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十一国宣战,慈禧太后的胆气为何如此雄壮?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同时向十一国宣战。一个弱国敢于同时向这么多强国宣战,慈禧太后的胆气为何如此雄壮呢?
这十一国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沙俄、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匈帝国,都是一等一的强国。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19世纪末,北方义和团运动兴起,他们烧毁教堂,破坏铁路,抢劫洋行,杀害传教士及信众,并攻入了天津租界,激起了西方各国的普遍不满,纷纷照会清廷要求剿除义和团。清廷并未理睬,相反,以满洲亲贵为首的排外势力趁机与义和团运动结合,排外运动越演越烈,北京使馆区也遭到冲击。
至1900年6月10日,北京使馆区对外通讯断绝,各国将领召开会议商议后,决定立即组成联军,进军北京。
6月中旬,这股联军遭到清军和义和团武装的阻击,被迫退回天津。随后,各国海军在未宣战的情况下攻占了大沽炮台。

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男爵被杀,日本代表在前去总理衙门谈判的途中遭清军神机营军官恩海射杀。
6月21日,慈禧做出了那个真正让她“名垂青史”的决定,同时向十一国宣战。
原因
1、洋人欺我太甚!
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因为一份假的外交照会,据说是江苏粮道罗嘉杰弄来的,这份来历不明的外交照会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二是代收天下钱粮;三是代掌天下兵权;四是勒令太后归政。
其他条件倒也无所谓,唯独这归政的要求却是万万不可,这不是革我的命么,足见洋人用心之歹毒,于是,慈禧太后勃然大怒:洋人欺我太甚!跟他们拼了!

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不如轰轰烈烈的一决雌雄。
维持自身的地位应该是慈禧所有行为的首要动机。在此之前,洋人已经有意无意地卷入了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在戊戌变法时,各国即反对慈禧太后废黜光绪帝,这令慈禧怀恨在心,此时,洋人又提出归政这等过分要求,慈禧急火攻心,下令宣战也就不奇怪了。
2、我大清天下无敌
慈禧太后的宣战源于一份伪造的捷报。
6月20日,直隶总督荣禄呈报了一份伪造的捷报,据这份捷报,大沽炮台的清军守军神勇无比,击破洋人军舰无数,各国联军多毙命于大沽海面。

慈禧听到消息,立马飘了,感觉大清天兵天下无敌,广大义和团团众神通无敌,区区洋人不难一鼓而灭之,激动之下,慈禧便颁布了那份著名的宣战诏书。
3、驱虎吞狼
胡绳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一书说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乃是驱虎吞狼之计。至1900年时,义和团运动集众数十上百万,对清廷的统治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太平天国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一些清军将士也被鼓动了起来,义和团的大刀随时可能落到自己头上,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便想到了驱虎吞狼之策。
义和团民是狼,列强是虎,向列强宣战,鼓动义和团民去和洋人拼命,利用洋人来消灭义和团,这就是慈禧版的驱虎吞狼。

然而最后却引虎入室,义和团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在八国联军的入侵过程中,实际上与八国联军作战并遭受严重损失的还是清军,清廷直接掌握的武卫军,除袁世凯的右军外,几乎全灭。这就为后来袁世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所以这一说法并不靠谱,但慈禧利用洋人之手削弱义和团坐收渔利的意图肯定是有的。
4.无知者无畏。
清朝统治者一贯妄自尊大,又不了解世界形势,认识不到自身和列强之间的差距,企图利用义和团等国民的一腔爱国热情来阻挡八国联军,岂不知两者在装备和素质上根本是天差地别,结果被联军碾压,自己仓皇出逃,就再正常不过了。

盲目排外也好,误信伪文与捷报也好,妄自尊大也罢,都不足以解释这个决定的合理性,真正的症结在哪呢?
非常简单,慈禧作为最高统治者,并不用为她的行为承受多少后果。
八国联军侵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些后果不是针对慈禧本人,有清军将士还有普通老百姓,也不需要她流血牺牲。除了逃到西安的过程中吃了几顿粗粮,还有什么损失?
慈禧可以恣意妄为,而全然不用承受后果。所以,她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想如何就如何,说的何等雄壮,只是因为代价不会是她;她又可以要求四万万臣民“人人敢死,同仇敌忾,陷阵冲锋”,说的何等慷慨,只是因为她自己不用冲锋陷阵。

在慈禧看来,当她看到要她归政的照会,她是不惜以国运做赌注大闹一番的,赢了自然功劳全归她,输了,也不打紧,对她影响也不大。
所以,她才能慷慨激昂地向十一国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