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李田所译本 第一章:物的礼拜形式 1:繁盛

2023-08-24 11:38 作者:南美仙人掌  | 我要投稿

为了清楚的说明笔者翻译工作的动机以及此译本可能存在的问题,我将第一篇前面的介绍稍做修改之后粘贴上来,看过的朋友们请直接跳过。



笔者李田所,近日来正在进行英语能力的练习,经过思考,笔者认为与其用各种考试资料上的N手资料做练习,不如整个狠活,翻译一本著作。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笔者学习计划中的其中之一。笔者的好友小黄在阅读此书后的时候曾表示遇到过一些困难,笔者通过搜索网友的评价以及将中译本和英译本进行对比,和小黄讨论后得出结论:中译本的翻译问题导致了此书产生了一些阅读上的困难。


这本书的简体中译本从2000第一版出版以来,到今天已进入第三版。但是由于我们和刘成富,全志钢两位老师有一定的代沟,在一些词语的用法之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此外可能还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写作因素导致了此译本的难以阅读;当然,我们作为读者自身的愚笨也是导致我们难以理解文本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据笔者所知,有不少朋友私底下也在进行此书的翻译,但是并没有公开他们的工作成果,所以笔者打算以自己的理解去翻译一下这本大名鼎鼎的著作,并将翻译内容更新在这里。


需要进行的声明是,笔者李田所,24岁,是学生,代表名言“逸一时,误一世”,目前是日本下北泽生物化学研究所,沼气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计划成为一名沼气工人,并且参加下北泽工人党主席的竞选;而我的好友小黄目前是CAFA的一名本科生,她计划在毕业之后成为一名保安。从我们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可以看出,我们并不具备专业的英语能力,专业的翻译能力,良好的中文水平;同时在政治经济学以及哲学方面我们也不具备专业素养。再者,鲍德里亚的原始文本是法语,而两位先辈翻译的中译本正是翻译自法文,而笔者是用英译本进行翻译工作。同时,笔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并没有读过《消费社会》的中文或者英文译本,对于很多概念的把握没有很深的考究,更多的是凭自己并不可靠的直觉(比如在对object的翻译中,笔者会交替使用“物”以及“客体”)。综上所述,笔者的翻译纯属图一乐,为了避免产生误导,特此说明!毕竟只是笔者的英语练习(恼)


最后要说的是,笔者很懒,事情挺多,最近在康桥上踱步之后还要面对格尔兄弟的拷打,所以此译本的翻译工作内容将不定期更新!and,笔者十分欢迎严肃的讨论以及更正的意见!



第一章:物的礼拜形式


1:繁盛


今天,一种由大量的物,服务以及商品构成的,令人惊叹的消费和财富现象萦绕在我们周围,这种现象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经济部门中一些基础性的突变。严格来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所包围,而是被物所包围。从不断上升的数据曲线可以得出,他们的日常交易不再与其同僚息息相关,而是与收据,大量的商品以及信息密切联系。从雇佣了数十个技术奴隶的复杂家庭组织,到“城市动产”和整个流通的物质机器;从职业活动到永不间断地对物进行礼赞的广告奇观以及大众媒体数以百计的日常消息;从让人着迷的小物件发生的细微扩散到充斥着在睡梦中都持续狩猎着我们夜行之物的象征性的心理剧。毫无疑问“环境”,“氛围”的概念变得如此时髦,是因为不论是在他人的在场或者是在他人之间的交流之中,我们不再与他人长时间共存。在凝视之下,拥有规训力量的物重复着同样的话语:我们的力量,我们美满的繁盛,我们在他人那里的缺席。就像狼群中的人类幼崽会长成狼一样,我们也慢慢被工具化了。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与物同步的活着,伴随它们延续不断的节奏活着。今天,是我们看着物被生产出来,成长,成熟然后死亡;而在之前的文明中,物是永恒的,是工具和纪念碑,它们比一代一代的人活的更长久。


物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但是它确实给人一种一直在大量繁衍的感觉,一种现代野人难以如条件反射一般找到其文明特征的原始森林的感觉。


我们要尽快的将这种既非植物又非动物的东西描绘出来,这种由人所生产出来却反过来如同烂俗的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环绕我们并侵害我们的东西。我们要根据我们所见以及我们所经历来描绘它。一定要记住!不管它多么壮观多么繁盛,他依旧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遵守的并非自然生态的法则,而是价值交换的规律。


“在伦敦最繁华的街道,商店一家紧挨一家,在无神的橱窗眼睛背后,陈列着世界上的各种财富:印度的披肩、美国的左轮手枪、中国的瓷器、巴黎的胸衣、俄罗斯的皮衣和热带地区的香料。但是在所有这些来自如此众多国家的商品正面,都挂着冷冰冰的白色标签,上面刻着阿拉伯数字,数字后面是简练的字母l、s、d(英镑、先令、便士)。这就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马克思在《为政治经济学批评作贡献》中写道。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李田所译本 第一章:物的礼拜形式 1:繁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