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时代下的互联网
熵增定律是不变真理。
不想谈论大而空泛的话题,就从我最近所看到的感触比较深的网络风气着眼。没错,大多地陈述事实。
早期中文互联网的风气是什么样的?本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但大多数经历过的人意见都出奇地统一:和谐。
有时无意间找到十年前的一篇帖子,撰写者所运用的话术,换算到当今叫“萌萌”,这是要被老人们所痛批的。当时人们提出简单的问题,别人会耐心回答,要是在现在想必是被骂“这里不是胎教地方”之类的吧(笑)。
当初的网络不是这样的。现在让你我的年龄缩回到12岁,假设你对“Linux搭建MySQL”有疑问,去到某个QQ群询问,会被骂道“小学生不去学习?要是你家长是王女士,来我们群把我们骂害人不浅怎么办?”之后对方还开始场景重现烂梗“崩三王女士”,尽管Linux不是游戏,对方也不是互联网意义上的小学生。而在十年前,他人会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当对方得知你是小学生后会感叹“现在的小学生这么厉害了么?”
初听闻现在的恶俗小鬼都是中小学生,我的后背不禁发凉。后来我对这一想法感到可笑。小鬼这一说法又何尝不是在新时代的一套话语体系之下呢?在这背后是自己已然出现的异化心理。再向后思考,批判新时代互联网的行为本身也是新时代互联网的体制之内的,更是逆流。
抽象时代,是烂梗堆叠的时代,是人们隐藏起自己的本心的时代,是被低劣之流轻易牵鼻的时代,是真相不能被随意表露的时代,是一切事物走向可笑简洁的时代,是人与人之间隔上一道铁幕的时代。从原初形态到抽象时代,中文互联网实际上验证了熵增定律,一切朝着混乱发展。抽象不可能再消失,正如同电气不可能再消失。田园时代已去,人们只能可笑地接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