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笔记
重点难点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 2.现代医学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公共卫生观念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1)内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制度、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 (2)意义: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2.西方医疗卫生体系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2)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推广 ①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②意义: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①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3)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4)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 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西方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②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孕产妇和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2)中国 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②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明显提高;2003年春的“非典”病毒最终被有效控制。 “非典” “非典”又称为非典型性肺炎,“非典”是在2003年以来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的病症,它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的一种呼吸系统的传染病,主要表现就是肺炎。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城市: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 (2)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改观。 (3)习惯: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4)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2)在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患。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有助于人民文明卫生生活方式的养成,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 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怎样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公共卫生意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全民身心健康事业的发展,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 全面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1)表现:医疗保障被纳入社会保障体制;各层级医疗机构纷纷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得到落实;公共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卫生的监督取得突出成就。 (2)原因:国家干预的加强;世界性公共卫生机构的推动;科技革命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3)认识:医疗卫生事业关乎人民身体健康,自古以来就受到了普遍重视;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事业也呈现出时间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科技、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等。 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答案 A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维护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地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这体现了政府履行( ) A.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 B.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C.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D.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材料中“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不断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属于政府履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的体现,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排除A、B、D。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材料中1982年宪法对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进行社会保障,同时也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2004年宪法则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