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陆军元帅——奥金莱克与北非战场(3)】

绕过加扎拉防线
经过1942年年初的退却,由里奇将军率领的英联邦军队在加扎拉防线上暂时站稳了脚跟。总体上讲,尽管这一次大踏步地退却失去了大量的战果,但是撤退行动本身尚属迅速果决,机敏如沙漠之狐,也没能在广袤的北非沙漠当中成建制地抓住英军部队。
1942年5月,在德军的进攻前夕,英联邦军队早已在加扎拉防线严阵以待。第一线的防御体系由一连串被称作“哨所”的坚固据点构成,一般由旅级或者更高级别的部队进行驻守,整个战线都散布着大量的雷区。整条防线从北面由南非师防守的加扎拉区域,一直延伸到沙漠正南72公里的比尔哈基姆,驻守在这个南端据点的是由柯尼希将军率领的自由法国第一旅。而在这条防线的后方,则分散部署着英军的装甲部队以作为支援一线的预备部队。
这条防线从配置上讲还算的上坚固,正面难以突破且具备一定的纵深。唯一的防御弱区在于南翼,在这里,被称为“哨所”的据点变得逐渐稀疏,变得易于突破和分割。
除去防线的问题,实际上英军还有一个谈不上是问题的问题——这个问题来源于英军中东总司令奥金莱克。尽管丘吉尔一再提议奥金莱克正视北非的战事,亲自到前线去指挥,但是奥金莱克的态度却一直十分暧昧,他并不想过度插手下属的权力,而是希望能在总司令部掌握全局,处理一些更加偏战略上的事务。但是“十字军”行动早有前车之鉴,若不是奥金莱克亲自上前线操盘,恐怕局势早在当时就失去了控制,新任司令官里奇原本担任副参谋长一职,独立指挥部队的能力仍然是个疑问。
正当奥金莱克庆幸自己用精密的计算战胜了国内的政治家,把进攻时间推迟到了6月份时,另一边的埃尔温·隆美尔已经开始了行动。5月26日下午14点,作为头阵以及佯攻,两个意大利军率先向加扎拉防线正面发动了进攻,英军在防线前面的前哨阵地并未做出过多的抵抗,便退回了主阵地。为了达到欺骗英军的效果,隆美尔还临时拉来了两个战车团协助正面的进攻。不过并没有起到太大的迷惑效果,对于正面强攻的困难性,大家都心知肚明,就算是里奇也不至于被这种小伎俩迷惑。晚上20点30分,借着明亮的月光,隆美尔带着主攻部队走向了战场。主攻部队包括德国非洲军(包括第15装甲师和第21装甲师)、意大利第二十摩托化师(包括特里埃斯特师和阿里埃特师)以及第90轻装师,这个师是早些时候隆美尔利用多余的人员与装备拼凑出来的,实力相对较弱,但是毕竟是德国军队。这支主攻部队的主要目的是绕过位于防线南端的比尔哈基姆,毁灭英军的装甲部队和补给线,切断加扎拉防线上的英军。
得益于英军的反应迟缓,德意联军的进展在最初相当顺利,最右侧第90轻装师一路深入后方,袭击了英国第七装甲师的先头指挥部,甚至俘获了其指挥官。第90轻装师最终拿下了英军用作补给基地的阿代姆,非洲军则在比尔艾哈马特以南遭遇并击退了英军第四装甲旅和印度第三摩托化旅。由于美式格兰特中型坦克在战场上亮相,此战非洲军也付出了较大的损失。总体来说,轴心国军队这一天在沙漠南线推进了大约40km。

5月27日的战斗,看似德意联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然而实际上,一举消灭英国装甲部队,切断补给线的计划远未达成,隆美尔大大低估了英军的兵力。更何况,由于隆美尔手下兵力不足,在沙漠中推进的过程中,非洲军和第90轻装师已经过于冒进且分散,如果反应过来的英军集中装甲部队的兵力对其进行逐个击破,那么德意联军将陷入相当大的困境。然而在先前我们说过,里奇对于装甲部队的配置是十分分散且消极的,并没有打算集中使用,奥金莱克对这种情况做出了一定劝告,并且还特意强调需要让快速部队准备应对来自南侧的迂回,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名将与名将
这也就是奥金莱克指挥风格缺陷的又一次显现,作为高级指挥官,事必躬亲的“微操”式指挥当然并不可取,但是面对下属可能出现问题的部署仅仅只是以消极的态度给出一点建议,既不严格监督也不坚持解决,这同时也是奥金莱克与他的对手隆美尔最大的不同之处。笔者个人认为,从战场指挥到对局势的判断与决策,奥金莱克和隆美尔都可称为名将,然而隆美尔虽然贵为非洲军团的司令,却为了临场指挥一直活跃在第一线,他的指挥车曾经数次遭遇英军,但是每次都有惊无险,隆美尔能在军事史上走到这样的高度,运气也是一个是很重要的因素,毕竟他手下的军官,一如非洲军军长克鲁威尔在战斗中被俘,作战处长魏斯特伐则负伤回欧洲治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被俘、负伤、甚至牺牲。这种高风险的指挥方式在灵活的沙漠战争中,大大提高了隆美尔指挥的效率,让德军能够反应迅速地展开行动。而奥金莱克首先是束缚于中东英军司令的职务,管理范围太广,其次就是他虽然拥有优秀的指挥素养,但是他并不愿意过多干涉下属的指挥权,往往是等到下属已经撑不住场面了,奥金莱克才愿意来到北非战场直接指挥作战。在上一次“十字军”行动当中,奥金莱克干涉的时机刚刚好,挽救了战局。然而面对隆美尔这种并不亚于自己的敌人,奥金莱克未必就做得到每次都能在局面还可以挽回的情况下接手进行指挥。
当然,把这件事情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奥金莱克是不公平的,但是无疑他需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相较于面对德军的进攻反应迟钝的里奇将军,隆美尔手下则拥有更加优秀的幕僚,能够在他失去联络时做出正确的决定,比如“十字军”行动中的作战处长魏斯特伐,当时奥金莱克在混乱的局面下接过指挥权,督促英国装甲部队冲击德军空虚的后方,此时德军的进攻矛头由于新西兰师和印度师的坚守难以取得战果,更要命的是,隆美尔的无线电车在半路抛锚了,性急的隆美尔直接抛下无线电车继续前进,以至于和后方失去了联络。此时,魏斯特伐直接做出决定,让德军第21装甲师回防。关于隆美尔后来回到司令部的情形,隆美尔的一位副官曾经有过一段极其生动的描写:
隆美尔起先对于魏斯特伐擅自做主这件事情,感到十分恼火。当他回到司令部之后,不曾向任何人打招呼,就声不响地走入指挥车去看情况地图。高斯(隆美尔的参谋长)站在他的后面,我们想暗示高斯设法为魏斯特伐解释缘由。但是隆美尔突然走出了指挥车,并说他要睡觉了。不过第二天上午,大家却都安心了,因为将军再也不提及这个偶发事件了。他的态度还是和平常一样友好, 照常进行一切工作。
从隆美尔后来的反应和德军之后颇为狼狈匆忙的撤退来看,魏斯特伐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尽管战争结束之后,胜利的大部分荣耀都会归于主将,但是毫无疑问,战役的结果或多或少取决于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
“大釜”阵地
德意联军绕过了处处设防的加扎拉防线,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反应过来的英军毕竟占据了兵力优势,最东侧的第90轻装师首当其冲,受到了英军猛烈的进攻和轰炸。更为严峻的是,从南侧绕行的德意联军也面临着严重的补给问题,第90轻装师和非洲军之前存在巨大的空挡,这也就意味着英军可以轻易地骚扰甚至是切断德意联军漫长而又脆弱的补给线。
鉴于这种情况,隆美尔决定打穿英军的防线,建立起一条更短更有效的补给线。5月29日,在意军的雅斯特师和阿里埃特师的协助下,德意联军穿过了比尔哈基姆北边的雷区,在雷区东侧建立起了桥头堡,大大缩短了补给线。由于英军在这一块的据点十分稀疏,非但没能及时做出反应,反而是位于西地穆夫塔(Sidi Muftah)“盒子”阵地的英军第150旅在这次行动中遭到了包围。这个新建立起的桥头堡阵地形状酷似大锅,因而被称为“大釜”阵地。回到被包围的英军第150旅,这支部队在德意联军的围攻下顽强抵抗,但是奈何德军数量占据绝对优势,6月1日,第150旅被全歼,隆美尔抓住了3000人的俘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战中,作战处长魏斯特伐中校被迫击炮弹击中,只能返回欧洲治疗。这就不得不再一次提到隆美尔身上那神奇的好运,因为在魏斯特伐负伤时,隆美尔和他一起伴随步兵前进,结果却安然无恙。在战场上,隆美尔的指挥车也曾经遭到友军误击,以及英军的炮火打击,车玻璃窗都震碎了(隆美尔自述),但是仍然安然的在战场上驰骋。
接下来对于隆美尔来说,防线最南端比尔哈基姆的法军也成为了瓮中之鳖,但是吃掉这个包围圈中的“饺子”也是需要时间的,隆美尔将第90轻装师西撤并且收缩防线,将兵团的东侧倚靠在雷区上,防止英军从东侧进行突袭。接下来隆美尔面临的将是整场战役中最大的考验——在英军的重压下做到围点打援,攻下比尔哈基姆。
转机
尽管里奇将军的装甲兵力配置分散且消极,但是毕竟兵力雄厚,接下来隆美尔面对的将是对坚固要塞长达十来天的围攻,包围圈外围则需要顶住英国装甲部队的冲击。局势对于英军还仍然存在很大的容错空间,这一步只要处置得当,还是可以扼杀隆美尔的进攻计划的。
在计划之初,隆美尔对英军有过一个战术上的预判:只要作为装甲主力的非洲军被集结在防线南端,英军就不敢对防线正面的意大利步兵轻举妄动,以英国军官的作战风格,不太可能冒险越过雷区去进攻脆弱的意大利部队。这个想法基本上是正确的,虽然英军向前进攻,很有可能可以突破意大利人的防线,但是南端强大的非洲军使得英军并不敢轻举妄动。
奥金莱克作为一个老到的指挥官,他敏锐地看出隆美尔的计划出了岔子:原本打算直冲托布鲁克的兵力,出乎意料的撞上了强大的英国军队,时间的拖延使得隆美尔不得不停下来消灭比尔哈基姆和西地穆夫塔的盟军,打通己方的补给线,。然而判断归判断,后面几天英国人的行动不能说是毫无成效,只能说是匪夷所思——因为直到6月4日,英军的主力只进行了一次小规模攻击,失利之后就按兵不动,盟军主要利用空中优势对德军交通线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与此同时也派出了小股部队骚扰隆美尔的补给。隆美尔写到:
在我们向比尔哈基姆进攻的前几天当中,英军的主力竟按兵不动,这是在令人不解。
直到6月4日之后,英军才向德军发动了进攻,试图把包围圈中的自由法军第一旅捞出来,然而这次进攻在组织上近乎是灾难。英国炮兵摧毁德军反坦克炮屏障的炮击出现了打击位置的错误,英国装甲兵的进攻直接撞上了德国人准备完善的反坦克阵地,付出了惨痛的损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2月,英国的装甲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英军在装甲师中编制了两个旅群,分别为装甲旅群和步兵旅群,装甲旅群由三个装甲团、一个摩托化团、一个反坦克炮兵团和数个榴弹炮兵连、防空连以及工兵部队构成;步兵旅群的主体则是三个摩托化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辅助部队与装甲旅团类似。这次改革使得英国装甲部队的组成更加趋向合理化,而不是法国战役失败后产生的”坦克一定要集中使用“的类似PTSD的执念,装甲师中编制过多装甲部队和不足的步兵与支援部队,导致作战效能大大下降。

回归正题,改革未久的英国装甲师组织完善程度自然无法和久经沙场的德军装甲师相提并论,再加上情报的错误,英国人损失了大量坦克。更为重要的是,英军的进攻显得零敲碎打,从来没有集中所有兵力进行进攻,而是分批被德军消耗。英军从“大釜”阵地的东面与北面发动进攻,英军在北面投入了第三十二战车旅和一部分步兵进行进攻,东面则是由第10印度步兵旅、第22装甲旅和第9步兵旅相继发动进攻。英军第二和第四装甲旅直到进攻显出劣势才投入战场,但是并没有挽回战局。在这次混乱的进攻中,印军第10步兵旅和四个团的炮兵被围,损失惨重,被俘4000多人。
6月5日-6日两天的会战之后,比尔哈基姆的命运就已经确定,英军再也没法拿出足够的力量去冲击德军组织完善的防线,自由法军第一旅只能在包围圈中自求多福了。这几天英军的重大失误也被奥金莱克称作是“整场战役的转折点”。随着英军装甲兵力毁灭大半,且不论托布鲁克已经岌岌可危,整个第八集团军都有切断后路的风险。
奥金莱克,这位固执的老军官又一次不得不走出他的司令部,再一次承担救火队员的角色。其实他始终没有把北非战役看作是他最重要的职责,仅仅只是将其当作职责的一部分,但是隆美尔手下的德军无疑是他面临的最大威胁,没有在北非战役上投入最大的精力确实是他的一大过失,奥金莱克不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且决不妥协于任何领袖,也许这也注定了他最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