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这位研究生还是走了......
#大连理工通报一研究生实验室身亡# 人终究还是没了......而且,还是早上七点在实验室被人发现的。

学校失去学生,父母失去孩子,各方都会痛心。痛心之余,各方都应反思。除了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外,导师的自私与做法不当、学校学工部工作的浮皮潦草都是悲剧的“助推器”。




9月28日,教育部明确有矛盾可变更博士生导师。我当时说过,选导师很重要。因为导师一旦确定下来,再换导师其实很难操作,原导师不乐意,新导师不敢收,科研难对接。更何况,这次悲剧的研究生已是快毕业的研三。


导师,尤其是工学导师,科研和工作压力都很大。但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疏于指导,而且把自身的各种(心理)压力过多转嫁到研究生身上,是非常错误的。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学生的抗压能力不如导师,学生不该承受那些不属于他的压力。学生实验遇到瓶颈,又因为自己可能将是所在组第一个“延毕”,压力山大,却没有导师的分担。除了自身抗压能力的因素,导师的刺激和冷漠根本脱不了干系。

不仅导师关心学生不够,学校和学院学工部对学生关心更是不足。不关心学生,学生有委屈、有苦恼,也不会想到找学校或学院的老师(可能在昨天之前,学院学工部老师都不知道他可能会“延毕”这个事儿,更不会知道这对他造成的压力有多大)。出了事儿,不管是真的痛心疾首,还是应付“舆情”,都来不及了...... 希望这位研究生的悲剧,能让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们打起精神来,工作更深入一些,一定要做到位。毕竟,再好的政策,不落实,也是白搭。
希望这位研究生在天上不再承受他本不该承受的压力;也希望未来这样的悲剧不再接二连三地发生。
杨加宁
2020年10月14日

最后这张图,看得我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