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比起残疾人,我更希望你看我是一个人。

2021-06-08 20:03 作者:pw0  | 我要投稿

4月27日当代伦理问题研究一课上,老师放映了法国的国民级影视作品《触不可及》。也不知是我过分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抑或是对诸多政治正确类话题做了“脱敏治疗”,坦率说,在前半截我并未想到这是一个单纯的——如同网上多数影评所说的——温情的、感人的故事。

好吧,若是抛掉先入为主地试图解读它的深意,影片首先固然是优秀的。合理的节奏和漫画般的分镜,时而惊艳的构图和色调,以及,绝对恰如其分的优雅的背景音乐。这不是一部群像剧,整场电影出场的出了主角二人也就寥寥数人,甚至不若同样风格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或《阿甘正传》。想来也是,这两部作品都是典型是以小见大,以隐喻为主,而这也是影界甚至艺术圈所推崇的。但《触不可及》不然,它单纯地讲述了一个或至少大多数认为它只是单纯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一个有前科的无业黑人,一个瘫痪的富翁白人,最终成为了挚友。富翁虽然瘫痪但不愿人将其视作瘫痪者,而大大咧咧的黑人却切实地将其视作一个普通的友人,如是的故事。

首先,应当说我对这个剧情是免疫了的,影片带来的触动更多来自于技法而非深层立意。“对于残疾人要真正一视同仁,尊重人格”,这里的残疾人可以替换成各种弱势地位的人,小学课本里帮助穷苦年轻人也要让他搬点柴火以满足其自尊,此类鸡汤故事应该说司空见惯。如果不说鸡汤的一面,这种情节也不新鲜,讽刺的是,多见于被文艺圈嗤之以鼻的“国产网文”或“日本轻小说”中。说来也简单,一个特殊的人,却不愿被特殊对待,正因如此直率的主角成为了此人的挚友或恋人,若替换成“病弱贵族大小姐和带领她体验平民生活告诉她应当如何人生的平民骑士”就屡见不鲜了。

然而,这部作品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无论是在真实性还是厚重的程度上,都是显然另一个层次的。

由于两个主角的身份实在过于特殊,我实在难以避免一种替政治正确论者说话的思路。首先,为何白人是富翁黑人是犯罪者这一点就被作为了潜移默化的前提,而白人用钱让黑人做了他本不愿意做的事情(至少是起初不适应的事情)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再考虑到法国的移民问题,以及作为原型的黑人来自的国家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这实在让人难以不浮想联翩,甚至认为其中有某些隐喻的深意了。如果顺着这条思路理解,那便是白人希望有人来服侍他们(殖民利益),却又希望被平等对待,最终在黑人(象征着相对原始的人类野性、本能和意志)的影响下知道了真正的自我应该是怎样的(找回曾经的自己,象征着白人回到辉煌的殖民前的精神文明甚至更早的原始本能,跳伞象征着发现新大陆的冒险创新精神),并与黑人成为挚友(平等相处)的故事。

可以说,如果将此作为对整个法国殖民地独立之后一段时间不同人种的关系史的隐喻,我也毫不奇怪。至少,说它有缓和法国种族冲突问题的创作意图,多半是可能的。

但考虑到看了许多评价,似乎这种猜测并不是主流的观点,因此也浅谈下表面的一些事情。

显然地,多数人会认为对待残疾人,悉心的照料、避免伤及自尊等区分于对普通人的态度是正当的。而当然,大多数故事的主角都不甘于此,说好听了是自尊心过剩,说普通了是打肿脸充胖子拄拐棍装健全人,说难听了就是矫情。但在《触不可及》里,这一切在诸多铺垫下又显得在情理之中了。

为何?一言以蔽之,因为主角本是人上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思想实验(和极其特殊的现实案例)。

社会对困难群体的补偿照顾事实上是一个平均值的、及格分的照顾,譬如说物质资料或精神状态,通通是60分。对于大多数人,平常也就60多分的水平,一次事故残疾了本应该变成10分,社会的力量将其变回了60分,这固然是好事。而对于一个本是100分的人,在社会的力量下变回了60分,那自然是万千的不甘心。如果深入说下去,他本应该跌到10分,60分已经很好了嘛!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100分的人是不会更不会认为自己可能跌到10分这步田地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必然带来的。

去年一个网易员工身患重病被辞退的消息被人们关注,年薪百万的他在一夜之间也变得境遇凄惨。可见,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在没有社会救助的情况下变残疾,是一定会使得生活质量大大降低远低于平均值的。这里的社会救助如果单单理解成政府机关、公权力的力量,那么一个亿万富翁显然不会觉得自己经受了社会救助,他完全可以靠着“自己”的财富积累、“自己”的力量避免这个10分的结局,那么60分相比于100分就是净亏损。问题正在此处,前文已述,一个非常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员工想必工作能力很强,也无非年薪百万,一场疾病足以将其击垮。合理推测,“原本”根本没有人能在离开社会救助的情况下伤病而不影响生活质量——亿万富翁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股市里的金融泡沫,正是来自于社会的一种本不情愿的无意识的“救助”!合理推断,一个伤残的普通人,绝对不会过分地看重或看轻影片中主角看重或看轻的东西——越是原本生活优渥的人残疾后越不想被视作残疾人,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本可以像之前一样好;越是原本生活贫瘠的人越希望获得残疾人的特权,因为这是他们提高自身待遇的重要筹码。

话又说回来,虽然不会像影片中那样自然和明显,但不想被当做残疾人的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理解的尊严这类东西是宝贵的我们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愿被视作“社会供养的废物”。其实,这应该并不会涉及到道德层面的冲突,也不会涉及集体与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冲突。

对于任何一个人,当无论社会赋予他残疾人的特权,还是社会予以他对残疾人的怜悯(以一种破坏自尊的方式)时,事实上都是在以弦外之音说出:“你已经不属于这个社会了。”

社会是以分工合作、生产实践为重要基础的,我想无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否认这点。一个残疾人,除了极特殊(如霍金)的情况外,都已经难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即使他是坐拥千金的资本家,仅在炒作资本投入再生产上,有无数人比他更在行,更何况他已经必然比之前更无心工作和创造价值。

这种时候,此人事实上处于社会中与社会外的中间态(仅仅略高于罪犯和动物),注定是与其他“普通人”不平等的。极端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说对于残疾人的照顾完全是为了告诉社会中的健全人:“看,残疾了社会也会养你,无需顾虑地劳动吧!”这看似不讲人权毫无道德,事实上疫情期间也有人讨论已经重病的、不能劳动的、持续消耗资源的老年患者是否要享受足够好的医疗资源。从人道的角度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仅从后果主义来看,予以这种救助正当性的最合理的理由就是“如果现在不照顾老人,现在的年轻人就会担心自己老了会不会也被社会抛弃”。

那么,该怎么解读影片中的温情呢?如果按上文那般理解,黑人小哥能做到和他成为挚友要么是因为他本就游离于这个社会,其实是歪打正着了(事实上他当然也不是故意为之,如果不是金钱和见色起意是否会留下工作都未必);要么可以说,这一切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彼此慰藉,而无关社会本身。换而言之,两个人类个体之间可以发展出超越生产关系的友情和平等,但这个社会注定难以予以一个残疾人平等的(相反,是高高在上,或者说希望特殊帮助的)目光,影片描述的是一种悲伤的幻觉。

然而,这部影片毕竟是上映了且广受好评的,我狭隘地理解,这是因为现在(至少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已经(至少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容许一定量的非劳动人口获得“完全”等同于劳动人口的待遇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心理上。甚至,一个工作中受伤的人应在他不工作后继续领取工资而非抚恤金,因为毕竟受伤并非他本意。每个人都可以当做他真的是健全的——即使他真的是不健全的。
这自然是乐观的前景,甚至让人幻想其会导向一种共产主义,但这到底会殊途同归还是南辕北辙,却也不是我在此一时半会讨论得清楚的了。

相较于上述这种解读,对种族关系和殖民历史的反思与隐喻,似乎才更为符合当今世界主流的话语风格。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比起残疾人,我更希望你看我是一个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