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831(上)

2018-10-31 14:46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30号在旅馆摸了一天,规划接下来的行程,31号下午坐上发往养马峡的大巴。

    到养马峡住下,吃过晚饭,装好相机,再摸一会鱼,太阳就落山了。我住的旅馆在养马峡最深处,附近有几家饭店,灯火通明,灯下面聚集了很多有趋光性的小虫,快乐时光开始了。

    拍照片的时候确实是非常欢乐,但窝在家里鉴定这些照片则不总是快乐的。

    刚走到一楼,就看到楼梯上有只蝗虫。

短翅凸额蝗 Traulia ornata

    今年没看到这种的成虫,只有一只若虫。蝗虫一般不会在夜间活动,这一只可能是旅馆老板收菜时带回来的。

    相比而言,蟋蟀和螽斯都有不少夜间活动的种类。

瘤突片蟋 Truljalia tylacantha

    种名存疑,但肯定不是梨片蟋或者橙柑片蟋。以前在广东拍片蟋的时候还知道翻过来拍一下腹面,这次可能是坐大巴车太多,人傻了,也没拍到腹面,所以就没办法准确鉴定了。

    肥肠抱歉,我什么都不会做的。

    旅馆在水边,有不少蜉蝣。

红斑似动蜉 Cinygmina rubromaculata

    从成虫分辨,蜉蝣有两类,一类有三条尾须,另一类有两条,后者在国内只有四节蜉科和扁蜉科两个科,四节蜉科体型甚小,翅脉多半不完全,很容易辨认,因而二尾类鉴定到科并不困难。(上图中的似动蜉属于扁蜉科)

    本种的颜色比扁蜉科的大多数种类鲜艳。

    蜡蝉有时也会被灯光吸引。

眼斑宽广蜡蝉 Pochazia discrete

    在四川盆地比较常见的广翅蜡蝉科种类,体型很大。与蜡蝉总科的其他种类相比,广翅蜡蝉的前翅更大更宽阔,斑纹多样性也很高。本种中文名的来历是前翅的眼状斑。

双带唧蛉蟋(双带金蛉) Trigonidium bifasciatum

    南方人喜爱的鸣虫之一,叫声有金属质感,很好听,饲养条件比较好的个体甚至能活到春节。 鸣虫爱好者有自己的一套挑选鸣虫、区分品质的方法,比如身体和复眼的颜色、触角长度、翅膀厚度等,这些标准的复杂晦涩程度不亚于分类学,我知之甚少,欢迎补充。

修长新丽盲蝽 Neolygus elongatulus

    种名存疑。盲蝽科有部分类群有比较强的趋光性,比如各种丽盲蝽,乌毛盲蝽以及部分厚盲蝽等。这些夜行性的盲蝽在形态上与白天活动的盲蝽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花纹一般不发达,颜色较单调等。夜行性的盲蝽复眼相对较大,可以推测,这些盲蝽在夜间也有一定的视力。

差伪叶甲 Heterogria sp.

    体型很小的种类,与伪叶甲亚科的大多数种类不同,本种体表没有被毛。城市内常见的伪叶甲后翅一般退化,无法飞行,这货则保留了飞行能力。

    我鉴定这货主要靠触角形态,如此短粗的触角在伪叶甲亚科是非常罕见的特征。

比罗举腹蚁 Crematogaster biroi

    虽然尾巴那里有点糊,但雌雄体型的对比还是非常强烈的。一只蚁后的腹部末端能安稳地挂上好几只雄性蚂蚁,看起来有点滑稽。举腹蚁尾端有螫针,虽然毒性不强,但能够感觉到被蜇,所以不建议直接触摸。

川鄂缢胸长蝽 Paraeucosmetus sinensis

    地长蝽科有时被划为长蝽科的亚科,是一个分布很广但不怎么被注意的类群,华北常见的长足长蝽其实就是地长蝽科的一员。这类长蝽有不少种类或多或少的拟态蚂蚁,包括本种——缢缩的颈部、胸背板和半鞘翅上的白色花纹都是拟态的手段(白色花纹用来模拟蚂蚁的细腰)。

东北绮钩蛾 Cilix filipjevi

    这是钩蛾?

    不知道你们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反正是先查了刺蛾科,没查到,才开始查钩蛾科。在这之前,我确实没听说过有什么钩蛾(狭义)会把前翅覆瓦状折叠在腹部背面。中国动物志、俄罗斯学者和日本蛾类学会都觉得它是钩蛾,那它就肯定是钩蛾了。

    本种原记录的分布区是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另有一种形态非常相似的宽绮钩蛾分布在云南和印度。

    这货的产地在这两种绮钩蛾的中间,之前从未有本属物种的记录,比较之后,我认为它更像东北绮钩蛾。

溪岸摇蚊 Chironomus riparius

    种名存疑,但摇蚊属绿色种类本来就不多,出错的可能性其实不太大。摇蚊是淡水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一,很多大型水生动物都以摇蚊幼虫为食,故而垂钓爱好者有时会用摇蚊幼虫做鱼饵,养淡水鱼的朋友也经常用它当饲料。

    本种在古北界分布颇为广泛,甚至可以在北极圈附近生存。

T斑长跗萤叶甲 Monolepta postfasciata

    穿着黑色三角裤衩的小型萤叶甲,体长只有4mm左右,很难被察觉。萤叶甲亚科有很多非常漂亮的种类,但(我个人感觉)萤叶甲亚科(在川北)多样性最高的时间是七八两个月,我拍照的时候,旺季已经快要过去了。

海南宽基蜉 Choroterpes hainanensis

    如果早知道,四节蜉也可能是假的。

    从气质上来看,它与四节蜉的唯一区别就是多了一根尾须(雄性四节蜉成虫特有的两对复眼甚至都是一致的)。然而,尾须的差异在蜉蝣目意味着科以上的分类差异。

    然后,我查到了一个名叫细裳蜉科的类群,这个类群的特征非常独特,简单地概括一下就是:多长了一条尾须的四节蜉。说这两个科没有肮脏的py交易,我绝对不信。

    嗯,一般来说,看到长成这样的蜉蝣,继续直接说四节蜉就好,说完别忘了检查一下尾须。

前角隐翅虫属 Aleochara sp.

    跟本属大多数种类不太像,有可能是Aleochara (Emplenota) fucicola。

    隐翅虫科是个大坑,前角亚科的资料更少,越鉴定越自闭,说不出话。

黑足墨蛉蟋 Homoeoxipha nigripes

    蛉蟋亚科另一类比较有名的鸣虫,养红胸墨蛉的人可能更多,但我只在云南见过红胸。本种的配色有点奇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不太好的东西。

    饲养方法我就不介绍了,想养蟋蟀的可以去鸣虫爱好者的论坛里自己问,我现在确实是没有养蟋蟀的条件。

背红望灯蛾 Lemyra rubidorsa

    这个种分布于印度-喜马拉雅一带,国内之前的记录集中于藏南和滇东北,江油比前述所有的记录产地都靠北。

    川普你还说气候没有变暖?

刺平背露螽 Isopsera spinosa

    存疑。这位也是我的老朋友了,前年和去年都在老河沟见过,没想到今年这么晚了还能看到,只能说,我跟它有缘分。

    然而,悲伤的是,我到现在都没有看到它前足胫节上的刺。

细齿平背露螽 Isopsera denticulata

    存疑,这个种的特征是产卵瓣很长。同一个属的两个近缘种在相隔不到十米的两个沙发上大眼瞪小眼,真实。对于这些吃草的螽斯来说,种间竞争几乎是一个伪命题。

污白钩蛾 Ditrigona spilota
    闪光灯很难拍出半透明的质感,肥肠抱歉。白钩蛾是钩蛾科的大属,属内差异极大,很多种类神似尺蛾,鉴定时很容易混淆。鉴定错了怎么办?我也没办法,我自己还搞错过呢。
锥土苔蛾 Eilema conica

    不保证种名正确,土苔蛾属的资料太恐怖了。尽管如此,作为最常见的苔蛾之一,如果要做昆虫本底调查,接触土苔蛾是不可避免的事。因为没什么人认识的昆虫太多,所以很少有人做昆虫本底。

灰绿片尺蛾 Fascellina plagiata

    国内最常见的片尺蛾,拟态枯叶,颜色极为多样,从嫩绿色到灰褐色都能见到。我的分辨方法是翅形和后翅中线形状。当然,见到近缘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膝角毒隐翅虫属 Ochthephilum sp.

    毒隐翅虫亚科盛产奇葩,这就是其中之一。莫得资料,查不了。有哪位朋友搞到了能用的资料,可以联系我,我花市场价买。

    这不是一个常见的属,主要鉴定特征是膝状触角。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隐翅虫亚科有一个膝角隐翅虫属,这个属的种类我在山东见过,在形态和系统发育上都与膝角毒隐翅虫属相差甚远。

    虽然身在毒隐翅虫亚科,但目前关于这个类群毒性的记录似乎不存在,鉴于该亚科内大部分种类无毒,有理由认为本种也是无毒的。


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831(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