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航母杀手,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命运多舛的俯冲式轰炸机
我们都知道,美军作战飞机中“B”代表轰炸机,“F”代表战斗机,而今天我们要说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则是“SB”(侦察轰炸机),这从侧面说明了无畏式在整个美军中的特殊地位。SBD不仅是二战时期美军三大舰载机之一,同时也是整个二次大战期间美军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利器。无畏式作为太平洋战场上的功臣,多次出现在各种二战题材的影片之中,作为英勇与无畏的象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战中的传奇战机,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开始寻求新一代舰载俯冲式轰炸机,此消息一出众多航空厂商纷纷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设计,毕竟刚从大萧条走出的美国航空企业急需订单恢复元气,而在众多设计里,美国海军一眼看中了诺斯洛普下单翼,全金属半壳式的舰载俯冲式轰炸机设计。就这样诺斯洛普开始为美国海军打造第一架代号为XBT-1的原型机,而这一设计不仅造就了一架优秀的俯冲式轰炸机,同时也成为了那段时期所有美军作战飞机设计的标杆。

XBT-1原型机革命性的采用了蜂窝晶格结构的机翼,但这种结构对于一架舰载机而言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机翼不能折叠。舰载机的数量决定着航母的战斗力,为了尽可能的弥补这一设计带来的弊端,诺斯洛普尽最大可能缩小了原型机的尺寸,使得XBT-1相比于其他飞机而言尺寸更小。飞机虽小,但这并不影响XBT-1的致命性,在设计阶段原型机的时速就达到了340公里,能够搭载接近500公斤的炸弹向目标实施俯冲轰炸。

在装备两个中队的该型飞机后,美国海军发现了问题,由于动力和气动问题,BT-1事故频发,导致诺斯洛普不得不将BT-1回炉重造,经过漫长的风洞试验并换装马力更大的发动机,BT-1重获新生,而此时新的试验机也获得了新的代号XSBD-1。相比于之前的型号,XSBD-1的起落架改为了完全收放式,整机的座舱及气动布局得到了优化,问题被一一解决。就这样新飞机被正式命名为SBD-1,无畏式的太平洋传奇之路也正式开启。
效率极高的无畏式
提起俯冲式轰炸机,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它的亲戚鱼雷轰炸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国军方最看好的其实是鱼雷轰炸机,因为操作简单,且普通战斗机也可以执行投弹任务,鱼雷对于水面舰艇的毁伤威力也更大,在战争初期,尤其是日军偷袭珍珠港时,鱼雷轰炸机确实十分奏效,但这仅限于攻击低速或者静止的水面舰艇,且敌方的防空火力的强弱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凡此种种制约着鱼雷轰炸机的作战效果,但这些对于俯冲式轰炸机而言,都不是事。

说到无畏式的经典战例就当属著名的中途岛海战,这次战役直接扭转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这背后最大的功臣,除了珍珠港优秀的情报人员外,就要属无畏式和它的飞行员们。在先期鱼雷轰炸机未取得战果的情况下,美军的数十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将日本海军全部四艘主力航母悉数报废,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这些都离不开无畏式和它的飞行员们。

由于水面舰艇移动速度快,且防空火力密度极高,鱼雷轰炸机很难发挥作用,但从头顶上攻击的俯冲式轰炸机则没有这样的顾虑。由于防空火力在面对大角度俯冲式轰炸机攻击时显得力不从心,且一旦被俯冲式轰炸机锁定,相比于灵活的战机,舰艇很难通过机动进行规避,种种原因,使得俯冲式轰炸机相比于鱼雷轰炸机而言效率更高,生存能力更强。

自SBD诞生以来,美国海军和诺斯洛普就从未停止对其改进的脚步,先后在SBD-1的基础上推出了多种改进型号。比如加装了自动驾驶仪和副油箱的增程型SBD-2,增强了火力并加强了装甲的SBD-3以及升级了机载雷达和无线电设备的SBD-4等等。这些机型不仅作为美国海军的舰载机使用,同时也装备海军陆战队以及美国海军岸基航空兵进行对海和对地攻击任务。

事实上,SBD无畏式在总体性能上算不上十分优异,甚至要弱于二战时期日军和德军的同类型作战飞机,直到1944年第一架最新型的SBD-6服役时,其最大飞行速度也才刚达到每小时420公里。SBD装甲防护能力弱,腿短等缺陷也常常为人所诟病,也正因如此无畏式经常受到日本海军的蔑视,但这些并不妨碍SBD驰骋太平洋战场,成就一段属于自己的战争传奇。
战争真正比拼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我们人类本身,再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了背后的人终究只是一堆废铁。纵使无畏式在各个方面都要弱于日军战机,但背后有了军人坚定的作战意志,才造就了属于无畏式的荣耀,而这份荣耀最终都将属于每一名奋战在这场反法西斯斗争中真正“无畏”的人。

无畏式的最终型SBD-6在生产450架后就宣告停产,这些飞机也大都在美国本土执行日常训练以及拖靶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