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评书的笔法技巧(下)
和小说属于书面文学不同,评书是彻头彻尾的视听艺术,说书人的口头表述和身段表演转瞬即逝,这就对叙述角度提出了特定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在书馆里,演员始终不敢有丝毫放松,势必要使尽浑身解数,只有在“出我之口,人你之耳”的极短瞬间,做到共同理解和充分沟通,才能牢牢地抓住观众,否则就会失去观众。因此,演员时刻要揣摩探询观众的生活情况、兴趣爱好、欣赏习惯,让自己的艺术最大限度地“谐于里耳”一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形成自成体系的叙事方法和剪裁手段。
关于剪裁手段,北京评书亦有一些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概括总结,比如“剪断接说”“一路无书”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无巧不成书”“说时迟, 那时快”,等等。
“剪断接说”,也叫“简短捷说”,属于省略的剪裁手法。“一路无书”也如是,没有故事发生,自然就省略不提。这种省略一方面指时间的省略。比如评书中说某人在一地住下,剪断接说,住了三个月了。因为无事可讲,故而一笔带过。另一方面指情节的省略,为的是不再赘述,避免雷同,使情节更为流畅。比如评书中常说双方比武,一方武艺高强,剪断接说,连胜数阵。这连胜数阵如果一一说来,不过是简单重复,与其让观众索然无味,不如省略,使情节更加紧凑。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叫“一张嘴难说两家话”,属于处理头绪、厘清线索的剪裁手法。评书结构多元,线索众多,有时需要适当加以剪裁,分清先后主次、轻重缓急,说完这一头儿,再说另一头儿,使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比如《水浒》,如果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只能讲个人的故事,所以《水浒》才有“林(冲)鲁(智深)十回”“武(松)十回” “宋(江)十回” “石(秀)十回”“卢(俊义)十回”之分(这虽是扬州评话的分法,但同样适用于评书)。从章法上看,可以说是以十回书为单位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以《水浒》开篇为例,从高俅出世起,王进路经史家村,引出头一条好汉史进,便重点写史进的故事;直到史进火焚庄院,出逃寻师,延安府偶遇鲁达,引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自此重点写鲁达;再到投身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引出观艺喝彩的林教头,便重点写林冲……一路写来,各有各事,互相关联又可独立成篇,最后百川入大海,群雄上梁山。乍看起来,万花缭绕;细细品味,芳姿各具。
“无巧不成书”,这或许是评书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巧合是评书中带有技巧性的剪裁手法,“无巧不成书” 就是把具有偶然性的因素编织在一起,构成富于变化、饶有情趣的情节。评书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闻言而失箸,此时恰好雷声响起,正以此作掩;诸葛亮上方谷困住魏军,眼看劫数难逃,不想天降大雨,司马懿死里逃生;潘金莲滑落叉竿,不偏不倚,恰巧打在西门庆头上;假李逵剪径偏偏遇见真李逵,真李逵觅食恰恰找到假李逵家,等等。这些情节都是运用巧合手法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吸引观众。但需要注意的是,巧合是建立在合理基础上的,切忌弄巧成拙。巧合不是万能钥匙,不能给不合理的情节披上“无巧不成书”的外衣。
“说时迟,那时快”,属于节奏变化的剪裁手法。评书中常常说到人物处于千钧发的绝境,此时情节骤然一顿,有意延缓结果的出现,反而极力渲染绝境的险恶,激发观众知晓谜底的欲望,然后以巧妙的突转形式使人物最终化险为夷,平安无事。比如《东汉》中“头请姚期” 一段, 邳彤大枪一扎,刺向姚期的哽嗓咽喉,把姚期逼入绝境,间不容发,正所谓“那时快”,形势极为紧迫。可演员说到这儿,却不急于把姚期巧妙地一闪,躲过大枪的结果说出来,而是变“快”为“迟”,慢条斯理地交代观战的刘秀的心理活动。刘秀为姚期担心,“性命休矣”,“一闭眼,准知道姚期这回完啦”,更刺激了观众,更让观众揪心了。“说时迟”正是起到了这种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