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仁义夫妻求贵子 具茨山神赐金童
上古之时,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黄帝遂合炎帝之力于逐鹿大败蚩尤一族,黄帝驾指南车,持轩辕剑杀蚩尤,肢解,身首异葬。自此世间清平许多,人们感佩黄帝功德,追根溯源,知黄帝之故里应处中原腹地,今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下新郑一带。此去西南三十余里有一山唤做具茨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唐朝皮日休有诗云“具茨云木老,大块烟霞委”,山下有一靳沟村,此村如其名,隐在山脚下的山沟沟里,村中只一百来户人家,皆掘黄土,居窑洞,他们从山而猎、临溪而渔、男耕女织,实为清静之地。
然而有一户人家例外,便是此村里长靳苟留,他在山沟中也有住处,后来元兵进犯中原便举家迁至沟上村口,提防这平静的村庄被外人搅扰。
说起这靳苟留,也是个苦命人啊,十岁便父母早亡,身边还有两个四五岁的兄弟,无奈投靠在外公家中,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啊,靳苟留在他家里干活也肯出力,外公仍然心存不满,毕竟突然多了三张吃饭的嘴,是不小的负担。靳苟留的三弟,名叫靳求安,患有喘病,躺时久久不能平复,呼吸断断续续,因此只敢坐着睡觉,靳苟留为了这个弟弟一边担起家里的农活一边四处求医问药,寻找偏方。这一日听闻婴孩诞生时所着胎盘可治喘病,又与医馆的人熟识,远到十五里之外的城中医馆求取药引,翻洗后碾成粉送水冲服,久而久之,求安的喘病缓和了许多。苟留也在山上打些野物送到城中酒楼,得来的钱买块瓦片,揣着瓦片回家,不知过了多久,瓦片积了大堆,再从山中挑选石头,自己动手,竟然在沟上村口盖了三间瓦房,这样也便于自己在城中往返。
几年后,靳苟留十七岁,与邻村郭家庄的郭凤莲成婚,二人成家后与外公家稍稍分离,只在秋收后给外公家送去些粮食,平日生活自由了许多,已经能吃饱了,粮食还有盈余。
靳沟村虽然风光无限,始终是个与世隔绝的小村,没有医馆,成婚后郭凤莲就去城中医馆做工,等掌柜闲下来便请教药理,时间一长一些简单的病症也能看出来了。最重要的是,郭凤莲学会了接生,在从前,如果有产妇待产,从靳沟村先爬上沟口再走十五里的山路,去医馆根本来不及,都是在家里产子,听天由命,而且村里人不懂得消毒,甚至用草木灰止血,前人之法谬矣!之后村子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由凤莲接生的,不少孩子长得稍大一些了看见凤莲都会恭敬地叫一声姨娘。有一年冬天,正是大雪封山天寒地冻,可是沟下郑月如家的窑洞里还有两个小女娃没有衣裳穿,打个赤裸在洞里发抖,凤莲听说这件事大惊,赶忙翻出些闲置的衣裳,又提了一布袋玉米芯子做柴火,下沟的时候实在路滑难走,竟险些跌下沟,大骂着月如不知道可怜娃娃以此给自己壮胆,进到洞里,看见两个女娃脸色铁青,脚下生疮流着脓血,生着火让娃娃穿上衣服喝一碗热汤,一碗热汤下肚,两个娃娃的魂儿就勾回来了,月如在旁边泪流满面,或许有难言之隐,言罢不提。
后来,夫妇二人生下一子,取名为靳卫边,卫边小时贪玩,并不热心学习,凤莲给卫边备了口粮,卫边等凤莲回转就偷偷从学堂跑去河边摸鱼,不知冥冥中躲过了一劫,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卫边虽然学业不精,倒是在庄稼地里练就一身的腱子肉,十五岁进到城里学做木工,与卖花的姑娘王兰相识,卫边模样也俊,干活勤勤恳恳,经常帮王兰打点花摊,两人也渐生情愫,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靳苟留郭凤莲都是勤劳善良的人,他们的儿子靳卫边也是如此,经常替村中的老人挑水。王兰虽是城里的姑娘,却乐意跟村里的女人们谈天,而且行事稳重,不像村里的女人喜欢嚼舌头根子,针线活也很精细,周围人都说这真是天作之合。此二人多行善举,却有一桩心事,便是成婚两年仍膝下无子,虽然不至可急之事,但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能让爹娘见到孙儿,这便是隔代亲啊。这一日清晨,夫妻二人便早早动身去登具茨山,一路上走走歇歇,直至正午才到风后岭山顶风后祠。这风后祠乃是为了纪念黄帝之相风后所建,一览众山环绕,云雾深处草木青。
夫妻二人踏进祠中,见风后像眉眼毕现,心中一动。卫边诚心跪拜,道:“小人靳卫边,全家多行好事,家中还缺个娃娃,望天神赐下金童玉女,待娃儿满月后必来还愿!”
这天夜里,卫边躺在床上歇息,朦胧中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冲他笑,自己虽不曾在村中见过,却有熟识的亲和感。第二日将此事告诉母亲,老太太笑眼盈盈,说那便是山上的祖师爷,话说从前具茨山高不可攀,祖师爷不知从何处得道归来,来到山下哈哈大笑,笑声震天响,竟将具茨山震塌!巨石滚滚而下,霎时地动山摇......卫边听到母亲这么说,呵呵地笑着。
一个月后,老太太伸指为王兰切脉,果然有了身孕。