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久金:荧惑守心

2022-12-22 15:46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陈久金


        荧惑即火星,是五大行星之一。

        人们夜晚仰视星空,看到绝大多数星体之间的相对位置都不改变,除日月以外,还可看到有五颗星沿着黄道附近运动,故称行星。就目视所见,行星只有五颗,故人们分别以五行命之。荧惑为红色之星,故称为火星。荧惑本身的含义是一颗让人难以认识、迷惑不解的星。

        荧惑在五星中是一颗著名的灾星。《乙巳占》曰:荧惑“主逆共,主灾旱,主察狱,主死丧”。《洪范五行传》也说“荧惑于五常为礼”,礼亏,“则荧惑为旱灾、为饥、为疾、为乱、为死丧、为贼、为妖言大怪也”。

        可见荧惑是一颗普遍施加灾祸于人类社会的灾星。所当之国,国君首当其冲。与其相遇时,该国国君就会发生疾疫、死丧,导致国家动乱等,故人们对荧惑的凌犯尤加注意。当然,国家政治清平,荧惑便会按正常行度运行,即使所当之国也不一定发生灾祸。

        荧惑守心的天象是荧惑凌犯诸星座中对社会危害最严重,也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天象之一。所谓荧惑守心,就是荧惑守候在心宿附近。人们对“守”的状态要求并不严格,大至火星守候在心宿之内均可称为“守”。守有停留的含义,很快通过时,从原则上说不能称为守。但是究竟火星在心宿停留多长时间才能称为守,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当然是由星占家所掌握的秘密了。

        “荧惑守心”所以是荧惑占中最为重要的占事之一,是由其所犯对象决定的。前已述及,心宿就是天帝的象征,故荧惑犯心,才能对天子和国君造成直接的危害。

        《史记·天官书》曰:“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石氏也有类似的说法:“心三星,帝座。大星者,天子也。”这便是为什么“荧惑守心”受到人们特别关注的道理所在。帝王和储君受到危害,整个国家就会遭殃。

        在中国古代行星占的记录中,荧惑守心的记录占有很大的比例。凡荧惑守心,其应验都与国君有关,要么帝王死,失帝位;要么就是大臣为变,大臣死,诸侯为乱;要么有兵;要么有旱灾或火灾等。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了一则宋景公时代荧惑守心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80年。当景公得知天空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之后,非常恐慌,因为这场灾难,宋国是首当其冲的,心宿的分野正在宋。于是便找来星占家子韦询问。子韦告诉他这个天罚就将发生在他身上时,景公就更恐慌了。不过,子韦告诉景公,这场灾难是可以移祸他人的。例如,可以移祸于宰相、百姓和年成等。景公还算是一位仁慈有爱心的君主,他认为宰相是辅助他治国的,移祸于宰相既不吉祥,也不公道;如果移祸百姓,百姓死了,自己还当什么国君;移祸年成,同样是危害百姓,都不是为君之道。故景公决心自己来承担这场天罚,一死了之。子韦听了景公的决定之后,反而拜倒称贺,说景公不用三种嫁祸于人的方案,“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即景公这种至德的表现,必将感动上天,转祸为福。荧惑“果徙三度”。由此读者可以看出,星占家的嘴是多么的圆滑,其实他就是代表了上天的意志。

        《汉书·翟方进传》记载了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春发生的一次荧惑守心的故事。当时,李寻向翟方进奏记,“上无恻怛济世之功,下无推让避贤之效”,今火守舍,“欲当大位,为具臣以全身,难矣”。汉成帝是个无能之辈,在位日久而一无建树,大权旁落,致使王莽专权而篡位。面对荧惑守心的天象出现,他的表现就差了,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遂赐册翟方进,加以斥责曰:“惟君登位,于今十年,灾害并臻,民被饥饿”,“何持容容之计,无忠固意,将何以辅朕帅道群下?”把治国失误的责任全推给翟方进,并要他自己审处。翟方进面临官员们“大臣当之”的呼声,正在忧惧不知所措之时,又面临成帝的斥责,不得不于当日就自杀了。翟方进担任相国十年,最后死在荧惑守心这个与人类社会毫无关系的天象上,也是死得冤枉。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因出现荧惑守心而下过罪己诏。《明史·刘基传》曰:“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

        这段记事只载明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任命太史令的年份,而荧惑守心这条天象记录发生于何时则不明白。《明史·天文志》洪武元年无荧惑守心的天象记录,但洪武二年有“正月乙卯犯房”的记录,疑荧惑守心即在犯房之后。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即吴元年,六月张士诚姑苏城破被灭,其宫中的财宝均为朱元璋军所有。这批财宝却引起了一桩震惊朝野的大案。第二年正月,朱元璋称帝改元,四月出巡汴梁。出巡前,安排丞相李善长主持朝中事务,御史中丞刘基主持御史台工作。临行前,朱元璋给中书省参政杨宪下了一道密旨,许他可以越过中书省便宜行事。

        建立大明帝国,李善长功不可没。但自朱元璋称帝之后,在胡惟庸等人的怂恿下,生活奢侈起来。自建相府,府中充有来历不明的张士诚宫中豪华之物。更引人注目的是,旧相府被中书省都事李彬用作勾结李善长长子李祺,充作卖官鬻爵的基地,称为小相府。朱元璋和杨宪都有所耳闻。杨宪得到密旨,以为机会来了,迅速出击,并利用御史台,查出涉案官吏300余人,银数达200余万两。为了查清东吴王遗宝流入小相府的途径,访得富商公羊东,略知一二,便捕来屈打成招,指认70余名官吏与东吴王遗宝有关。

        这件案子呈报到朱元璋,他是劳苦出身的皇帝,生活节俭,同情民间疾苦,最痛恨贪赃枉法的官吏,一旦发现,则一律使用残酷的屠杀来惩治。面对官场的贪污腐败之风,刘基并不完全赞同朱元璋用严酷的杀人办法来解决,而是要用一整套官吏管理制度来约束官吏的行为。为此,刘基想到了利用天象示警的办法来提醒皇上,这便是前面提到的荧惑守心。

        按《刘基传》的记载,面对这个通天大案,刘基的解决办法是提醒皇上要冷静处理。贪污腐败需要惩治,但要掌握好分寸。所以出现这个大案,与皇上事先缺少督察也有关系,皇上也应承担部分责任,故当下诏罪己反省。这是改革政治、笼络民心的明智手法,朱元璋采取了这个建议。

        下诏罪己就是颁布诏书,作自我批评。这个“己”是指皇上自己。颁罪己诏,这是古代封建君主经常使用的政治游戏和手段,是用承认自己行政有失误的办法,许诺要改革政治,以期达到挽回民心的目的。颁罪己诏的办法常用于发生日食之时。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星占揭秘》一书中已有具体介绍。

        董宇峰等在长篇历史小说《刘伯温》一书中也多次利用星占说事,可惜他们没有掌握星占的真谛。他们也注意到《刘基传》所载“下诏罪己”的记载,却作了完全相反的解释,认为是刘伯温请示皇上降罪于刘伯温,罚他回乡反省三个月,由此敷衍出洋洋洒洒数万字的风流韵事。小说不同于历史,我们并不反对历史小说对历史人物的活动作任意编排和改写,但对于星占名词基本常识的理解和古籍文字内容的起码理解则应慎重对待,不能弄出这样的笑话。

摘自《中国古代二十八宿》

青海人民出版社

图片



陈久金:荧惑守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