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回忆高考,准备迎接历史的大考

未老哥:
看完你的那篇《回忆高考》(实际上直播的时候我在现场),有感而发啊,就像借着这个主题发挥一下,因为跟着学了《辩证法的历险》还有齐泽克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想随便但也认真的聊聊。
在这里先说一下,我之前写过一封信,所以就不赘述之前的内容了,可能因为我和未老哥你参与高考的经历不同,因为我并没有参加这次高考,而是在这之前几个月就走了,所以我对你的这个例子或者说比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并不认为那是一场抑或一场场暴雨,在我眼中,其实这是一场雪,对于当时给你写信的我而言,是我穿着冲锋衣在漫天飞雪中行走,雪花飘落在身上未被融化即被掸走,我突兀的在第三人称的视角下站在雪景中,并装模做样的向落雪拥抱。一如在这次骑行前,我认为这个过程会十分享受,如同风景画一般。而现在,我仍认为这是一场雪,然而,这次狂风打乱着我的呼吸,冷气在我换气时灌入,冰冷而又干燥的雪花拍打在身上,旋即又被体温融化,身体的润湿还在不断传导着寒意,而我在这环境中感受到的最违和也最融洽的,便是那湿热的呼吸,那风雪以及那风雪中看似生动,却早已浑身湿透,与环境看似分离,实则都意味着死寂的部分叫卞建文,那机械且艰难的行走着的,看似与背景一样僵硬实则仍能听到心跳的叫*倩*。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脊背上的水,无论是雪水还是汗水,都意味着,我活着。
肉体上已经死亡过一次的是*倩*,如果我要再死亡一次,那么就只有符号学意义上的死亡了。
我其实并不认为这是一场高考,或者说,并没有一个规定好的总分和考试时间,那个最终的特殊的时刻是普遍性的,倒不如说每一刻都在考,成功的那一刻被回溯性的建构为“高考”,换句话说,高考并没有个最终日期,反倒是耍无赖似的在每一次模拟考中挑一次你认为最好的并把它当作高考,所以并没有谁在为那次设定好的高考出题,题目是你自己选的。当然也是从一个题库中选的或者被给出后才选的。所以其实我们永远都是那个“小学生”,因为不存在那个年龄谱系,也不存在那个“本真”时刻,我记得一个例子是说列宁弥留之际下达了一些很不靠谱的命令,人们或许会为伟人的迟暮而感慨,但我会这么理解列宁,因为他并不在乎他的所谓的“晚节”,他要贯彻自己的意志,可这样的老人仍支配着整个体系的运作难道真的认证了列宁主义必然会导向家长制吗?如果让我给一个解释或辩护,我会认为列宁其实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孩子,在装一个不存在的大人,或者说他大方的承认了自己的武断,所以他并不会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在他眼中,自己一直是年轻的才是。我觉得这样一次重复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新的必然性才会如意识形态般铺设,替换掉如今民主式的必然性。
一次次的高考与“高考”会最终实现,因为会有门与守门人,他们会假装让你穿过,但你还会在雨中,身上仍然潮湿,但历史没有守门人也没有门,你只能自己装作有门,打开,并leap过去,然后你会发现你仍然潮湿。因为你身处雪中。
这脊背上的水,是你唯一庆幸的事,因为你活着。
卞倩
2023/6/10 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