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修类稿》 明 郎瑛(二)

2023-07-15 18:38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七修类稿》 七,立夏,四月节气。立字的含义见立春的解释。夏,假的意思,事物在此时都表面上很强大。 蝼蝈鸣,蝼蝈,小虫子,生长在土穴中,并且喜欢夜里出来,现代人称说土狗(类似蟋蟀,但是身体是土黄色),又称为蝼蛄,又称为硕鼠。这种小虫子有五种能力,但五种能力又都不能,能飞,但飞不过房屋,能咬木头但咬不透木头,能游泳但不能渡河,有土穴但挖得浅,能跑但无法跑过人。所以《说文》称鼫是有五种技能的老鼠。因而知道《古今注》为何称蝼名为鼫鼠了。《埤雅》《本草》都称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认为是青蛙,这些都是错误的。 蚯蚓出,蚯蚓,就是地龙,各地称呼的方言不同。《淮南子》说“蝼蝈鸣,丘螾出,这是因为阴气开始形成,引这两种动物出来。”《夏小正》说是三月。《历解》说“阴虫的形状是弯屈的,顺着着阳气而伸展,我们才得以见到。” 王瓜生,《图经》说“王瓜到处都有,平野 田地 住宅 以及墙垣都能见到,叶子像栝楼叶 乌药叶,圆而无丫缺,上面有毛刺,象蔓一样生长,到五月时开黄色的花,花下结象弹丸一般的子。未熟时是青色,成熟后是红色,根像葛,细而多糁,又称名叫土瓜,又有一个名字称落鵶瓜,可以药用。”《礼记》郑玄注解说“就是萆挈。”《本草》称作菝葜。陶隐居(陶弘景)对这个有说法,认为本草说的不对,他认为菝葜是另外一种。但这些人竟然不知道王瓜也不是他们所说的,王瓜是另外一种植物,先前的儒士不多读书张口就来,真是可笑。 八,小满,四月中间。小满,事物到这时间,有些小得而盈满。苦菜秀,《埤雅》认为荼就是苦菜。《毛诗》说“谁谓荼苦”(《韵会》注荼即茶也)讲的就是它。鲍氏说“因为感火气而形成苦味。”《尔雅》说“树还未长到繁荣就开始结子称为秀,长到繁荣不结子的称为英。”这苦菜正确来讲应该称英。蔡邕《月令》称为苦蕒菜,蔡邕讲错了。 靡草死,郑康成、鲍景翔都说“靡草,属于葶藶科目。”《礼记》注解说“因为草的技叶靡细的缘故”方氏说“所有感阳气而生长的事物,都是彊而直立:所有感阴气而生长的,都是柔弱而靡。”称为靡草,说明它是在极阴的地方所生,所以在这个节气受不了阳气而死。 麦秋至,秋,指百谷成熟的时候。这个时节,虽然还是夏季,但对于麦子来说则是秋季,所以称麦秋。 九,“芒种”(上声),五月的节气,有芒的稻子可种,有芒的麦子快收。 螳螂生,螳螂,一种生活在草中的昆虫,饮风食露,是感阴气而生的虫子,它能捕捉蝉作为食物,所以又名杀虫;又有一说它是天马,是形容它能飞而且飞行的速度象马一样的快;又称为斧虫,是讲它两前脚象斧头,名字很多叫法不一,随各地的习惯来称呼,深秋时到树林中产子,一次能产百子。在这时,那些在去年深秋产的卵破壳而出,药中称桑螵蛸也是它。 鵙始鸣,鵙,是指百劳鸟。《本草》称为搏劳。朱子在注疏《孟》时说“博劳,发出难听声音的鸟。”这说明博劳是指鸟。曹子建的《恶鸟论》说“百劳鸟五月开始出声叫,发出鵙鵙的声音。”所以称它为鵙,就如俗称浊温。所以《埤雅》禽经注解说“百劳不能翱翔,只能直直飞行。”《毛诗》说“七月鸣鵙”那是因为周朝的七月是现在夏季五月。 反舌无声,所有的书都说是百舌鸟,因为它能叫各种声音,所以称为反舌。有些注解以为是蝦(癞蛤蟆),因为蛙类的舌头是反卷的,所以这样称呼它,现在我认真辨别,说是蝦的说法是错的。以其此时正鸣,这个不知道在讲什么,没有书可以考据。《易通卦验》《丹铅余录》都说是蝦 没有声音。如果按五月时鸣叫,怎么可能不知道蝦在初旬成形,一见形就藏起来了。陈氏说“螳螂 鵙都属于阴类”它们都是感阴气而生或感阴气而鸣叫,百舌鸟感阳气而能发各种声音,稍微感到有些阴气就不出声了。 十,“夏至”五月的中间。《韵会》说“夏,是假的意思。至,是到极至的意思。一切事物,表面看似强大到这个时间已经是极致了。” 鹿角解(音骇),鹿,个头小的山中野兽,属阳,角向前生长,和黄牛一样。糜,个头大,沼泽中生长的一种野兽,属阴,角向后生长,和水牛一样。到夏至时,便生一阴,鹿感阴气而角退落。解,角退落的意思。冬至便生一阳,糜感阳气而角退落。因此夏至是纯阳到了极致,冬至是纯阴到了极致。 蜩始鸣(《月令》是蝉始鸣),蜩,大个的黑蝉,是蜣螂脱壳后形成的,雄蜩能叫,䧳蜩不能叫,就是现在俗称的蜘蟟。按蝉的分类,在夏天叫唤的称为蜩,也就是庄子说的那句“蟪蛄不知春秋”的蟪蛄,因为蟪蛄是夏天的蝉,所以它不知道有春秋。在秋天叫唤的叫寒蜩,也是楚辞所称的寒螀。所以《风土记》说“蟪蛄鸣朝,寒螀鸣夕。”现在是指初秋夕阳西下的时候。个小身体绿色移动迅捷的,俗都称了是(了是,寒蜩别名),所以在埤雅有解释它。但这生物生在盛阳时,是感阴气而叫唤。 半夏生,半夏是药名,因在夏季中间生长,而取名。 十一,小暑,六月的节气。《说文》说“暑,就是热的意思。”热,也分大小,六月初是小热,六月中是大热。现在的热气还很小。 温风至,至,到的意思,到这个时间温热的风到了。 蟋蟀居壁,蟋蟀又名蛬,又名蜻蛚,也是现在人所称的促织啦。《礼记》注解说“蟋蟀生长在土壤中,到这个时候羽翼才刚刚长成,居住在墙壁洞里。到七月时就远飞到田野中去,这是因为肃杀之气刚生起时它们躲在墙壁洞里,如今已经感受到了这股肃杀气,因而飞到田野相互争斗。” 鹰始挚(《礼记》是鹰乃学习)挚,搏击的意思。应氐说“杀气还未到肃杀的地步,鸷是凶猛的鸟,现在开始学习搏击,迎接肃杀气的到来。” 十二,大暑,六月中间的节气,解释在小暑中已经提到了。 腐草为萤,又称丹良、又称丹鸟、又称夜光、又称宵烛,这些都是萤的别名,远离光明的尽头就是幽阴,在那里再微小的动物都会进化为成有光亮的。《毛诗》有说“熠燿宵行”这是说另一种动物,它的外形象米虫,尾巴也有火光,这个不能说化成,因为不能回复到原来的模样,之前解释过了。 土润溽暑,溽,湿的意思。土气原本是湿润的,现在被大热所蒸郁而形成天气湿闷热,就是俗称的龌龊热(闽南语称腌臜热)。大雨时行,之前湿闷热,要等下大雨才能退热。 十三,立秋,七月的节气,立字见立春的解释。秋,揫(收敛)的意思,事物发展到这个时候开始有所收剑了。 凉风至(《礼记》是盲风至),西边吹来的凄清的风称为凉风,温变成凉此时气开始肃杀了。《周语》说“在早晨看到火星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原文:火见而清风戒寒)”就是这个意思。 白霜降,这个时间下大雨之后,会有清凉的风到来,气温开始下降,天地一片白茫茫,但还未凝成冰珠,所以称为霜降,这是说明秋天属金,金属白。 寒蝉鸣,《尔雅》说“寒螀,比蝉小,颜色是青紫色。”马氏说“这东西就是生长在夏天的蝉,只是声音变了而已。” 十四,处暑,七月中间的节气。处,停止的意思,暑气到这个时候就停止了。 鹰乃祭鸟,鹰,是义禽,秋天属金,在五行中是义,金的气是肃杀,鹰感受到这股气,开始捕杀各种鸟类,但鹰捕到鸟后必定会先祭天,就像人在饮食时,会先祭祖先一样,但鹰不会捕杀那些要生育后代的禽类,所以又称它有义气。 天地始肃,秋天,是阴的开始,所以称为天地开始显得肃杀。 禾乃登,禾,谷连杆(原文藁秸)的总称,又稻 秫 苽 粱之类的,也是称禾,成熟称为登。 十五,白露,八月节气。金的颜色是白色,此时阴气越来越重。 鸿雁来(《淮南子》是候雁来),鸿比较大雁比较小,从北方飞到南方来了,但南方并不是它们居住的地方,详细的见解释雨水部分。 玄鸟归,玄鸟的解释见前面,此时从南方飞往北方去了,燕子是北方的鸟,所以称为归。 群鸟养羞(《淮南子》是群鸟翔),三个人以上称为众,三只野兽以上称为群。群也是众的意思。《礼记》注解说“羞,喜欢吃的美食。”养羞,就是储藏准备过冬的食物。 十六,秋分,八月中间的节气,分的解释见春分。 雷始收声,鲍氏说“雷,二月中旬开始发声,八月中旬收声,雷收声那么万物也随着它收声了。” 蛰虫坏(音培)户,淘瓦的泥就是坏,是那种细泥。按照《礼记》注解说“细泥有益蛰虫造穴藏身,向阳的地方口比较小,到寒冷的冬天时虫就将这个口也堵住。” 水始涸,《礼记》注解说“这是水的特性所导致的,因为感春夏之气而长流,感秋冬气而回到干涸。” 十七,寒露,九月节气,清晨气温寒冷,开始凝结。 鸿雁来宾,雁在中秋时先到的为主,中秋之后到的为宾。《通书》写作滨,滨,水边的意思,也可以通顺。 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种类很多,这里是说黄雀。大水,指海。《国语》说“黄雀钻入大海成为蛤,这是因为寒风严厉肃杀,于是大多类的黄雀会钻入大海,变为蛤,这是飞行的动物化为潜水的动物。”蛤,属蚌科,是小个的。 菊有黄华,草木的华属阳,单独菊华属阴,所以之前说桃花 桐花,但不说它们的颜色,单独说菊华的颜色,因为它的颜色说明秋天土壤正在旺时。 十八,霜降,九月中间,气肃杀而且凝重,早晨露珠开始结为霜了。《周语》说“见到房星时就是霜降了。(原文,驷见而陨霜)” 豺祭兽(《月令》是豺乃祭兽戏禽),祭兽,以兽来祭天报天恩,方铺而祭,是说秋天属金的意思。 草木黄落,草以及树叶开始呈现黄色,稍微一摇就落到地上。 蛰虫咸俯(《淮南子》是蛰虫咸俛),咸,都的意思。俯,垂头的意思。这时寒气肃杀凛冽,所有的藏虫都垂头不吃东西了。 十九,立冬,十月的节气,立字的解释见之前的立春。冬,是终的意思,万物到这个时候都藏起来了。 水始冰,水面上开始有凝结的冰,但还不到坚硬的程度。 地始冻,土气凝固而寒冷,但还没到裂开。 雉入大水为蜃,雉,野鸡。郑康成以及《淮南子》高诱都注解说是大蛤。《玉篇》也说“蜃,是大蛤”《墨子》称为蚌。有个说法说是蜃蚌,并有是属于蛤类。《礼记》注解说“属于蛟龙”《埤雅》有对蚌、蛤分别解释。这样看起来,似乎不属于蛤类。但按照《本草》车螯的条目说“车螯就是大蛤。又名蜃,能吐出气体形成楼台。”我曾经听到别人说海中的蜃气能形成楼房 城墙。《章龟经》说“蜃最大的有车轮那么大,居住在岛屿,每个月都会吐出气体形成楼台,和蛟龙一样。这一说就了解不是蛤了。”《尔雅翼》是引用《周礼》,各家通过辩论说蜃是蛤。《礼记》的注解,是说“因为雉是蛇所化,所以雉子就是蜃。”《埤雅》是说“象蛇那样大,腰部以下都是逆鳞。”书一看多,之前非常确定的事,现又转成疑惑了。有一种说法说“形状象螭龙,有耳朵有角。”听这个说法,和《本草》《章龟经》所说的又不是一样的动物了。大水,是说淮河。因为晋语说“雉进入淮河成为蜃。” 二十,小雪,十月中间,下雨时雨水时遇寒气所薄(逼迫之意),所以凝结成雪。小,是指还未到大的意思。 虹藏不见,《礼记》注解说“阴气阳气交合而成为虹,这个时候天地不通,阴阳不交合(原文 此时阴阳极乎辨),所以不会有虹出现。”由于虹不是物质而说它是藏,也是说现在的气下伏的意思。 天气上升 ,地气下降,由于天地闭塞因而形成冬天。天地通过这一变化便各归其位,二者不通也不交合,不通就是闭塞,这就是这个时候称为冬天的原因。 二十一,大雪,十一月节气,大,盛的意思,到这个时候雪那个大啊。 鹖鴠不鸣,《禽经》说“鹖,一种坚强的鸟,象雉那么大,头上有毛长得象角。”这种鸟一斗起来不死不休,从古人捕捉它们扒毛做头冠可以知道它们有多坚强。《汉书》也是这个意思。《埤雅》说“羽毛黄黑色,所以名为褐。”按照这些说法,这种鸟是属于阳鸟。因为感受到六阴极盛,所以不鸣叫。如郭璞在《方言》说“象鸡,冬天时候身上没有毛。昼夜鸣叫,人称寒号虫。”陈澔与方氏也说“报晓的鸟”这些说法都不是,既然夜里能鸣叫,为何又说冬天不鸣叫呢?《丹铅余录》说是雁子,这说法更不靠谱。《淮南子》说是鳱鴠。《诗》注解说是渴旦。 虎始交,虎是猛兽,所以《本草》称它“能降伏恶鬼(原文 能辟恶魅)”现在它感受到微小的阳气生起,气势更盛,因而相互交合。 茘挺出,茘,《本草》说是蠡,实际就是马薤。郑康成、蔡邕、高诱都说是马薤。《说文》说“茘大概蒲的大小,根须能做刷子。”这与《本草》的说法一样。但陈澔注解说是香草,有些附和的人说是零陵香,这些人竟然傻到不知零陵香是生长在三月。 (剩下三个,没耐心了。二十四节气到这)

《七修类稿》 明 郎瑛(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