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住宅与聚落
第3章住宅与聚落
3.1概说
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旧石器时期的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冬窟夏庐均是远古人的住宅方式。考古发掘的穴居岩洞,著名的有旧石器早期的辽宁营口金牛山岩洞、湖北大冶石龙山岩洞、湖北郧县梅铺岩洞、贵州黔西观音洞,中期有辽宁喀左旗鸽子洞、贵州桐梓岩灰洞,晚期的有北京龙骨山周口店岩洞、河南安阳小南海岩洞、浙江建德乌龟洞岩洞。这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古的人类居住遗址。但当时住无定所,天然洞穴并非随处可遇,有些又由于自然采集和狩猎的生产能力不足,个体常需迁徙和分解,在没有天然洞穴的地方,发展为或“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的巢居,或夏季用树枝、树叶、树皮等植物编制成遮蔽风雨的粗糙棚屋,冬季用泥土或树枝、茅草封盖地穴,即冬窟夏庐。这个时代约在10000~6000年以前。
也就在这个时期,人类才首次获得较为充足、稳定的食物,通过捕鱼和种植得到供给。这一方面满足了人之固定食物所需;另一方面,种植粮食、扞插果木,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本身就说明当时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居民点,这就是最初的聚落。到新石器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从事农作,其中距今约9000~7000年左右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河南郑州裴李岗遗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以及最近发现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等,是目前中国境内所知最早和最具典型性的农耕遗址。新石器时期的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是仰韶时期氏族以农业为主而定居生活的反映。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随之,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城市中达官贵人的住宅和乡村中乡绅庶民的住宅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自成轨迹。总的来说,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两者亦互有影响和交流。聚落则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城市自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3.1.1住宅形制演变
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既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汉代住宅形制,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根据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等实物可见,规模较小的住宅有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院及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形院。中等规模的住宅如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右侧有门、堂、院两重,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为附属建筑,院亦两重,后院中有方形高楼1座。这种类型均在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的是前后扩展院落增多,有的向两侧扩展。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到黄巾大起义时,著名的坞壁有许褚壁、白超垒(坞)、合水坞、檀山坞、白马坞、百(柏)谷坞等等。
据河南洛阳宁懋石室石刻和河南沁阳造像碑石所示,北魏和东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走廊,当时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从《洛阳伽蓝记》描述中可知住宅由若干大型厅堂和庭院回廊所组成,供不同用途。
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这可从敦煌壁画中得到佐证。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有些仍用庑殿顶;庭院有对称的,亦有非对称的。但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中期的唐代,城市住宅在形制上的沿革脉络是较清晰的。它和宫室的门阙制、由前堂后室到前朝后寝的院落增加和变化及一些细部做法密切相关,规制虽不如宫室严格规范,但这种住宅和宫室的互通性,多少也和它们的基本功能需求及在里坊制度下的城市布局有关。
宋代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呈多样化。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平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此和宋朝官署的居住部分采取同样布局方式)等。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一般有爵位的官宅大门用门屋形式,而“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桃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宋史·舆服志》)。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山就水建宅筑园,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有很大影响。
北京元代后英房住宅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元代住宅还有用工字形平面构成主屋的。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大型住宅有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右建造花园,创造了优美而适宜人居的城市住宅生活环境。
3.1.2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民族多,幅员广。古人于不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下,造就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结构合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宜技术。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展,又跨越地区的限定。以现存明、清住宅为实物依据,分述如下: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熟,此后在住宅中运用普遍,范围甚广。北方多用抬梁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彝族住宅构架用穿斗而不落地,
形成木拱架。在玩、社社西一带住宅中,山墙边贴用穿斗
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用大梁联系前后柱,省去多根柱子,同时大梁上再抬上部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2)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式建筑,构件有榫卯和企口,是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以后在四川成都十二桥出土有商代干阑式建筑、湖北蕲春发现有西周的大型干阑住宅;在云南剑川海门口也有干阑式建筑遗址,但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部架于水上,是金石并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广州出土的汉明器,证明汉代干阑已很盛行。《北史》、《魏书》、《旧唐书》均有干阑的记载。宋也叫“阁阑”、“麻阑”,元明时干阑在川地呼作“榔盘",清称为“阑”。明清两代,南方僮侗语族地区少数民族一直大量使用这种悠久的干阑式建筑。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房的干阑建筑,距地较矮,是为隔潮之用。
3)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便使用。汉武帝曾做“井干楼”,张衡《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垒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4}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汉洛阳河南县出土的汉代仓房,以砖砌方室较多,证明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地面住宅中用砖不普及。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一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每面各3间,但在前、左、右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决架禳传载外,火坑位置亦可合理安排,从而形成一间半式房屋。
5)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在西南一带边疆,汉时或更早已有碉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曰:“冉驮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为汶山郡……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原注“邛笼”,“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似为“碉”的谐音最早出处)。《隋书·附国传》记载“垒石为碟而居”。汉代的冉駹,即隋唐的嘉良夷,亦即近代的嘉戎。此族由西藏琼都迁出,系藏族之一支。他们所居住宅明人曹学全《蜀中广记》中称其为“碉”。可见这种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底层厚达40厘米,高可达数十米),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即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厘米的拍实土层(讲究的也有土层上再铺木楼板的),屋顶亦拍实土层,厚为30厘米。这种特殊做法均和当地属高原气候干燥又多风有关。
6)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土楼是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的住宅。土楼的种类、分布与客家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
客家大体上居住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接壤地区以及广西、台湾、海南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质地黏重,有较大的韧性,不像中原的沙质土壤那样疏松,稍作加工便可以夯筑起高大的楼墙。该地区的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同时,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客家由原来的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从而糯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7)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河南洛阳挖掘出来的我国地下粮窑群,证明窑洞至少也有4000多年历史。晋西吕梁地区石楼县岔沟遗址发掘的19座居址,为凸字形穹窿顶窑洞,年代约在距今4500~4300年。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汉唐时期的交河、高昌故城遗址,仍可见半地下的顶上起拱的穴居情形。至今可见的陇东、陕北的窑洞拱线接近抛物线形,跨度为3~4米;豫西窑洞则多为半圆拱。
8)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一种,有三四百年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厘米,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阿以旺”顶部以木梁上排木凛,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厘米,用于日常起居。室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作装饰,龛内可放被褥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此质地和大小、多少来标识主人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夏日葡萄架下,可作息生活。
9)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先秦即有此种建筑,汉时常见于记载,唐时牧民也喜用之,取其逐水而居、迁徙方便之利。元、清两代,因少数民族统治之故大量使用,且有定居式的毡包了。使用者除主要为蒙古族牧民外,还有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等族。
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草皮,略加平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然后将用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成壁,再将一伞状拱起网架置于上,节点与竖直骨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于外被羊皮或毛毡,用绳索束紧即成。毡内地面为防潮湿,铺沙一一寸或铺干羊粪一层,上再铺皮垫、毛毡。毡顶伞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掀掉毛毡可采光。入口一般矮小,人需弯腰方能入内。
从支撑住宅主体的构筑方式看,上述为主要几种不同类型。但实际上一幢完整的住宅,往往是多重构筑方式共同完成的。如云南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以昆明为中心的西迄大理,南至普洱、墨江、建水,东至昭通、沾益一带。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为“金包银”。“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又如徽州住宅主体是穿斗或抬梁、穿斗混合式,但由于建筑密集,又位于山区,防火、防风很重要,故除梁架为木构外,山墙为砖砌体,和柱、梁脱开而用铁件连接,使得山区的潮湿对木构不受影响。碉楼、土楼、“阿以旺”住宅也都是土木并用。
3.2实例
3.2.1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位(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如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人门仍为影壁,再左转才人前院,这组门的秩序成为内、外之间的很好转换。大门又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前者等级高,其中又有王府大门和一般贵族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王府大门和广亮大门的门扇装在中柱缝上,金柱大门的门扇立于金柱的位置上)、蛮子门(门扇立于外檐柱处)、如意门(一般原为广亮大门,后卖给一般平民,为不僭越,在檐下两侧砌砖,形成窄小洞口)的区别。如意门等级低,即在院墙上开门,在简陋的宅院中使用,或做成小门楼,或做成栅栏门。垂花门是内宅的门,位于轴线上,亦为内院的开始,其高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人社会地位。
北京四合院,经长期规制约束和建造技术的发展,做法比较规范化,且成熟。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顶的。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故院内噪声低、风沙少。室内常设炕床取暖;分隔有隔断墙(木框架钉板,外糊纸)、碧纱罩(桶扇轻巧,格心棂子多用灯笼框中镶裱字画,可摘下)和各种落地罩;顶棚由架子与面层组成,架子讲究的用木制方格,一般的用林稽杆扎结,面层裱纸;地面常用砖嫚地,有方砖和小砖两种,上等之宅,用砖规格大,磨砖对缝嫚好后,再涂几道桐油,并打蜡。室外地面用普通条砖铺地,路心常用方砖。北京四合院素朴、实用,色彩亦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然在规制中,仍体现出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3.2.2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
长江下游苏南地区的住宅,大致有以下几种等级:一、城市官式住宅,往往建筑纵深有若干进,横向平行有二三条轴线,从大门起,轴线上排列门厅、轿厅、门楼、大厅、正房,建筑之间为很小的院子相隔;两侧有轴线排列花厅、书房、卧室、小花园、戏台等。二乡镇天井式住宅,平面采用对称式,但只有一条轴线,轴线上有门屋、轿厅、仪门、大厅、楼房等建筑有的还有库房。在水网地区,除了轿厅外另设船厅,三民间小型住宅,平面大多不规则,主体建筑仍成天井式围合,但大门顺应街道,出现斜入、侧入等和利用周边不规则地形作花园的情形。也有的建筑临水架设,临街和面水均有门道出入。江苏吴县东山秋官第尊让堂天井式住宅属于第二种类型。
吴县东山秋官第尊让堂为明代建筑,平面呈倒“凸”字形。第一个小“口”为三合院,楼层围合成——天井,上楼楼梯在入口右边侧,正对院子的建筑为三开间面阔,明间为大堂(相当于轿厅),两次间为卧室。倒“凸”字形的大“口”为五开间的楼层建筑和两厢房围合一天井而成。后楼进深和开间都很大,明间为起居的大堂,余均为卧室。两“口”之间有横向的院子和廊连接,成为“备弄”(即夹道),兼具巡逻和防火的作用。正中设内门,为内、外之分。后楼后面有一横长条形院子。两组建筑均为楼层,天井高深,通风量大,备弄和后院均为楼房建筑和高墙间隔隙地形成,拔风采光,效果很好。这种天井式住宅,减少了太阳辐射,又凉爽宜人,占地面积少,是明清时期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江南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住宅形式。
这个建筑的楼层也很有地区特色。其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斗式,从而大堂室内空间开敞,而其他梁架由于有多柱落地和梁枋穿插,楼高但结构稳定。另一特点是楼上立柱和下层柱并不对齐,上层柱立于梁上,故底层梁较大。就梁架构件而言,梁采用月梁式,梁端砍杀成扁作,上承力条,下和大斗交接。脊禳重量直接由两层斗棋通过大斗传递到梁上,为加强稳定性,两侧用三幅云(蝴蝶木)。厢房进深浅,楼层高,顶部用轩。
建筑门窗纤细空透,脊饰数种,简洁而线条流畅,为了打破后楼五间面阔的过于平直,将正脊分为3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之灰瓦白墙,江南地区的秀丽住宅风格尽显其中。
3.2.3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客家的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乱始迁至赣水中部,唐末至北宋再迁到广东路的韶、循、梅、惠诸州。南宋以后,客家人主要集居于岭南山区,也有部分客家人再后迁移到他处。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至今保存较好的最古者为明代土楼。
土楼虽分布于不同地区,形式和做法上也略有区别,但由于客家土楼是客家在“土客械斗”迁居后图存稳定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形制上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第一,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第二,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第三,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永定客家土楼,堪称客家住宅的典型。永定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圆楼以承启楼为例,在古竹乡高北村,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布局上共有4环:中心为大厅,建祠堂;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平面直径达72米,高12.4米,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储藏,一、二楼层对外不开窗,三、四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祠堂低矮,故内院各卧室采光通风良好。全楼共392个房间,仅3个大门、3口井,各圈有巷门6个。方楼的杰出建筑为遗经楼,位于高陂乡上洋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它以3座并列的5层正楼为主体,以正楼前大厅为中心,左右前方均为4层回廊式围楼,构成回字形楼群,楼群前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石坪,石坪左右两侧建学堂,供楼内本族子弟读书,石坪尽处是大门楼,高6米,宽4米,气势十分恢宏。
客家土楼的技术是北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首先,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墙一般厚达1~1.5米。沼安“在田楼”厚达2.4米,在做法上把竹筋、松枝放入生土墙,起加筋作用,再在土内配以块石混合,进行夯筑后十分牢固。其次,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第三,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桶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空气流通。第四,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第五,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一些特殊情况如受禁忌、避煞等限制,可朝东或朝西,但不得朝北。靠近河流或水塘,但忌讳背水。背靠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客家土楼南北兼得,又因地制宜进行创造,是移民文化在住宅中的典型表现。
3.2.4河南巩县窑洞
黄土高原是黄土窑洞的故乡,河南巩县处于黄土高原南缘,境内风成性黄土覆盖层面积大,占全县之60%,厚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又由于气候干燥,故适宜开挖窑洞居住。1978年,在巩县铁生沟村发现的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便发现有壁龛墓和圆形房基,这壁龛墓便是横穴;铁生沟还有一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20米的汉代冶铁遗址,冶炼炉中有拱形巷道建筑,为横穴内衬;铁生沟附近的夹津口乡、涉村乡的黄土层中均发现不少横穴汉墓。隋代时,巩县用于居住的窑洞已有文字记载,唐代杜甫即诞生于窑洞,宋时民间窑洞已普及。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窑洞主要有三种:一开敞式靠崖窑;二下沉式窑院(地坑院);三砖砌的锢窑。
位于巩县康店村中的明清“康百万庄园”窑群,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靠崖窑住宅群。康百万庄园占地面积为64300米',它除砖砌锢窑73孔外,住宅区为16孔砖拱靠崖窑,整个窑群依黄土崖头呈折线布置,组成了五个并列的窑房混合四合院。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返京途经巩县,康家献白银万两迎驾,太后称康家为“百万富翁”,后康家遂驰名。
下沉式窑院,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首先需解决的是由地面入窑院的交通问题,常见的有坡道、台阶、直通或坡道与台阶并列几种;其次院内需排水,有对外挖涵洞或院内挖渗井两种;再则,窑洞之上方应有足够的土层以满足结构、冬暖夏凉的功能要求,一般在3米左右。巩县西村乡、康店乡、孝义镇多见此种窑院。
锢窑如巩县新中乡张诰庄园锢窑群,建于清末和民国年间,依山势呈三个台阶形布置砖砌锢窑。每孔窑宽4米,深12米,高3.5米。窑前两侧为明柱外廊歇山式厢房,形成独立庭院。各层窑洞设外梯上下贯通,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庄园。
但无论哪种窑洞,均以向土层方向求得空间、少占覆地为原则,以拱券为结构特征。需要多室时,可横向并联几窑,也可向纵深发展(可达20多米),形成相串的“套窑”;也有大窑━端挖小窑的“拐窑”;还有与大窑相垂直的“母子窑”等。一般临窑口空气充足处,安排灶、炕及日常起居,深处用于贮藏;窑脸饰砖,或成圆券形,或仿木构雕以垂花门式。
巩县窑洞和其他地区窑洞一样,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隔声、经济适用、少占农田等优点,但也存在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施工周期长等劣势。一方面,近几十年来,当地居民通过洞内增设排风孔,室外设风筒,增设偏窗,挖前后院等办法克服其缺点;另一方面,建筑师也在为“寒窑召唤春天”,如根据热压和风压促使空气流通的原理,设计了太阳能通风、炉灶通风、吊顶通风、竖直风道通风等方法,同时,还将窑洞之生态建筑的合理性,广泛运用于公共建筑的设计中。
3.2.5西藏囊色林主楼
囊色林是西藏地区一家古老的贵族,囊色林庄园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泽当西面30千米雅鲁藏布江的南岸,今属札囊县。囊色林庄园主体建筑为碉楼形式,建于吐蕃王朝末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囊色林贵族始封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至今也有300多年。
主楼主要平面呈横长方形,东端前部又向东凸出一块。主体6层,局部7层。建筑面积共约1440米2。底层层高很大,约5米,内部由纵横的墙体分隔成10个空间,作贮存粮食用。东端凸出的前半部有一夹层,后半部是楼上厕所的粪坑。底层只有南面靠东的一个入口。开窗很窄,成通风口,位置较高,距地约4米。从院内正面上较陡的石台阶到二层入口的门廊,面阔4柱3间,进门后有一个过道,即成为楼梯间。第2层分隔成多间,为供贮存加工后的粮食、油脂、盐、糖、茶等食品的库房,也是供农奴缴租纳税的场所,2层地面上有小洞,平时用木板盖住,农奴交粮食时由此倒人底层库房。第三层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部分是一间佛堂,南面有一较大窗户,中部有宽两间、深一间的空间直通顶层,它既是佛堂的通风口,也是上第4、第5层建筑的内天井,用于通风采光。东面部分除东北角为厕所外,房间均为管家、佣人住所和手工操作间。第4层西面部分为藏经室,东面功能同于第3层东部。第5层大部分是庄园主的起居生活用房,东面的北房为厨房,中央顶部开一天窗,以解决通风、排烟问题。厕所在东北角。第6层中央是敞廊,东端两间为居室,厕所应设在北部外作外挑式,余为屋顶平台,是庄园主的户外活动场所。
整个建筑高大壮观,功能清晰,交通明确,采光合理巧妙。在用材上,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主楼内外均为夯土墙,楼上内隔墙用土坯,建筑由木梁柱和墙体共同承重。东端凸出部分的外墙却用石块砌筑,前后的石墙和土墙分界明显,是沿着土墙转角的收分向上砌筑的,这说明土墙部分与石墙不是一次施工完成的。从一些现存的西藏古建筑用材分析,明代及以前的建筑外墙多为夯土或土坯,明清以后财力加大,外墙多用石块砌筑。囊色林主体建筑可能亦属此情况。主楼每层楼面的结构用材基本相同,即在梁上铺椽,在椽上铺半圆木或木板,其上铺一层卵石,再在卵石层上做阿嘎土地面,特别是经堂及4层以上住人的地面平整而光滑。屋面做法和楼层地面相同,仅阿嘎土层较厚。
从结构上看,首先,主楼的内部主要是由纵向墙体或纵向的柱列与梁组成的纵架承重的。其次,底层全为纵向墙体,往上逐渐被纵向的柱列代替。再则,主楼和西藏其他大型建筑一样,在结构上要注重稳定性和刚度。它在外墙封闭、收分的稳定基础上,主楼从下至上都有意在中央部位设置一道横墙,东部设置一道纵墙,东部凸出部分的平台又是封闭的,这样,从底到顶每层的墙体呈[形,对建度的刚度、稳定性十分有利。
以囊色林主体建筑为代表的藏族碉楼式住宅,厕所设置十分讲究,因为藏族建筑内没有上下水设备,都使用旱厕,这就要求上下层厕所的蹲位处理办法是错位使用,让上一层的粪便直落到底层的粪坑。囊色林主楼内第层的厕所蹲位在最南边,以上逐层北移,至第五层即靠北窗口,第6层东端的建筑已毁,室内也没有发现厕所痕迹、似在北墙外用外挑厕所。此为当地特殊做法的代表。
另外,主楼屋顶四周的女儿墙外皮,用“边玛草”垒砌成为边玛檐墙,这是藏族特有的一一种高等建筑的表示。囊色林贵族曾用重金迎请佛经与佛像,在住宅里设置有供奉佛像的佛堂与贮藏佛经的经堂,这些却反映出囊色林这一世俗贵族与寺院集团的密切关系。
3.2.6安徽歙县棠樾村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为关键,一是地缘,二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之凝聚力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即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的本身和谐。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典型实例。
棠樾是鲍氏家族发展起来的村落。这可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约1130年),其时徽州府邑(今歙县县城)西门一位以文著名的鲍荣,相中今棠樾之地,营建别墅,当为棠樾之始。至四世曾孙鲍居美时,自府邑西门携家定居棠樾。此后棠樾村落作为鲍氏族人聚居地,经久不衰。
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位于歙县城西南15华里,背枕龙山,前以富亭山为屏,南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族谱中有元代咏棠樾诗云:“遥想棠阴清昼永。”(《玉篇》“楚谓两树交阴之下日樾")。又“察此处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大业”,可见是一自然环境和宗族发展余地较大的村居理想之地。
费孝通先生说过,村不仅仅是聚落,同时在祭祀、共有水面管理方面等,具有很明确的村落共同体的性质,这确实也是棠樾村落的特征。
第一,水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它是保证农耕和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粟樾村人进行大规模的水系改造活动时值元明之际。改造前,棠樾之水发源于灵山,分为两条:一股自东山槐塘而来,过村北流入横路塘;另一股在村西沿灵山山脉下至西沙溪。元至正年间,在鲍伯源倡导下,将这股河水距灵山五里之处截流筑石碣——大母碣,从而可灌溉良田600余亩,同时引水入村,沿村南环绕如带,又引横路塘水绕村东,两股水在题步亭附近汇合,流至七星墩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冬至十九年(1421年)春,又对大母碣重建,陆续挖掘了一系列塘作为调节水库。村中还有一条东西向的暗通流水,埋设在主要街道下。这样,就有北、中、南自西向东三股水流经棠樾,满足了农业和日常之需。
第.二,祭祀建筑繁多,突出宗族礼仪。元时棠樾村内的建筑主要是围绕始祖墓而建的,“鲍氏始祖墓”即为鲍荣昔建别墅处,在村之西北,附近有一慈孝堂,是为纪念鲍氏八世孙鲍宗岩、鲍寿松父子而建的,这是棠樾村第一座祠堂。明代,在村东口创建万四公支祠(敦本堂),作为鲍氏分支的祠堂。又增筑“世孝祠”和“女祠”,将考她分祠而祀。还建牌坊、社、亭和书院。至清代,棠樾村口建筑又加建了四座石坊,形成按“忠”、“孝”、“节”、“义”排列的七座牌坊群。坊下以长堤相连,堤旁遍植古梅,间以紫荆,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口景观。
除此之外,这两大方面也结合风水理念在村之结构中成为关键。裳樾水口,设在村落“巽位”吉方的东南角,即七星墩处,七星墩水口以人工砌筑7个土墩,墩上植树以障风蓄水,墩尽处跨水建桥和义善亭,这组水口建筑,成为棠樾村口地标。风水中的来水口和出水口(水口)实际上也是一村落地域范围的标志。真正村口距水口还有一段距离。棠樾的村口是在碧马亭附近,即水汇合处。村西为来水口,也有少量祭祀建筑,一为先达祠,祭祀自始祖以下凡以文章行谊政绩见称于世者,二为坊东申明亭,悬书族民之善恶,以示劝惩。村落也因此逐步形成东西向的前、后街二横道路格局,两干道在村口汇合形成全村唯一的广场。两街之间有数条南北向的小巷相通。村内建筑主要为私宅和祠堂,宅前后或宅侧有不少私家园林。棠樾村的规模由小到大,水系逐步完善,公共建筑由少增多,宅与宅之间的位置经营及树木栽植等均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起始并无统一规划,但在风水理念及实际情况下渐渐磨合,终成为一适宜人居的环境。同时棠樾村从开始建别墅及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文化建设,造祠堂,建园林,办书院等。从而棠樾村成为高于一般农人境界又脱离于市井奢侈的桃花源。
3.2.7山西襄汾丁村
山西汾河边的丁村,早在原始社会便有人居。现丁村以明、清住宅众多而著名。
山西汾河发源于晋西北宁武县境内,流至太原盆地后,河谷宽广。再南至灵石,为两岸高山所限,成为峡谷。在华北地文史上,有一个“汾河浸蚀期”,就是指这个区域而言。襄汾县(为前洪洞和赵县两县合并后县名)丁村,正当临汾宽谷的南端,东有高起的霍山山脉,西为乡宁黄土高原。汾河两岸的水从高处注入河中。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从东岸向东到霍山山脉,在高山的近处,差不多全是土质的堆积,包括风成的黄土和变成微红色的黄土,砂砾堆积少或没有,可知久远的年代前这里是一适于农耕的地方。又在1953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现在丁村建筑物所在的地面(高出河面20~30米左右)和另一台地(约高出河面100米)之间有大量旧石器、人牙和犀牛骨架、河蚌等。但也有一种说法,称这里在远古也许没有人居,因为石器遗存有可能是随河水及流沙冲刷而来。
不过,丁村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在现在可知的明清住宅分布上得到了验证。现存的明清住宅共有40余座,其分布大体为三大部分,俗称北院、中院、南院。北院位于村庄的东北部,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位于村庄的中偏东部,以清代中早期建筑为主;南院踞村庄的西南部,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为主,即顺应汾河的流向进行扩充和发展。
丁村的道路横平竖直,虽为村中之路,却形同北方府城结构,和南方依水系发展起来的道路网截然不同。但许多支路采用“丁”字形,以示“不泄风水”。由北门向南的道路和东西向的道路交叉口,有“天池”一方,水池一侧大片面积为广场,它们和一个下为门洞上为楼的建筑一起,构成丁村的活动中心。在北院、中院、南院的交接处,隔道路南北为戏台和大庙,另在临汾河的西门口内有三义庙,北门外有关帝庙,是百姓朝拜地方。对地方神的崇敬在北方甚于南方,许因生存和发展更依赖于地缘之故。在民居的梁枋上生动的地方神庙的刻画亦为写照。
丁村最著名的还是明清住宅,方整、严实、气派。明代住宅多以“口”字形的四合院为主,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建的3号院,由南房、东西厢房、北厅各3间组成。大门设在东南角,进门后迎面的东厢侧墙做成照壁,左拐进院,宽敞开阔。清代中早期住宅规模比明代普遍增大,布局多为“日”字形,庭院二进,由南房、过厅、北厅及东西厢房组成。大门设在南房中央,院窄而长,厢房2层,天井较深,北厅多为3层阁楼,房较明代的高峻。清代晚期住宅较中早期更为高大,布局趋于几个院的组合。追溯起来,由明而清的这种住宅风格发展,除受时代变化、材料限制的影响之外,也和丁村人口渐多、地盘渐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