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书不坏
张广天 著 当提及“圣灵”一词,必先知圣灵之圣,是翻译借字。在中文里,圣字过去写作“聖”,口耳顺通,下面那个“王”,以前写作人在土中的样子,即地上之人,口耳顺通,先知先觉,发乎口,顺乎耳,并不是从后天的学习和阅读上来的。口耳相传,通达无误。所以,中文的圣人,是指地上的人中之圣,即人圣。而西语的意思,是神圣。神性的,纯洁的,无染的。圣灵,以中文表达,准确地讲,应是神圣之灵。神圣而纯洁之灵,即指初心,本心,无脏之心。按宗教的说法,圣灵出自上帝,也出自上帝之子,甚至圣灵就是上帝。这点跟心学中所言之心,是一致的。 万物有心,非人独有。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说:“圣灵入万物,赐万众活命,万物乃生长。圣灵无限,无属受造者,其能力入万物,以性命入万物深处,令万物动静有序,实为上帝之灵。”《约翰福音》中记载:“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心学主张,心即宇宙,与天理合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些说法,都指向本初的心灵,无论在人之中或在万物之中,都发乎上天,都体现着神天的意志。神天的意志是绝对而无限的,于是一加一等于一,万物万众同心。这个一,既是原初,也是一切,所以又有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之说。上帝以一个标准的序令注入世间万物,统管着宇宙,令万事万物不出其道。这个序令于千变万化中持恒,便是圣灵的工作。神与我们同工,这话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字传承有序,玉遗世独立,天子充当中保,形成一种非宗教而有信仰的模式。但当天子黯弱之时,人心复苏,人直接与初心沟通,自己承当。宋以来,汉人中国终结后,禅宗、理学、心学,纷纷兴起,与人们对外族皇帝不放心、不再全权委托“格于皇天”的心理不无关系。这就比同宗教所言,圣灵为第二个保惠师。直至今日,天子已去,字,玉和初心,依然完好。字好比经书,玉好比神心的外化,而心驻在我们每个人身体里。虽历战祸,西乱,主义之争,背视盲动而外求,终不能摆脱心力回牵,引我归正。这便是我《手珠记》中所说的内学的途径。人们在失去天子的中保之后,一路狂奔向外,总不知字保,玉保,更有心保,书朽了,玉书不朽,玉书朽了,心书永不坏,纵再远的地方,上帝都设有边界,纵再大的世界,都无非在心中来回。这就是上帝的大恩与万能。既出自神天的创造,既在神天的统治之下,何来别途他路?除了回归,我们并无去处。回归即是救赎。
说到圣灵本心,谓本净不染,又何处染尘?然入世即尘,于世间言净,净亦不净。这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心初之净,高于人世,出自天道,发乎上帝,是绝对无疑,不容辨识的,因为辨识来自于头脑,而头脑由天造天定,在天之下,人是无识的。人之识,乃天之下识,人间识。人间本脏,于人间言净,必是脏中之净,这就是相对真理。以相对真理针对相对真理,好比以脏洗脏,或者越来越脏,或者脏脏得净。否定之否定,指向肯定。人不可说谎,这是向着神的。但公司老板也要你不说谎,是僭天的,没有依据的。我们倘把自己托付给主人,那么主人必须将他自己托付给神,在这个关系中,他作为主人是被应许的。而我们托付给他,他却托付给世间的势利,我们何不自作主张呢?这便是说,人规不在天矩中,是非法的,也必不长久的。从君主制到民主,从本质到存在,就是这样一个觉醒过程。但觉醒过后,个体的选择依然倾向与地上的势利结盟,那么,情况比早先由一人或形而上的本质去堕落,更为不堪。平头百姓的觉醒,并没有觉醒到弃君不道,而是觉醒到许你不道,怎不许我不道?如今民主了,我也不道一个看看。
佛教是最早参透这个问题的,文化,道德,政治,经济,语言,诸法皆空,即诸法皆相对,不可投靠。不可投靠,并不意味不可用,用以作舟,航行人生。大舟小舟,百舸争流,纵使舟舟相连,舟便是舟,总不是岸。于舟中妄谈岸否,不如惜舟慎渡,或可抵岸。既在舟中,则借舟安渡,这就是相对真理的用处。所以,人跟人之间,五十步笑百步,舟有大小高矮,却都不是岸是岸非,只在苦海中沉浮。一个主义有用,就好比一艘航船可以容身,那就上去,亦不必旁顾,又何必沦为信念!(在人间越有信念越沉沦,这就是为什么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缘故。)大凡认为相对真理难以把握,于信疑间挣扎,于净染间弃取,必是背岸远行,忘本心迷。这世间哪来什么信疑?信则信矣,那是人与神天的交道。疑则疑矣,起于疑必止于疑,才是科学的道理。诸法中起于信而止于疑,或为精进;然起于疑而止于信,必为迷信。相信世间法,将自己托付给人间的得失,都是迷信。迷信就是拜偶像,偶像就是相对真理。在这里,拜的意思,是绝对化,是信托。在中国上古的时候,对诸神的态度,是敬而不拜,敬可祭祀,不可效忠。祭以为用,人神互利。尚书上说:“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诚本天道,克诚乃诚之,以天道之诚对待鬼神,亦在天道之下。尚书这话的意思是,鬼神的日子也不好过,人神交易,也要讲点信誉。他有所享,你有所得,都看在老天的份上。
(摘自《妹方》“部分注解”第四节“圣灵论与心学” 张广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