距离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在这某一天的夜里,有一名少年叩开了京城嘉定侯周奎的府门,这位少年自称他是太子朱慈烺,他此次前来是来探望这时候正在府中养伤的,他的妹妹长平公主,其实长平公主更应该被称为坤宁公主,坤宁公主是她的爸爸崇祯和她的母亲周皇后,给她定的封号,而长平公主则是清朝人,在她去世以后,给她追谥的谥号,所以站在她的角度,她一定希望后,的人称她为坤宁公主,而不是某些文学作品中说的长平公主,

在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天,他被她的父亲,崇祯皇帝一剑砍去了左臂,此时她正在他的外公周奎家中养伤,周奎就是崇祯的皇后,周皇后的父亲,崇祯朝的国丈,周奎虽然觉得有些惊恐,但还是以君臣之礼,接待了他这位外孙,并且让坤宁公主出来与她的哥哥相见,兄妹二人一见面,想起了他们惨死的父母,失踪的兄弟,禁不住是相拥而泣,然后这名少年简单的说了一下,他这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李自成大军入城以后,他就逃出了皇宫,在东华门一带躲藏了起来,后来李自成败退,清军入城,他为了生计,也为了隐藏身份,就到了城门附近的一个豆腐坊中去打工,没过多久,豆腐坊的老板就发现这名少年不同凡响,他绝对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因为他虽然看起来已经有十几岁,但对于社会上的事情,似乎是一点儿也不懂,而且什么也不会,举手投足间也绝不像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豆腐坊老板怀疑此人可能,是是某位落难的王孙,善良的老板并没有去举报他,而是将他送到了郊外的尼姑庵中躲藏了起来,尼姑庵的老尼虽然觉得这个少年身份特殊,但是仍然让他住了下来,

这名老尼有一个人姓常,以前呢曾在宫中做内侍,清兵入城以后,皇宫中的太监们已经是树倒胡孙散,这位常内侍也就回到了家中,正好有一天他去尼姑庵中去探望他的姐姐,无意中看到了这名少年,他认出了这名少年,就是太子朱慈烺,后来朱慈烺也向常内侍表明了身份,就这样在尼姑庵中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后来朱慈烺得知自己的妹妹坤宁公主在周奎府中养伤,他非常思念自己的同胞妹妹,也非常希望重新和家人在一起,于是他就让常内侍陪着他,周奎的嘉宁侯府,据鲍春生所著的贾申曹氏小记中,历元遗迹一文记载,这是太子朱慈烺,第一次去周奎的府中,过了几天以后,太子又来了,坤宁公主这次提醒他到,说,以后你就不要来了,因为你每次来周家的人都要对你施以君臣之礼,周家府中人多眼杂,传出去恐怕会对你不利,太子虽然口中称是,但没过两天,他又一次来到了周奎的府中,此时周奎已经有些害怕了,他与周卓商量以后,对太子说说,你能不能以后就改名叫刘,不要称太子,这样的话别人知道了也就不会起疑了,但太子拒绝了他们的提议说,我本姓朱,乃当朝太子,怎能改姓刘,你们要是害怕就把我送走,不要留我,说着说着他就与周卓产生了争执,争执之下太子被逐出了周府,

那时正值夜里,太子被巡夜的士兵抓住,以犯夜罪将其逮捕送交刑部审理,他被抓的时候,士兵问问他,你姓甚名谁,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乃太子朱慈烺,说到这儿呢,可能有些朋友觉得奇怪,这名太子是怎么了,是不是有点儿傻呀,他为什么一再声称自己是太子朱慈烺,他真的是活够了,关于这一点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朱慈烺出生于公元1629年,当时是1644年,也就是说他那时候只有15岁,而且还是生长于深宫之中,不通世事的15岁,他身边也没有人帮助他,以前做事都是爸爸妈妈为他做主,他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也可以参考太子府中幕僚们的意见,而此时骤逢家国大变,他孤身一人在外漂泊了几个月,此时他最需要的是回到他以前熟悉的环境,见到他熟悉的家人,并从那里找到依靠,其二,就不能不说清朝人的统战政策,起到了作用,清朝人打败了李自成以后,对外声称是替崇祯皇帝报仇,而且还隆重安葬了崇祯皇帝夫妇二人,赠予他们示好,而且还救了自己的妹妹,将她妥善安置在自己的外公府中,这一切都给这名少年造成了一种印象,就是清朝人并不是他的敌人,至少没有那么深的敌意,既然自己的敌人李自成据说都没有为难自己的两位弟弟,更不要说打跑了李自成,比李自成看起来更加堂而皇之的清朝人,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他才大胆的敢称自己就是太子朱慈烺,也许他暗地里还在期许着,在表明身份以后,他能从清朝人那里,得到他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礼遇,但很快他就知道,自己完全想错,

太子被抓,而且他先前在周奎府中,与坤宁公主相拥而泣,而周奎以君臣之礼,如此这等,这样的消息,在京城百姓间是不胫而走,很快引起了轰动,百姓们纷纷要求清廷要善待太子,面对此种情况,摄政王多尔衮,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善待这名太子,将他养起来,多尔衮担心日后,那些清朝的旧臣和百姓们,有一天会拥护他,从夺天下,这万万不行,如果杀了他,那么满清人之前做的,比如说盛葬崇祯夫妇这些收买人心的手段,就都算是白做了,他们好不容易骗来的那张仁义的面具,也再也戴不下去了,而且满清人一直宣称天下是从李自成反贼,手里夺来的,他们是为清朝崇祯皇帝报了仇,他们的得国最正,而如果此时他们杀了明朝的太子,那这个得国最正的说法恐怕,也就站不住脚了,而如果这两张面皮被撕下的话,那剩下的就只能是狼牙了,这是多尔衮绝对不想让别人看到的,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这个太子是假的,只要证明这个太子是假的,那么清朝人杀了,他就算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就算是为民除害,这样他们不但不会背骂名,而且还会变成了打假勇士,于是一场造假的大剧就拉开了帷幕,

但很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多尔衮的良苦用心,有些人就是没有那么聪明,有些人就是太执拗,比如说这起案件的主审官,当时的刑部主事钱凤兰,钱凤兰以前是崇祯朝的刑部主事,后来强清以后还是在原职续任,钱主事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名少年说的是真的,他真的就是太子朱慈烺,他这样想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他是依据当初太子与坤宁公主见面时的情景,以及周家人对太子的礼遇做出的判断,前主事还给多尔衮写了一封奏折,详述了自己认为太子是真的,依据其中提到,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冒充太子实在是祸福难料,言下之意就是告诉多尔衮,现在是你们满清人当政,这时候冒充明朝的太子,是福是祸,是功是罪,真的是很难说呀,谁会冒此大险呢,

其实大家想想也是这样,在清人执政的情况下,冒充是明朝的太子,只会面临下面几种情况,第一,被清朝人认定是真的,如果最后被认定为真的,那么有可能会面临两种结果,一种是被清朝人养起来恩代,另一种就是被秘密杀头,而认定为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可以说几乎为零,因为那时候离崇祯皇帝自缢才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宫中的太监锦衣卫们很多人都认识真太子,所以如果是假的话,在对政之下是很难过关的,所以他更有可能会被认定为假的,那么假冒太子,结局会怎样,那还用说吗,肯定是被杀头所以啊,此时冒充太子,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死路一条,没有人会做这样的傻事,除非这个人疯了,很明显,面前这个自称为太子的少年,根本就没有疯,钱凤兰还传唤了一些证人来,验证证太子的身份,传唤的证人中包括曾经帮助过太子的常内侍,以及曾经侍候过太子的十名锦衣卫,这些人都异口同声的说这个少年是真的太子,甚至以前的明朝宫中的司礼监太监,王德化也出面证实,被抓的人是真的,

再以后就是多尔衮组织的御用造假大军,粉墨登场了,这些人个个身居高位,与先前的那些锦衣卫太监们的地位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首先站出来的是周奎叔侄,他们矢口否认曾经在周府中发生的,与君臣之礼相待太子的一幕,坚称这个太子是假的,他们根本就不认识,然后又传唤了坤宁公主,坤宁公主上到堂来,只是一劲儿的哭,说不出一句话,当时在堂上的周奎就打了公主一巴掌,公主受惊也说他不是真太子,据张代的石溃书后集记载,复令公主任之,公主见太子泪下,周奎长其颊,公主惊走一言不是,这恐怕就是坤宁公主后来要求出家的原因,因为她承受不了这种良心的谴责,毕竟是他出卖了自己的哥哥,虽然说他真的不愿意,顺治皇帝没有同意他出家,他还有利用价值,清朝人让他嫁给了周显,虽然夫妻二人伉俪谐和,但仍然在一年以后,坤宁公主抑郁而亡,

接下来登场的就是那些高官们了,比如说我们以前讲过的冯权,那位在明朝和清朝都进入了内阁的天之骄子,黑头宰相,还有一个人叫谢生,也是朝中的高官,他也说太子是假的,他的证言非常的有力,因为他曾经做过太子的老师,在他当庭作证的时候,那个自称为太子的少年就问问他说,谢先生曾经在某日教过我的某堂课,谢先生您不记得了吗,当时谢生是一脸窘迫,作了一个揖,就惶惶的退下,类似于谢生,冯渊这样的聪明人中,还有晋王朱沈宣,他也指证说是假的,朱审宣算是最早投降于清朝的明朝皇室子弟,他这时候的选择就是要跟多尔衮站在一起,在堂上那名少年质问他说,你作为一个藩王,按明朝的法律,藩王不得诏不得进京,你们晋王一族出藩以后,已经200年未进京朝见,你又怎么可能认得我,当时问的这位晋王是哑口无言,钱主事也发出了同样的质问,见晋王无语,前主是痛斥他身为皇室子弟,居然出卖自己的太子,

另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出庭作证的人,按史书记载说,他是尚书某公,这位尚书某公怒斥少年说,你到底是什么人,谁支持你冒充太子,那么这位尚书某公,到底是谁呢,在这方面呢,著名的清史学家何灵修先生做了一番研究,根据何老先生的研究推断出,尚书某公确有其人,而且此人还鼎鼎大名,他叫洪承畴,理由有两点,当时这个尚书卯公出庭并不是来审判的,而是来作证,既然是来作证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满族的官员,只能是汉官,可是当时在朝中担任尚书之职的,并没有一名汉官,只有一名汉官,他虽然没有尚书之实,但是挂着尚书之贤,人们也经常尊称他为尚书,他就是洪承畴,

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从事发的这一年的八月份到12月份,在这几个月期间,顺治皇帝曾经多次下旨对冯权,谢生,洪承畴三人进行赏赐,但赏赐的原因在圣旨中并没有言明,这点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惯例,在顺治元年八月以前,顺治皇帝每次下旨赏赐某人,一定会申明赏赐的原因,以因何受赏,冯谢洪三人在这期间并没有做过什么特殊的事情,应该得到什么特殊的嘉奖,冯歇尔人,在这期间他们共同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假太子案中做伪证,那么由此我们推想,洪承畴会不会也是因为同样的事情受赏,到了该年的12月,冯歇二人再次得到了封赏,这次封赏的力度甚至超过了前几次,那么这次又是因何而受赏呢,该年的12月,正是假太子被处决的日子,假太子案满清人终于得到了一个最满意的结果,和冯谢二人同时授奖的还有一个人,又是洪承畴,洪承畴刚开始降清的时候,并没有授予什么官职,还算是白衣,

后来呢,还是按照他在清朝几年前就已已经获得的官职,授予了同等官职,相当于清朝的同在行走之类,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实职,并没有什么实权,而到了顺治二年,也就是太子案之后的那一年,洪承畴就被授予了招抚江南的重任,这就算是有了职权,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重用,恐怕是与洪承畴在假太子案中的表现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在假太子案中,洪承畴为自己交了一份投名状,用太子的命染红了自己的顶戴,不光是洪承畴,冯权,谢生二人也从此走向了自己官途上的阳光大道,不过谢生运气不好,他无福消受,案发之后没几天,据说他在大白天见到了已故太子的亡灵,被惊吓而死,也有人说他是被多尔衮命人秘密杀害的,因为他在假太子案中表现的是最为抢眼,

说起洪承畴啊,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大家知道洪承畴是在松锦战役失败以后被俘的,被俘以后他坚决不投降,后来呢,据说是庄妃出马用美人计才使得洪承畴归墙,据说庄妃是先观察到洪承畴还在意头顶房梁上吊掉下来的土块,说明他仍然惜命,然后庄妃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成功说服了洪承畴,那么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呢,我可以非常明确的说,这件事情正史无载,野史无载,汉文无载,满文无载连朝鲜文都无载,只是在影视剧的剧本中有载,所以纯属瞎编,庄妃好歹是皇太极的妃子,难道皇太极想的是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舍不了媳妇,逮不到流氓,就把庄妃这么舍出去了,再说庄妃讲的是蒙古话,满语或许也能说,但汉语一句也不会说,以前我们讲过,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一生都没有讲过汉语,她认为讲汉语就是背离了自己民族的,那是要亡国的,所以庄飞与洪承畴怎么交流,洪承畴可不会讲蒙古语或者是满语,难道他们还需要一个翻译,那他们在被窝里探讨人生意义的时候,翻译是不是也要站在床边,这不是妥妥的第三者吗,实际上劝说洪承畴归降的是范文丞,也是范文丞注意到了洪承畴仍然在意,从屋顶落下来,落在他衣服上的灰尘,认为洪承畴仍然惜命,再后来是皇太极出马从自己身上脱下来,亲手将它放在了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一看,这还是限量版,大呼真明君也,于是归降了,当然了这样的技术出自于明史的记载,是否属实还有待商榷,

清朝人对洪承畴这样的汉官从来都不放心,洪承畴归降以后,清朝人马上给他许配了一个满族人的女子,做他的妾室,这个女子姓刘,有人说刘姓不是汉族吗,其实满族人也有很多姓刘的,满族的老姓宁古塔是纽姑禄氏,后来转成汉姓,都有改成姓刘的,特别是宁古塔式,说到宁古塔呢,大家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宁古塔到底是什么意思,那里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塔呢,

宁古在满语中是六的意思,塔指的是个,合起来的意思呢就是六个,意思是说有兄弟六个人把守此地,据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就曾经在这个地方生活,这六个人呢,也就是清朝人所供奉的六祖,因为宁古是六的意思,后来入关以后,宁古塔就变成了刘氏,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草原民族都喜欢汉姓的刘姓,比如说匈奴人,当年卢走蔡文姬的左贤王,就叫刘邦,16国中建立汉赵,也叫前赵的开国君王叫刘渊,匈奴人为什么这么多姓刘的,那还真要感谢刘邦,刘邦当年在彭城被围,后来无奈之下将一名宫女认作公主嫁到了匈奴,嫁给了墨都单于,既然是公主,那肯定是姓刘,而按照匈奴人的习惯,族中尊贵者皆从母姓,所以匈奴人就有了刘姓,而且以刘姓为荣,到后来竟然是十胡九刘,可见刘姓在匈奴人中的普及程度,

满族人将满妇嫁给汉官,可并不是为了丰富汉官的业余文化生活,而是为了监视他们,不光是洪承畴娶了满妻,冯权,也有一个满期是纳兰氏,吴三桂竟然有四个,以期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监视,这些满妇嫁到汉官家里以后是地位超然,虽然他们不是正妻,但权力比正妻要大得多,洪承畴对这位刘夫人也一直是毕恭毕敬,极尽孝道,洪承畴本来有发妻姓李,一直在他的福建老家洪承畴以后想把他的母亲接过来,但最后只接来了他的母亲,他的妻子并没有跟来,想必是与这位刘夫人有关,

有一些戏剧作品曾经说,洪承畴的母亲因为洪承畴强倾而不认他,洪承畴的妻子也骂他,实际上呢这些都是出自于清初的段子,事实上,洪承畴的母亲先是被洪承畴接到了北京生活,后来又接到了南京,并不存在不认这个汉奸儿子的故事,洪承畴的正妻李氏,后来也被接到了北京,李氏很懂事,对那位地位超然的刘切氏异常的尊敬,甚至让他们的儿子也好好的孝顺这位刘氏,

这些满妇真的是不好惹,江北四镇总兵之一的刘泽清,投降清朝以后,也被清人安排了一个满妇为妾,后来这个满腹举报刘清暗通反贼意图谋反,清朝人连问都不问,就将刘则清凌迟处死对于满清人来说,刘则清的辩白比不上满妇的小报告,洪承畴作为汉朝的强官,表面上在清廷中混的是有模有样,但实际上满清贵族对他们是充满了鄙视,在康熙年间,清朝内朝的洪承畴碑文中曾经写到,破明军13万,获尔,还有尔不报豢养之恩,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里用的是获字,和豢养二字,这些字都不是对人的,就是说当年破了明军12万,我们把你捕获了,后来就一直养着你,你以后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报答豢养之恩,你就是我们养的一条狗,

洪承畴确实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但他最后得到的爵位不过是一个三等卿,车都尉位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下,而且还是三等,这简直是一种侮辱,到乾隆年间更是将其编入了二臣传,据说有一次洪承畴与一个友人下棋,当时正值谷雨,洪承畴一时有感脱口而出,一局棋平,今日几乎望谷雨,有人马上对于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洪承畴听到以后自觉羞愧,从此再也不见这位友人,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将这位友人杀死了,

恐怕连洪承畴自己都没想到,生前身后没有好名声的他,到了现代却大有咸鱼翻身之势,在他的老家福建南安市英都镇,洪承畴纪念馆已经是开馆迎人,参加纪念馆开幕仪式的很多青史专家,一致的认为,要重新评价洪承畴认为不应该只站在一个朝代的基础上,要站在明清两个朝代的基础上来评价洪承畴,也不能站在一个民族,汉族的基础上,要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基础上去评价洪承畴,而且要考虑到历史潮流,因为洪承畴所作所为,是适应历史潮流的举动,所以洪承畴不是汉奸,他应该是民族英雄,是千古第一忠臣,近年来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一种趋势,就是最大限度的从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利益角度出发,来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而忘却了历史人物,本应该把他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评价,清朝人当时是不是外族,当然是外族,灭掉北宋的金人是不是外族,那要问当时的百姓,灭掉明朝的满族人是不是外族,也要问当时的人们,

现在满汉确实是一家,但不能因为现在是一家,就模糊了历史上两个民族明显的界限,如果谁现在还在搞满汉之间的分歧,制造民族之间的矛盾,那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所谓满汉一家,不过是一种统治手段而已,试问跑马圈地的时候,满汉是一家吗,满人不需劳作就可以享受国家福利的时候,满汉是一家嘛,还有呢就是所谓的历史潮流,有人说民族融合就是历史潮流,有人说大一统就是历史潮流,所有阻碍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那些人,都需要重新评价,那么岳飞就成了螳臂挡车,破坏民族融合的罪人,文天祥成了一名分裂分子,而秦霁则成了人民的好车,剃发易服就变成了移风易俗,体现社会新形象,前半个脑袋剃成秃瓢,后面留一个老鼠尾巴,那才是最正确的发型,清取代明难道就是历史潮流吗,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专制程度最严重的朝代,它本身并不能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是因为它在明之后就说它是更好的,历史潮流的发展虽然大趋势来说是,永远向前的,但是在短时间内,它会出现停滞转折,甚至是大踏步后退,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王莽时期,比如说宋以后的元明清,而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专制的政权,越容易出现这样的倒退,那是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就足以左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

洪承畴之流,他们对满清的贡献确实很大,但是他们对满清的贡献越大,对汉民族的伤害就越深,他们的可避之处不仅仅在于他们为臣不争,为子不孝,还在于他们为了掩盖自己投敌卖国之罪,就恨不得让整个神州一起沉没,让天下人都做满族人的奴隶,当年南明的晋王李定国,两战满清的冥王,南明的局势一度大好,又是这个洪承畴发挥他卓越月的才能力挽狂澜,以风烛残年之深,洪承畴仍然如此奔波,其目的无非就是想,让满人牢固的占据江山,成为中华正统,这样他就可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美其名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顺应天命,这才是真正的洪承畴,不好意思啊,又有点儿扯远了,再多说一句,嫁给汉官的这些满妇应该都是妥妥的满人,

大家知道,满清在入关前和入关后,都掳掠了大量的女子,当时有一句话叫,十室无妇,就是女人都被抢光了,这些女人中生的美丽的,可能会被分给那些贵族们,作为他们的奴隶,成为他们的性奴,有些人呢则被当做商品买卖,据史料记载,这些被买卖的女人不叫做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叫做一把人,两把人一把是3到5人,这个称呼就完全没有把他们当做人,清朝人入关前买卖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在沈阳,后来入关以后就搬到了北京,当时买卖人口的集散地就是在北京的通县,这样大规模的买卖人口,难道清朝的官府不管吗,是的,他们不管,因为在清朝初期,买卖人口是合法的,买卖人口都能成为合法,这难道就是历史潮流吗,

好了咱们再回到假太子案,在这起案件中,清朝统治者明显采用了政治导向的手段,他对于那些说太子是假的官员,要么是提拔重用,要么是大家赏赐,而对于那些说太子是真的人,比如说曾经帮助太子的常内侍,证明太子是真的,那十名锦衣卫,都将他们关入了大牢,最终被处斩,而这起案件的主审官员,刑部主事钱凤兰,则被清廷冠以,藐视晋王和当朝大元的罪名,最后被判斩首弃市,后来经过其他大臣求刑,改判为绞刑,这样一番操作下来,那些聪明的人马上就明白自己应该怎样说了,在之前说太子是真的,那位司礼监太监王德化,也改口说他不像是真的,最终清廷判定此少年为假太子,将他关入了大牢囚禁了起来,

后来到了该年的12月份,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爆发了一起以营救太子为名的暴动,虽然暴动很快就被平息,但多尔管此时已经意识到,这个太子留不得,于是在12月份将这名少年,那么这名少年到底是不是真太子,通过以上的分析呢,我认为这名少年就是真太子,这一点呢不仅从坤宁公主,周奎等人的表现,以及曾经侍卫太子的十名锦衣卫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而且呢从逻辑上来说,也应该是这样,从逻辑上讲,只有真太子才能在清朝人控制着北京,称自己为太子,如果是假的话,那么他一定是自寻死路,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南太子案,在难明控制的区域内,敢称自己为太子的,就不仅仅是真太子,还有可能是假太子,好的,关于南北太子案,今天呢咱们就先聊这么多,南太子案还没有讲,嗯请大家放心,我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制作出后半部分,奉献给大家。


大明悬案之北南假太子案(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