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只为天明。
最近这个小张医生的视频(没有看过的可以康康,不需要赞,看看就好)

有了些人看,在此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考研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评判优劣的金标准,小张医生的工作能力可能比很多没有接触过临床的博士生硕士生要强很多,基层医院可能不需要sci,不需要国自然,需要的只是一个看得一手好病、会嘘寒问暖的大夫。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分级制度依然做的很差,医疗资源过度向大中城市的三甲医院集中,一众博士、博士后为一个岗位挤破头皮,相比一些基层医院,收不到患者,小张医生所在的医院就是这类医院的典型,相比而言,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乡镇卫生院,还能收获地缘优势带来的固定患者群体,而三四线城市、甚至于一些二线城市的非三甲医院,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市民就医可以选择距离相近的三甲医院,光顾非三甲医院的人便少之又少,尤其在于东北三省等人口出现逆增长的地方,人口红利(不知道用在这里是否合适)衰减带来的消极影响便首先波及这种非三甲医院,“它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名号,但它就是没患者。。。”小张医生口中的所谓的省直属医院正是当今畸形医疗体系过程的一个缩影。人们在三甲医院挤破头皮,旁边的三乙医院入不敷出。。。患者量少,临床医生的专业能力也就得不到锻炼,在综合能力上也就和大三甲越差越远。。。渐渐地患者也开始倾向于相信三甲医院,“我看人家哈医大的大夫不是这么说的啊”“那个一附院的医生上次给我打的丹红,你也给我开这个就好了。”由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不管是医学还是其他专业,近年来的学生基数都是井喷式的增长,可社会的发展跟不上人才培养的速度,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蜂拥入职场,带来的势必是社会劳动资源的挤兑。水涨船高,招聘口必定会相应提高门槛来保证自身的生产力最大化。现在人们习惯叫他“内卷”其实说白了这些网络热词多数是在炒历史的冷饭罢了,早有“剧院效应”对此做了解释,大家都为了自己能看清楚都站起来看剧,但实际上和大家都坐着看剧时一样的效果,最后大家都很累。。。现在的现状就是,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之前在医疗岗位工作多年的前辈们往往因为学历、科研水平的悬殊差异而被手握中文核心和sci的后浪们碾压,在职称竞选上一直被卡脖子。。。
在这里浅浅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会存在小张医生这一类青年医生(对于医生这个职业而言算是青年了)陷入生活窘迫和职业尊严的中年危机的原因。纯粹是自己的浅薄之见,并不是要向观者灌输什么观点,也不是为了向主管部门提出什么有的没的的建议。我只是个苦逼的医学菜狗,未来的医学牛马,您也用不着来喷我,没那必要费那打字的时间。
看评论区里不少朋友也有着相同的困惑,所以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该如何选择,很抱歉,我也不清楚。我学识尚浅,况且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迥异,最后做出的选择也是自然不同,请不要站在上帝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在此有一些小小的分析供各位参考:如果你对现状十分满足,你大可以守着现在的一亩三分地,安然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你还是郁郁不得志,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请你别认命!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迈出那改变的第一步,在这里希望我能给你一点勇气,人的一生漫长的很,但紧要处也只有几个,那便是我们人生的节点。人生不是节点越多越好,有可能也会走向失败的深渊。所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干越雷池半步,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带着遗憾离开。很难区别出孰优孰劣。还是那句话,每个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只要你能选择喜欢的,尽可能减少一生遗憾的际遇,足矣。最可悲的便是心中在踌躇满志,最后却在紧要处打退堂鼓的人,满腹牢骚,怨天尤人而不想想去改变,去跳脱出舒适圈。
快到零点了哈哈,不会有人无聊到看到这里吧,如果你看到了,请您点个赞吧!
最近过得挺不开心的,事情多如乱麻,都很恼人。感觉自己也有些可悲吧,明明已经自觉不适合在医学这条路上走下去了,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难以胜任医生这样高要求的工作,但还是畏首畏尾地在既定的道路上迷茫。可能我也有些像之前提过的那种可悲的人吧。想着往上爬,却总是眼高手低,落得遍体鳞伤的下场。
“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码字到这里刚好放到李健的《向往》,“多绚烂,飞驰而过,点亮黑夜最美烟火”送给在黑暗中砥砺前行、栉风沐雨的各位,也送给自己,希望自己也能记得:纵使命运无常,依然向往美好与崇高。这首歌,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