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红色胶公: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的革命学校!
胶东公学(鲁东大学前身),是中共胶东特委在抗战初期创办的一所为抗战建国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她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辗转迁徙于胶东山水之间,冲破日伪反动势力的无数次围剿,坚持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办学,历时十年,为国家培养了6000余名优秀人才。胶东公学的师生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书写了一段战争年代发展新型革命教育的历史,成就了一段火线办学的传奇。

编辑
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加快了侵华步伐。10月,日军铁蹄踏入山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指挥韩复榘一败如水,山东政权土崩瓦解,也使山东的教育“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1937年底,胶东地区爆发了著名的文登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1938年2月,以理琪为主席的胶东军政委员会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成立。从此,胶东地区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建立起相当完整的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权。

编辑
这极大地鼓舞了笼罩在民族危亡阴云下的胶东人民,尤其是那些最先觉悟起来的青年学生。但是,这些青年中的大多数人,人生观还是模糊的,有的站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显得彷徨、无助;有的虽然具有很高的抗战热情,但处在当时的情势下,对抗战的艰巨性、长期性、必胜性等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认识也更显幼稚。
胶东特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抗日战争的逐步深入和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团结、吸引广大热血青年奋起抗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解放意识、有抗战必胜的信心、有战争和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抗日国民和抗日干部”,已成为不断发展革命根据地和补充革命后备力量的当务之急。

编辑
1938年2月12日,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同志在雷神庙战斗中牺牲后,曹漫之同志代理特委书记主持工作。4月,胶东特委在牟平县马石店村开会研究决定:创办一所大学或相当于初、高中水平的中等学校,通过必要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军事训练,尽快培养一大批革命干部,充实到党政军机关和部队。
按照这一决定,特委有关部门拟定仿照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的模式,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一所中等学校。曹漫之同志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提议校名定为“胶东公学”。1938年夏,胶东区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专员公署设在黄县(今黄县),曹漫之任专员。6月,胶东特委召开全体会议决定:立即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筹建胶东公学。
1938年6、7月间,胶东特委在黄县召开了胶东公学筹建座谈会,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罗竹风(掖县三支队)、赵竹容(黄县中学前校长)、王光生(黄县崇实小学前校长)、李希珙(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生)、迟剑敏(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生)、赵野民(威海公学教师)、李国屏(北海专署教育科长)等人。

编辑
经过充分讨论酝酿,会议确立了“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办学宗旨,这也是中共胶东特委为创办这所学校明确规定的方针。会后,筹建工作在赵野民、李希珙同志的具体组织下开始全面展开。
1938年8月下旬,胶东公学在黄县城正式成立,校址在原黄县中学旧址,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黄县县长曹漫之兼任校长,赵野民任副校长,常溪萍任训导主任,李希珙任总务主任。
学校分设社会科、师范科和普通科。当时规定社会科、师范科学生四个月毕业,普通科学生半年毕业。社会科、师范科的课程开设与陕北公学大致相同,师范科增加《新教育概论》《教学法》两门课程。普通科课程和社会科略同,只是增设一些文化课。第一期三科共招收学生约250人,为短期培训性质。

编辑
胶东公学的学生,当时规定必须经过地下党、各县县委和地下抗日革命组织的介绍;不经革命组织介绍,学校一般是不接收的。学校对他们有一个明确的要求,那就是都要有阶级仇、民族恨,要能上前线,要扛枪打日寇。就是说,到胶东公学不是一般意义的上中学,学生是要学习本领参加抗战的。根据当时学生的思想情况,学校在坚持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抗战政治教育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当时的教材主要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持久战》《论统一战线》《社会发展简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众哲学》等;并结合当时全国和胶东的实际,讲解抗战局势;有计划地以“苏区和延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为题,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理论教育。这样就迅速地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他们初步地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为他们日后踏上革命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胶东公学的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都是相当高的。教师有罗竹风、王卓青、苏振民、于大申、迟剑敏、李国屏等十数人,他们都是由时任八路军胶东北海区保安司令兼政治委员曹漫之下令从军队里抽调出来的,均为正规大学毕业,当时有的在连队当指导员,有的当政委。
胶东公学实行供给制(后期也有部分学生是非供给制的),从入学开始,学生、教师吃饭、穿衣均由学校统一供给,冬天发给棉衣一套,夏季发单衣两套。学生与前方战士一样,每人每月发给一元钱的津贴费。

编辑
为适应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胶东公学的修业期限实行长短结合的灵活设置,有的四个月,有的半年,还有的一年。后来,随着形势的好转曾一度定为三年,但大多数学生都因革命事业发展需要,未及毕业即参军参政,投入到大反攻的进军行列。
1938年11月,第一期社会科、师范科的学生学习三个月后提前毕业。毕业生中党员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民先队员占百分之四十。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到政府、部队及民运部门,师范科学生担任教员的不到百分之十五。第二期招收学生120余人。
胶东公学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并实施国防教育、设置师范科的学校。胶东公学的诞生,开创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战时正规教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