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死里逃生—皇太子号战列舰(数据篇)

2020-12-12 01:17 作者:白露贰番艦  | 我要投稿

     1897年年初,俄罗斯帝国御前会议决定划拨3000万卢布作为特别预算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修建一个可以维护大型军舰的修理厂。1898年3月,俄国强租旅顺,占据了旅顺口。因为旅顺口本身就拥有比较完善的军港设施,这笔资金也就此空闲了下来。此时俄国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日本新近陆续订购了6艘18节航速、12英寸主炮的主力舰。其中前两艘稍早的1万2000吨级战舰防护略差些,后4艘15000吨级则因为采用了最新的技术而有着更好的防护能力。对日本愈发警惕的俄国当即准备将闲置的3000万卢布经费用于造舰。此时俄国在波罗的海地区只有5个能建造万吨以上军舰的大型船台,而且全部都正在开工当中,其中3艘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两艘佩列斯韦特级,预定的佩列斯韦特级3号舰本身也正在等待船台空闲下来。这在建的两级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比较慢,航程也较短,而佩列斯韦特级因为只装备了10英寸炮,火力逊于日本对手。为了弥补与日本之间的差距,俄国海军部决定将前述节省下来的经费改用来向外国购买两艘战列舰和两艘巡洋舰。

     由于日本新订购的4艘战列舰均达到了1万5000吨,海洋技术委员会Морско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комитет一开始规定新主力舰定至少为1万4000吨。但考虑到旅顺军港原有设施的限制,即使经过第一期扩建也只能停泊不超过1万3000吨的军舰;同时新舰吨位太大将会使得造舰费用大幅度增加,使得经费不足以满足原定的两艘战列舰、两艘巡洋舰的购舰计划。因此海洋技术委员会在吨位方面做了一定的妥协。火炮方面,委员会认为佩列斯韦特级火力太弱,应该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的前后双联装12英寸主炮作为新主力舰的标准配置。航速要求为18节,比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要高一些;为节省舰内空间计,放弃佩列斯韦特级的3轴传动配置,改回传统的双轴传动,以此增加煤仓容量,改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的续航能力,目标是达到4,500海里/10节。

瓦良格号防护巡洋舰

     1898年初,海洋技术委员会给出了防护方面的细则,要求采用最新式的哈维钢与克虏伯钢,同时在前级的基础上提升防护面积。委员会原本希望将这份订单全部交给法国船厂来完成,但是这份巨额订单引起了多方的注意和争夺。最后俄方决定分别交给法国土伦造船厂和美国费城造船厂,建造一艘战列舰(皇太子号)、一艘装甲巡洋舰(巴扬号),一艘战列舰(列特维赞号)、一艘防护巡洋舰(瓦良格号)。

在旅顺港停泊的皇太子号

     1898年4月6日,美国方面率先提交自己的方案:排水量不超过12,700长吨,预计吃水7.925米,航速18节,装备两座双联装12英寸主炮、12门单装6英寸副炮、20门75毫米炮、20门47毫米炮、6门37毫米炮,水线装甲带贯穿全舰,最厚处为229毫米。在美国人提交方案3天后,波罗的造船厂也参考了美方的方案提交了自己的方案。不过波罗的造船厂的方案没有得到批准,6月21日,海洋技术委员会邀请了船长负责人和一些军官参加会议,在会议上委员会透露,他们不会采取这份国内的方案,而是选择了法国人的版本。1898年6月14日,俄国方面正式给出详细的指标要求。数日后,地中海造船厂的首席设计师根据俄方要求,参考法国战列舰若雷吉贝里号给出了方案。6月4日,阿列克谢·亚历山德洛维奇大公海军大将拍板同意了法国人的方案。海洋技术委员会对该方案稍作修改,最主要的改动一是将稳心高度增加到1.2米,二是将原定采用的哈维尔装甲改为克虏伯装甲。法国竞标方对修改并没有异议。1898年7月20日双方正式签订合同,造价3028万法郎,预计工期42个月。合同还对工期延误、航速不达标等规定了惩罚条款。此外俄方还要求法国承建方需要交付俄方全套图纸,不过没有规定具体日期。

     1899年1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了新舰的命名,在法国建造的新战列舰命名为皇太子号。原本俄方要求法方提供全套图纸的用意是要在国内自行建造后续舰艇。然而1月25日,海军部批准了波罗的造船厂的新设计,同意在皇太子号的基础上再增加数百吨,达到1万3500吨。吨位增加导致需要延长舰体长度,原有的皇太子号的设计图纸无法再用,因此俄国设计师们另起炉灶进行设计,此即日后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佩列斯韦特级战列舰

皇太子号长118.5米、宽23.2米、吃水深7.92米,设计排水量1万3105吨。外观上,本舰为典型法式设计,舰体水线以上部位显著内倾。这是因为本舰因应俄方要求,增大了装甲防护面积,并且为全部副炮均设置了炮塔,由此带来了重心过高和超重的问题,内倾式船体也就成了必然。内倾式船体甲板较窄,有利降低重心,相对的可以让舰船采用高干舷设计,并且可以减少舰船在高海况下的横摇,同时有助于扩大火炮射界。然而劣势是减少了储备浮力,复原性不佳,这一点在作急转弯时尤为明显。对马海战时,日军官兵就曾观察到,本舰在突然转向脱离战列线时几近倾覆。动力部分为两座垂直三段膨胀式蒸汽机,由20座贝尔维尔式水管锅炉提供蒸汽,推动两根推进轴。设计值功率16,300匹指示马力,最大航速18节。1903年7、8月间进行的海试时,本舰在主机输出功率15,254匹指示马力时就已经达到了18.77节的速度,轻而易举地超过了设计指标。额定载煤810吨,最大可以装载1370吨。舰上定员为军官28-29人,以及水手750人。法国设计师在本舰上大量采用了电力传动,比如本舰全部的主、副炮塔。舰上为此共安装了6台蒸汽发电机,总功率550千瓦。其中两台发电机组安装在上层装甲甲板上方,没有任何防护,另4台则安装在下层装甲甲板底下,分别位于舰艏和舰艉。

皇太子号艉炮

     本舰主炮为4门40倍径12英寸炮,分别安装在两座双联装主炮塔内。两座主炮塔一前一后沿舰体中轴线布置,使用电力进行转动。火炮和相应的炮座设备均为俄国国产,而炮塔则由法国公司进行生产。炮塔最大转向范围为270度。火炮本身可以在任何俯仰角度下进行装填,但人们在公试时发现输弹机在舰艇横摇时经常会卡住。因为军方坚持要求本舰尽早前往远东服役,因此船厂准备的新输弹机只好直接送到旅顺港,1904年1月时才替换上去。每门主炮备弹70发。射速为90-132秒每发,弹重331.7公斤,初速792米/秒,仰角15度时射程为1万4640米。副武器为12门加奈1892年式45倍径6英寸速射炮。为了满足俄方对于恶劣海况下副炮依然可以全部使用的要求,12门152毫米副炮全部安装在上层甲板上,并采用双联装炮塔作为防护。副炮炮塔也全部都是电力传动。角落上的炮塔旋转角度为150度,中间的炮塔则是可以达到180度。每门副炮备弹200发,射速为每分钟2-4发。弹重41.4公斤,初速792.5米/秒,最大射程约为1万1500米。此外舰上还安装了大量的轻型火炮用以防备鱼雷艇。其中包括20门加奈50倍径75毫米单装炮,其中14门安装在舰体射击孔,剩下6门安装在上层建筑处。每门炮备弹300发,弹重4.9公斤,初速820米/秒,最大射程6405米。另外还在上层建筑安装20门哈奇开斯38倍径47毫米单装机关炮,弹重1公斤,射速为每分钟15发,还有8门更小一点的哈奇开斯37毫米单装机关炮。鱼雷武装方面,共有4具381毫米单装鱼雷发射管,其中两具安装在水线上,艏艉各一具;另两具安装在侧舷水线下部位,靠近前部主炮弹药库。全舰共携带14枚鱼雷。另外还有45颗水雷。舰上安装有巴尔-斯特劳德公司生产的叠像测距仪。这种测距装置利用两幅图像重叠来测出距离。炮术军官据此计算出火炮所需要的仰角和提前量,并且通过盖斯勒式机电火控传输系统将诸元传送到各个炮塔中去。

皇太子号副炮

     皇太子号采用了最新式的克虏伯渗碳装甲,分布则是法国式设计。水线装甲带纵贯舰体全长,上下都布置有装甲甲板。水线装甲带后面为水密隔舱,这些隔舱大多数都用作为煤仓。这种布置方式是为了在上层装甲甲板遭到破坏时依然能为全舰提供浮力。水线装甲带高2米,额定负载状况下有1.5米位于水下。在舰体中部60米宽的装甲带为最厚的部分,达到了250毫米;然后逐渐收窄到舰艏的180毫米和舰艉的170毫米。中部主装甲带下方为170毫米厚的装甲,也是大体上等比例地往两边缩窄,主装甲带上方则是200毫米的装甲板,高1.67米,长度比主装甲带略短一点,同样是中间厚两边薄,前端120毫米、后端130毫米。主炮炮塔和下方的支撑管道部分装甲厚250毫米,顶盖厚63毫米。炮塔管道在上层装甲甲板下方的部分则缩减到100毫米。副炮炮塔侧面150毫米,顶盖30毫米。司令塔侧面厚254毫米,顶盖63毫米,通信管道延伸到上层装甲甲板下方,厚100毫米。至于烟囱,在上层装甲甲板上方大约一层甲板那么高的地方厚度是19毫米。

     在上部装甲带上方有一层纵贯全长的甲板,为一层50毫米厚的装甲板块铺在10毫米的甲板上。水线装甲顶部则是两层20毫米厚的装甲,同样是纵贯全长,但并没有覆盖整个宽度,而是向下弯曲,由20毫米厚的钢板与装甲带底端相连;并且继续向下延伸直到内层船底,从而形成了一层防鱼雷隔舱。这层隔舱距离船舷2米,前后延伸的长度为84米。防鱼雷隔舱的后面设置有煤仓。

死里逃生—皇太子号战列舰(数据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