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弃”,啥意思?有道理吗?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一直秉承着“死者为大”的思想。
对于逝世者,家属都会专门请人来办理丧事,目的是让逝世的亲人能够风风光光地走。

在古代,当家里有人去世后,在办理完丧事,逝世者的家人都会找来风水师去寻找一块土地,用以安葬去世之人。
不过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墓碑只是简单采用木板或石头,方便日后的祭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墓碑不再采用木板等简单的工具,而是以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的石碑为主要形式。
足以可见,立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不过,农村俗语曾说:“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弃”,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墓碑三不立又是指哪三不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国传统的墓碑文化
我国墓碑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古代很多皇帝不下令修建属于自己的碑文,但他们都有安葬的宫殿。

从历史记载的资料中,也能了解到关于他们的生平信息。
相比较于皇帝,平民老百姓们立碑就特别简单,大多数都是以木板为墓碑的主要形式。
不过,这些也只是发生在贫困的家庭中。

在当时,稍微有些钱或者有名望的家族,不仅会将丧事举办得非常风光,墓碑也是相当得有分量。
一般会以重量级别的石头为墓碑,并邀请专门人士刻上逝世者的生平事迹。
尽管墓碑使用的材料不同,但墓碑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主要以长方形为主,代表着“四面八方,刚正不阿”,正符合我国传统的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板或石头的墓碑逐渐被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的所代替。
而且碑体的样式也是丰富多彩,不过老一辈立碑的规矩还是严格遵守着。

也许大家都去扫墓的时候,都看到过这么一个景象:有的坟墓跟前并没有立碑,有的只是一个土包……
这就是老一辈曾说的“墓碑三不立”,这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禁忌。

作为现代人,我们一定要多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才不会犯了忌讳。
一不立:无子嗣之人不立碑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国都十分重视“孝道”。

而所谓的孝道指的是家族的香火不能断,必须保证传宗接代,这样才不会丢了家族的颜面。
如果在某一代没有孕育出孩子,那就代表着家族的香火从此就断掉。
家族的血脉无法得以传承下去,是人们相当忌讳的事情。

而且在老祖宗的眼里,无子嗣之人不仅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还会让家族丢尽脸面,因此在家中就会变得不受待见。
不仅如此,还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茶余饭后的议论话题,经常会遭到别人的指手划脚。
甚至,这一类人在去世后,也获取不了别人的尊重。

因此在老一辈看来,无子嗣者就是家族的叛逆之人。
既然生前做错了事情,死后也不可能得到风光的安葬仪式,更不允许对其的坟墓前建立石碑。
人们为去世之人立碑的目的十分简单,除了传承之外,还为了让后人明确知道祖先安葬的位置,好用以日后的祭祀。

但无子嗣之人,也就代表着他没有子孙后代,即便给他立了石碑,也不会有人来给他上坟,那也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二不立:意外逝世者不立碑
这里的意外去世指的是遭遇车祸或狱中死亡或其他原因而死亡的人。

老一辈认为,这一类人群代表着不吉利,因此,不会将他们安葬于祖坟中。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人们为了稳固大家族的人心,经常会到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人家中走动,以此来建立更加亲密的亲人关系。

并且,在大家族中,如果有人去世。
也会找来风水师在祖坟周围寻找一块“风水之地”,将逝世者安葬在祖坟的同一片区域中,代表着家族的祖坟根据于此。

而且祖坟还有气运平衡一说,只有气运达到平衡状态,才寓意着祖先在保佑着子孙后代,也代表着逝世者在另外一个世界过得很好。
然而意外死亡之人通常有很大的怨念,一旦将他们安葬在祖坟的附近,不但会影响祖坟的气运,还会破坏祖先安稳幸福的生活。

因此,为了不给逝世的祖先带来坏的影响,意外逝世之人不但立在祖坟的同一片区域中,也不会给这一类逝世者立碑。
三不立:新坟三年不可立碑
新坟并不是当下新建立的坟墓,指的是下葬后的三年之内的坟墓,都属于新坟。

在农村,家里有人去世后,特别是老人,作为后代一定要守孝三年。
并且在这三年期间,不但不可以参加文娱活动,家中也不能举办红事等喜庆活动,目的是让逝世者在另外一个世界能够得到安息。

同时,只有在守孝三年之后,才能为此立碑。
再者就是由于刚下葬的坟墓,会存在土壤不稳定的状态,如果立碑太早,沉重的石碑极其容易导致土壤崩塌。
坟墓土壤的崩塌,在老一辈看来,不仅破坏了坟墓的风水,还对已经去世的人造成了一定的打扰,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
所以,为了保护自家的祖坟,通常在下葬三年后才开始立碑,这样做也寓意着能给子孙后代带来好的运势。
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弃
“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弃”就是指无后代的人、意外去世的人、三年内的新坟这3种情况下,是不能立碑的,否则会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好的影响。
总而言之,关于立碑的习俗文化在农村有很多种,不过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
但这些习俗文化,都是在告诫后人要尊重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而且也寄托着对后人的期待。
当然,也许很多传统的习俗文化比较落后,但我们一定要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这样才是让中华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