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祥旭考研集训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24考研备考指导

2023-09-26 17:54 作者:新祥旭博学堂复旦考研  | 我要投稿

一、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国新文艺孕育和发展的摇篮。1959年创办文学理论研究班。1960年成立语言文学系。1961年成立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1978年语言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成立。

文学院学科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设7个二级学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2个经教育部批准的自设二级学科:古典学、创造性写作。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二、招生目录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0不区分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6中国文学基础

811汉语言基础

学制:3年

备注:(1)本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三、参考书目 

626中国文学基础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三版),2015年。

曾艳兵:《20世纪外国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811汉语言基础

殷国光,赵彤:《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2018年。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胡明扬、沈阳、贺阳:《语言学概论》, 语文出版社, 2000年。

备注:以上参考书目源于学长学姐推荐,仅供参考。

四、近几年考研情况

2023年:60、60、90、90、385

2022年:60、60、90、90、367

2021年:55、55、85、85、345

2020年:60、60、90、90、365

备注:

2023年:统考拟招生5人。

2022年:统考拟招生7人,一志愿进复试10人。(最高分400,最低分373)

2023复试细则

2023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线下复试方式开展,具体复试内容包括:

1.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250分);

2.外语面试(含口语和听力,满分100分):听力考试和口试由精通外语的教师负责,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各人表现给予成绩;

3.笔试(含专业综合课笔试和外语笔试,满分150分):专业综合课笔试满分为100分,外语笔试满分为50分,考试总时长2小时;

4.同等学力加试: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单科满分为100分(加试时间、地点等信息报道时通知)。

加权总成绩=(初试成绩/初试满分)x初试成绩权重x100+(复试成绩/复试满分)x复试成绩权重x100

复试结束后,我院将汇总考生各科目复试成绩,并按照学校规定在我院网站公示,请考生关注我院通知公告。

五、备考指导

我的文学大综合主要复习了两轮+最后的冲刺,第一轮尤其重要,读教材和搜罗来的笔记并尽量丰富笔记,第二轮只读笔记并读一些专著加深“学术性”,冲刺阶段自己画大纲,就没问题了。文学最重要的就是作品!作品!作品!体系!体系!体系!就这两个,其它都不重要。

以古代文学为例,体量实在太大了,是我花时间最多的一个科目,我第一轮读教材就读了三周。在这里把具体做笔记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也可以自己来写!

我是与教材的每一章进行对应,分章节来写,每一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历年相关真题的整理(或提示),大家不要小看这一部分,当你列表出来的时候,这个学校喜欢考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剩下的三个部分就是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我按照学校考试的形式,以题目来总结每一章的内容,我个人觉得这样比单纯画重点要好一些,因为有一个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会培养你答题的思路。

所以第一轮复习就是先读一章教材,理解着读,不要死背,然后再去看这一章的笔记,看问题自己先思考答案,再来对比。这样其实一轮可以当两轮用,我实在是时间所限,但我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效率,这一轮下来我几乎就不用再看教材了,大家可以参考。

第二轮复习是以笔记为主,把笔记吃透、理解透,再去看一些专著或者前沿论文,尤其是自己模糊的地方,要补足。如果说第一轮是归纳,那第二轮就是演绎,这时候你已经大概有了一个“题感”,你需要在这个阶段让自己变得可以说、有话说。第二轮复习大概用了十天。

第三轮复习就是输出,列大纲,就是把你的体系架构出来,前后的文学思潮如何钩连,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具体有什么作品,怎么理解作品,其实后面这些都不用写出来,因为它们已经在你的脑子里了。最后的效果是,给你一个文学现象,你要能定位它在文学系谱中的位置并解释上面那些问题。这是十二月冲刺时候,我列了一周大纲。



新祥旭考研集训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24考研备考指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